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愛,而是留下太難了
小時候,我們總覺得家鄉是全世界最溫暖的地方。
巷口的早餐店、黃昏市場的叫賣聲、國小前的紅豆餅攤,那些細節構成了我們對家的全部想像。
但長大後,身邊的人一個個離開了。
有人到台北,有人出國,有人一去不回。
而那些年我們熟悉的街道,也漸漸安靜了下來 便利商店變多了,鄰居變少了,節慶時才短暫熱鬧的老城,慢慢成了一座空城。
不是我們不愛這裡,而是我們真的回不去。
離開,是不得不的現實
我們離開家鄉的那一刻,通常不是為了追求什麼偉大的夢想,而只是想多一點選擇、多一點薪水、多一點可能。
有些人是為了念一所學校,有些人是因為外縣市有較多的工作機會可供選擇,也有些人只是跟著大家,一起默默地搬走了。
留下來的人選擇守著熟悉的節奏,而離開的人,走進了陌生的城市,試著撐出自己的空間。
不是我們不愛家鄉,而是我們太清楚,如果留下來,要放棄的東西太多。
空城現象:人口流失與高齡化的雙重打擊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有些鄉鎮在近十年間人口流失超過三成,甚至出現高齡率超過 40% 的情況。
一整排的透天厝,窗簾始終沒拉開,門口的信箱積滿了廣告傳單。
紅磚牆上的漆斑剝落,招牌褪色,像是城市忘了它曾經的熱鬧。
這些地方不是沒有人住,而是人越來越老、越來越少。
你會看到老人緩慢推著助行器經過,卻聽不到孩童的笑聲。
我們總說那裡清幽,但那種清幽,其實是一種靜得發苦的空。
它不是療癒,而是被時代遺忘的證明。
想回去,卻沒有能回去的條件
有人嘗試返鄉創業、接下家業、、努力行銷家鄉,想用自己的方式撐起這塊土地。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一間間餐廳撐不過一個冬天、青年創業貸款跑了三個月還沒核下來、節慶活動結束後,街上又恢復冷清。
青年不是不努力,而是這個社會沒有提供他們留下來的條件
我們該停止質疑年輕人為什麼離開,
而是開始思考:我們是否讓他們有留下的理由?
地方的政策、產業的支持、生活便利性、創業的現金週轉、文化的接納包容 以上,不是辦幾場活動、喊幾句口號,就能解決深層的問題,這是整個結構失衡的結果。
我們每個人,其實也都能成為改變的一份子,例如,成為支持在地品牌的消費者或關注地方選舉與政策發展。改變不是一夕之間,但可以從每個微小的選擇開始。
如果能留下,我也想陪它老去
家鄉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不再能毫無顧慮地回去。
那些熟悉的味道與街景,我們從未忘記, 只是,生活推著我們走得太遠,遠到只能在節日才短暫相聚。
但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為了生計離開, 而是能帶著能力、資源與選擇,真正地回家 不是短暫停留,而是安穩落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