每天至少會有三到五個意識得到的選擇列在面前,
這些選項不會告訴我選了之後會走向什麼方向,只是單純地呈現出來,並將選擇權交給我。
a. 行動
b. 不行動
二選一,是所有當前選擇最基本的選項,
有時會視情況,可以再多冒出c、d、e,甚至更多更多。
在有事可做的角度來說,有很多選擇是很令人開心與興奮的!
只是這次我發現到,這些被我選過的選項們,產生了是否要去選的機率值。

比如這些情況:
事件A會消耗體力,但我是因為「要消耗才能換取資源」所以選擇這麼做。
而結果是,感覺到累,有固定收穫,但是若此選項又出現時,會提高下次不再選擇的機率
事件B會消耗體力,但我知道「達成後給我的感受是值得的」所以選擇這麼做。
而結果是:感覺到累,但同時對執行後的結果感到滿意,而提高了下次會再選擇的機率
事件C雖然我知道「達成後對我來說很值得但是我不去做」所以選擇不做。
而結果是:不會累,因此不會提高下次再選擇的機率,也不會提高下次不選的機率
機率的變動,因我的目的不同而產生了變化,並且會延續到下次作選擇的時刻
那麼我是否給自己計算看看,
哪些事情,我基於什麼目的,而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那選擇又被我選了多少次,
並且這些選擇,真的帶我朝我真心想去的目的有多靠近?
至少在這次的問答裡,我會給"這次發現"的版本答案,
下次的答案是否還是如此,
那是下次再面對這些選項的你(我)來作答。
此刻,我不希望我自己這麼想,但是如果不承認,不過是一再重覆的問答。我承認,我不優先選擇「費力但值得」的選項的理由,是因為我把它跟其他的選項作了比對,雖然它們有稀缺性的特性且還有哪裡得到哪裡用的限制,但因為容易獲得且我以為我需要,而允許把體力精神力優先給了這些選項。相對另一個要好長一段時間,其過程還不一定有收穫的選項,就顯得"很難"讓我願意先選擇它……我承認,那些容易達成的選項,不選擇它們,並不會有什麼損失,反而騰出了更多空間,讓我好好聚焦於一個選項上,關注它、感受它、記錄它,但我沒有這麼做。我沒有把選擇「費力但值得」的判斷給我自己,因為有個陰影在,那陰影,也許不大,但還在模糊我的感知,若此為真相,那我得要好好地跟他袒然面對。此刻,我很高興我發現這非常好的消息!
發現者留言:
把每件看起來不錯的選項都選了一遍,執行了一遍,
下次再出現同樣的選項,又一次重覆選擇後的行為,
形成了選擇ー執行ー感受的循環。
用來換取了什麼?執行後是否有因此滿足?
只有紀錄才知道
發現者建議:
- 用目的來決策選擇,以此提高下次還選的機率
- 沒得選,就在外出走動、運動、休息、聽音樂、什麼都不做裡作選擇
-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放輕鬆地過^◜ω◝^ 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