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的練習都可以增加親子之間彼此的連結

每次的練習都可以增加親子之間彼此的連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學期都會規劃的動物園,在春學的第一週親子團聚會,我們一起去探訪兒童動物的家,也同時觀察動物們的便便,因為我們一起共讀了動物便便的繪本~

raw-image

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期待的,因為可以與爸爸媽媽:

一起行動

一起觀察動物

一起互動聊動物

一起感覺與感受

一起吃點心和午餐

一起討論溝通如何合作

一起練習表達自己的需求

raw-image


從老師給予聚會的行前公告開始,親子們就會「一起」準備!

這個準備從親子共同瀏覽公告,接著會討論每次聚會需要攜帶的個人物品和點心,例如:種類、體積的大小或容量,在行走移動的過程自己是否能夠自行背拿的為主。


raw-image

每次的戶外聚會地點都在不一樣的地方,因此親子也需要一起討論出門的時間以及交通的方式與路程上所需的時間。


曾經有家長回饋說可能親子團很硬🤣

我看了一下自己寫的文字

嗯~真的

自立與共好的練習

它原來就不是口號 

也不只是理論

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實練

透過從一點一滴的、一步一步的練習,累積而來的!

raw-image

在自立與共好的練習當中,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會與孩子一起練習!

當孩子的經驗越來越多,能力越來越好

除了原本已經會做的

我們就可以再多一點的放手——《在日常的生活賦予孩子作主的權利》

讓孩子練習擁有「滿足自己需求」的能力!

raw-image


父母就不用成為孩子的衣架(爸媽幫忙拿孩子的衣服、雨衣)、置物櫃(孩子的東西都放在爸媽的背包裡)、垃圾桶(孩子把吃完的食物包裝袋或不吃的食物交給爸媽)……


之前有剛來參加親子團的家長回饋,從背著一個大的背包,加上拿一個手提袋,透過團體每次的行動練習,開始練習與孩子各自背自己的背包,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可以一起手牽手的一起行動~


這個畫面看起來很美,卻是親子透過有意識、有耐心和有意願的落實,一起練習而來的。




教養不是一天兩天,建立新的習慣,親子互相彼此會需要透過在落實的過程中,練習「合作」,所以會需要許多的對話討論、練習和調整~


raw-image


參與親子團的孩子年齡為2~5歲,從自己行走和背自己的背包開始,一次一個練習,慢慢的累積,親子之間同步也是在學習平等且互相尊重,正向健康的幸福連結,也在一點一滴的建立與累積!

avatar-img
可能幸福學院
37會員
14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可能幸福學院 的其他內容
過年期間,我做了一件一直很想也放在心中很長時間,但是一直沒有開始的事,就是「寫書法」。 起心動念來自參加孩子在可能非學校冬學分享會的社團分享,孩子們在分享體驗書法的當下,我覺察自己又開始產生想要寫書法的想法,於是我去文具店買了硯台、墨條、毛筆,在購買文房四寶的當下,湧現了第一個畫面,是跟著我好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次出遊過程中因點餐事件引發的家庭衝突,女兒和父親的交流,以及母親的內心掙扎。文章充滿了情感與反思,呈現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互動。作者通過自己的家庭經曆,引起讀者對於父母和子女之間關係的思考。
兩個小孩以上都保證會遇到 小孩說著: 「不公平為什麼妹妹可以多吃糖!」 「不公平為什麼哥哥可以有貼紙 !」 各種抱怨不公平,追著我問為什麼? 即使分成兩個了, 也會計較誰的蛋糕奶油看起來比多! 這時候我都不會去過度處理「公平」。 我蹲下身子問: 「所以你想吃妹妹
過年期間,我做了一件一直很想也放在心中很長時間,但是一直沒有開始的事,就是「寫書法」。 起心動念來自參加孩子在可能非學校冬學分享會的社團分享,孩子們在分享體驗書法的當下,我覺察自己又開始產生想要寫書法的想法,於是我去文具店買了硯台、墨條、毛筆,在購買文房四寶的當下,湧現了第一個畫面,是跟著我好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次出遊過程中因點餐事件引發的家庭衝突,女兒和父親的交流,以及母親的內心掙扎。文章充滿了情感與反思,呈現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互動。作者通過自己的家庭經曆,引起讀者對於父母和子女之間關係的思考。
兩個小孩以上都保證會遇到 小孩說著: 「不公平為什麼妹妹可以多吃糖!」 「不公平為什麼哥哥可以有貼紙 !」 各種抱怨不公平,追著我問為什麼? 即使分成兩個了, 也會計較誰的蛋糕奶油看起來比多! 這時候我都不會去過度處理「公平」。 我蹲下身子問: 「所以你想吃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