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twins Mommy
光復連假,我帶雙寶去了六福村。這是他們第二次去。
第一次是兩歲初,那時他們懵懵懂懂,幾乎都坐在推車上,主要是看動物。能玩的遊樂設施不多,但我還記得他們看到長頸鹿和河馬時的表情,特別開心。這次再去,雙寶已經三歲半。認知進步許多,可以認得各種動物:長頸鹿、獅子、老虎、河馬、孔雀…… 也自己挑選想玩的遊樂設施。
🚌 在搭園區巴士時,我跟他們說:
「你們以前也來過喔,我們也坐過這台巴士、小火車、還有同一個摩天輪,記得嗎?」
我拿出手機裡的照片給他們看,但他們似乎沒有太大印象。 反而對三歲後去的動物農場、小人國等行程,記得特別清楚。
我心裡有點納悶:
「不是說,大腦發育在三歲前就完成95%嗎?那為什麼他們都不記得了呢?」
🧠 大腦發育 ≠ 記憶成熟
後來我查了資料才明白——
那句「三歲前大腦發育達95%」,其實指的是神經連結長得很快,並不是代表孩子的記憶或理解力已經成熟。
三歲前,孩子的大腦就像在「鋪電線」,各種感官、情緒、語言的連結都在迅速建立, 但「記憶的儲存櫃」——像是掌管回憶的海馬迴,還在慢慢長大。
所以他們雖然能感受到快樂、害怕、興奮,卻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把這些經驗變成能清楚回想的「故事」。
📚 那共讀有印象嗎?
既然他們不記得以前去哪裡,那我們0~3歲那麼努力共讀,到底有沒有用?
其實——非常有用!
早期共讀並不是為了讓孩子「記得故事內容」,而是幫助他們建立語言節奏、專注力與安全感。
現在,只要我說:「要不要聽故事?」 他們就會開心地衝過來,一人搶一邊坐好。
而最讓我感動的是——
當我太忙或太累,說:「今天媽媽不講故事喔。」 他們會點點頭,自己去拿書,一頁頁翻看。
雖然文字還看不懂,但會邊看圖片邊「講故事」,模仿我們說過的內容。 那一刻,我很確定: 這一切的堆疊,都和長期共讀有關。
🌍 那三歲前帶他們旅行,值得嗎?
有時也會想——
如果他們都不記得,那我們辛苦帶他們出門、甚至出國旅行,是不是「浪費」?
其實不會。因為「記憶」不等於「意義」。
就算孩子不記得那些細節, 當下的快樂、被抱著的安全感、和父母一起看世界的溫度, 都在形塑他們對世界的基本信任: 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被愛的、爸媽會在我身邊。
旅行的價值,不是留下回憶,而是讓孩子在豐富的感官刺激中, 學會探索、信任與感受愛。
💭 我的反思
也許我們不該用「孩子記不記得」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
因為有些最深刻的東西, 從來就不是記在腦海裡, 而是存在他們的情緒與行為裡。
共讀的溫度、旅行的笑聲、擁抱的瞬間——這些都是孩子長大後「安全依附」與「自我信任」的根。
他們或許不記得兩歲時的六福村,但一定記得: 有爸爸媽媽,願意陪他們一起探索這個世界。
📬 歡迎分享這篇文章,或到我的方格子專欄看看更多親子共讀與育兒觀察。
💌 想看更多我的育兒心情與雙寶日常,記得加入我的方格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