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ule 7: Health Care in Humanitarian Emergencies
(模組七:人道主義緊急情況下的醫療保健)
此為我在 Coursera 修習《Public Health in Humanitarian Crises 1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課程時的學習筆記。內容為個人摘要與反思,僅作交流使用。原課程版權屬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所有。
一、學習心得
這模組談的是「醫療系統如何在災難中運作」。前一模組講疾病管理,而這一模組則進一步從系統設計與治理的角度出發。
老師一開始提到,根據 Sphere Project 的最低標準(Minimum Standards in Health Action),一個完善的醫療服務應包含六個核心組成,也就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六大建構要素(Six Building Blocks)」02Parts of a Health Service:
- 醫療服務提供(Service Delivery)
- 醫療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
- 藥品與醫療物資(Drugs and Medical Supplies)
- 醫療財政與支付系統(Health Financing)
- 資訊管理系統(Information Management)
- 領導與協調(Leadership and Coordination)
這說出人道工作的矛盾核心:當資源不足、環境混亂時,我們要如何在現實中維持「尊嚴與品質」?
二、重點整理
(一)六大醫療系統組成
1. 醫療服務提供(Service Delivery)
重點在於可近性與品質。服務要「能夠抵達」受災群體,並符合國際標準。
這意味著即使在臨時帳篷裡,也要保有安全、清潔、隱私與感染控制的基本條件。
2. 醫療人力(Human Resources)
醫療人員的培訓與配置是巨大挑戰。老師指出,在緊急情況下,若臨時招募人員,常會造成當地醫院人力流失。
同時,要考量當地居民的家庭與經濟壓力,不能只靠志願服務。合理薪資與心理支持是維持人力穩定的關鍵。
3. 藥品與醫療物資(Drugs and Medical Supplies)
這裡提到聯合國通用的緊急醫療套組(Emergency Health Kit)制度。
- 基本組(Basic Kit):可支應 10,000 人三個月的藥物。
- 補充組(Supplementary Kit):提供靜脈液、注射劑與急診用藥。
一開始多採「推式(push system)」配送,但之後會轉為「拉式(pull system)」讓當地單位依實際需求申領,以減少浪費。
老師還提到烏克蘭戰爭後出現了非傳染病補充包(NCD Supplementary Kit),反映時代變遷:災難地區不再只有霍亂與麻疹,還有糖尿病與高血壓。
4. 醫療財政(Health Financing)
原則是「災難期間初級照護應免費」。但在私有化醫療體系(如黎巴嫩),外來難民面臨高額醫療費用。
老師提到一個現實困境:即使服務免費,若品質被認為低劣,人們仍寧願自費。 同時,大型手術如心臟繞道或癌症治療,往往超出國際援助範圍。
5. 健康資訊管理(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健康數據的蒐集與分析是公共衛生的基礎。
老師舉了兩個例子:
- 在喀布爾的非正式聚落,屋舍隱密、資料難蒐。
- 在庫德斯坦的難民營,街道規劃整齊,能建立流行病學通報週報(Epidemiologic Bulletin)。
無論環境多混亂,持續性資料收集與回饋機制都是防疫與決策的關鍵。
6. 領導與協調(Leadership and Coordination)
人道行動初期往往混亂、重複與缺口並存。
為改善這種狀況,聯合國建立了「Cluster System」,將應對分為 11 個領域(健康、水與衛生、糧食、庇護所等),確保資訊共享、資源整合與標準化行動。
然而老師也指出,許多 NGO 仍習慣獨立作業,數據共享有時受資金申請考量而受限。
(二)主要醫療服務領域
醫療服務大致分為六類:傳染病、非傳染病、兒童健康、生殖健康、創傷與傷害、心理健康02Parts of a Health Service。
1. 傳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 重點在預防與早期通報。
- 包括控制霍亂、麻疹、腦膜炎等疾病,以及建立疫情監測系統(surveillance system)。
2. 非傳染病(NCDs)
- 現代災難中越來越普遍。課程中特別提到:
- 難民營中需持續提供慢性病藥物與檢測。
- WHO 近年開發了「NCD Kit」,用於糖尿病與氣喘的基本照護。
3. 兒童健康(Child Health):疫苗接種、常見疾病的標準化治療(如整合兒童疾病管理 IMCI)是核心。
4. 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
包含孕產婦照護、HIV/STI 預防,以及最低初始服務包(MISP)。
老師提醒:「災難不會讓懷孕暫停」,生殖健康必須從緊急初期就被納入。
5. 傷害與暴力(Injury & Violence):難民常因非法工作或不安全環境而受傷,也可能面臨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6.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分為兩類:
- 原本有精神疾病但因災難失去藥物供應者;
- 因創傷而新發症狀者。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成為近年主流做法,強調共感與支持,而非臨床治療。
(三)醫療體系的選擇與類型
課程這部分則探討了「不同醫療體系模式」與其優缺點。
1. 政府主導、國際支援
- 理論上,政府負責整體人道醫療決策,但多數國家能力有限,因此需仰賴 NGO 與聯合國支援。
- 老師舉例說:
- 若是大地震毀壞醫院,政府須考量如何重建系統。
- 若是戰爭導致十萬難民湧入,則要決定是否將難民納入本地醫療體系。
2. 難民營 vs. 社區整合
- 過去習慣將難民集中於營區,方便管理與供應,但也造成「世代倉儲(warehousing)」的悲劇,如肯亞達達布營地自 1991 年至今仍存。
- 現今趨勢是融入當地社區(out-of-camp approach),讓難民與當地人共用醫療資源,前提是確保治安與公平。
3. 醫療資金與公平性
- 人道原則要求「災民享有免費醫療」,但這可能導致當地居民不滿。
- 因此必須設計「雙贏模式(win-win solutions)」,例如:
- 改善整體醫院設施,讓本地人與難民皆受惠;
- 聘用當地與流離醫療人員,共同增進服務品質。
4. 轉診與高級醫療(Referral Care)
- 轉診常是最昂貴的一環。老師提到中東的經驗——例外照護委員會(Exceptional Care Committees, ECCs),用於審核高額手術或癌症治療申請。
- 原則是:「有限資源應幫助最多的人」,即使做出拒絕決定,也需透明與具同理心地溝通。
5. 特殊健康議題
課程特別指出三項在災難中會急劇惡化的問題:
-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PTSD 與憂鬱症暴增。
- 性與性別暴力(SGBV)——女性與兒童特別脆弱。
- 疫情爆發(Epidemics)——擁擠、缺水、營養不良使霍亂與麻疹更易蔓延。
(四)主要結論
- 主題核心訊息評估(Assessment):災後首要任務是迅速評估需求與現有資源。
- 整合(Integration):盡可能將人道醫療納入國家體系,以強化永續性。
- 公平(Equity):不讓難民或當地居民感到被忽視或特權化。
- 公共衛生導向(Public Health Approach):以初級照護與預防為優先,兼顧效率與人道價值。
- 轉介透明(Referral Transparency):建立明確的 SOP,確保有限資源的公平分配。
- 醫療重建的終極目標「從救援走向恢復(from relief to recovery)」——讓受災社區重新掌握自己的健康系統。
三、10個重要單字
- service delivery(n. phr.)醫療服務提供;強調可近性、品質與安全(含感染控制、隱私)。
- health workforce(n. phr.)醫療人力(=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涵蓋招募、訓練、支持與留任。
- essential medicines & supplies(n. phr.)必需藥品與醫療物資;災難情境下的標準配置與補給。
- (Interagency) Emergency Health Kit (IEHK)(n. phr.)多機構緊急醫療套組;可支應一定人口與時長的標準藥材包。
- push / pull system(n. phr.)推式/拉式補給;前期按標準包配送、後期依實際需求申領。
-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 (HIS)(n. phr.)健康資訊系統;蒐集分析疾病與就醫資料以支撐決策。
- leadership & coordination(n. phr.)領導與協調;含政府主責、叢集機制(Cluster)與跨機構合作。
- MISP (Minimum Initial Service Package)(n. phr.)生殖健康最低初始服務包;緊急期即應啟動的 SRH 介入。
- IMCI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Illness)(n. phr.)整合性兒童疾病管理;兒童常見病的標準化診療流程。
- referral system(n. phr.)轉診系統;從基層到高階醫療的轉介與「例外照護」審查機制(ECC)。
小結
人道醫療不只是救命,而是重建信任的過程。 在一個被炸毀的城市裡,開啟一間臨時診所的意義,遠超過治療疾病, 也是重拾社會秩序的第一步。
《Public Health in Humanitarian Crises 1》(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心得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