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10.29
**臺灣9月景氣回升現象與結構性分析
*國發會9月景氣對策信號燈分數升至35分,結束連續4個月綠燈轉為黃紅燈,顯示景氣回升力道加強。主因來自股價上漲、製造業銷售量提升及批發零售業改善。此現象顯示AI需求對整體經濟形成強大支撐。**AI拉動效應與製造業景氣
*製造業銷售指數轉紅,反映AI伺服器晶片與通訊產品強勁需求,外銷訂單達702億美元。雖多數產業仍在庫存調整,AI需求卻使景氣指標提前回升。從過往週期來看,景氣燈號低於20分為庫存回檔期,如08年金融海嘯、15年股災與22年修正期。此次AI強勢使景氣未見下探,出現“AI遮蔽衰退”現象。
**批發業強勁與零售業衰退對比
*9月零售業營收年減2.2%、汽機車衰退17%、餐飲年減0.9%,但批發業成長31%,主要來自機械器具類因AI伺服器設備進口需求。雖零售、百貨陷入深度衰退(如遠東百貨8成店面衰退、新光三越受氣爆重創),批發業卻被AI帶動快速成長。
**PMI與製造業現況
*臺灣製造業PMI多項指數低於50,新增訂單、人力雇用、未來展望指數落至39,顯示景氣深度衰退。各產業燈號顯示民生、石化、金屬、機械等全面藍燈,電子與光學產品維持黃藍至綠燈。雖整體信心疲弱,但少數AI巨頭已足以改變整體景氣形貌。
**投資邏輯與景氣循環
*歷史上PMI低於50為景氣低基期的買點,如2015、2018、2020、2022年皆為如此。
*此次PMI低迷但股價創高,代表AI支撐下的“低景氣高股價”格局。投資策略可分為兩種:
1.預留時間,待非AI產業復甦(PMI升破50)再進場;
2.分批投入,趁回檔逐步建倉,若AI拉動景氣,可參與整體漲勢。
**景氣結構與房市資金轉向股市
*臺灣景氣雖低基期,但AI改變傳統循環節奏。房市因資金封鎖量縮5~6成、房價微跌2~3%,投資客轉進股市推升買盤。
*電商復甦但家電銷售年減11%,顯示房市疲弱壓抑耐久財消費。整體資金流正集中至股市,強化AI行情與資本市場熱度。
**美股創高與AI熱潮持續升溫
*美股三大指數再創歷史新高,由輝達與微軟領漲,顯示AI投資熱潮延續。
*輝達市值逼近5兆美元,於華盛頓GTC大會宣佈Blackwell與Rubin加速器計畫,預估明年出貨2,000萬顆晶片,是前代的五倍。
*合作對象擴及Uber、Palantir與Nokia,後者將獲輝達10億美元投資轉型AI網路。
*雖輝達年漲幅僅約10%,低於AMD、博通、高通,但其龐大市值使股價每上升1%需巨額資金,成為穩盤核心。
**微軟與OpenAI重組推動AI商業化
*微軟宣布OpenAI重組為公共利益公司,估值上看5,000億美元,持股27%約值1,350億美元,原始投資報酬達十倍。
*新成立的OpenAI基金會維持非營利組織決策權,確保籌資靈活與業務擴張。
*OpenAI近期與沃爾瑪、PayPal等合作,ChatGPT可直接完成商品選購與支付,帶動PayPal盤後大漲逾13%。
*微軟股價上漲2.5%,市值再度突破4兆美元,與蘋果並列前二。
**AI資本支出激增與企業財務結構轉變
*全球AI巨頭資本支出10年間由季均50億美元增至1,000億美元。
*亞馬遜單季支出達300億美元,投入資料中心與運算;微軟、Alphabet各約200億美元;Meta則轉向AI眼鏡與伺服器布局。
*AI軍備競賽重塑財務結構,若投資成功將確立時代霸權;若泡沫破裂,聯準會勢必干預。
**AI泡沫與槓桿風險並存
*市場對AI是否真正達AGI存疑,部分投資人選擇不加槓桿參與行情,等待泡沫破滅後QE救市機會。
*美股波動劇烈,大型權值股每日漲跌10–30%已成常態,七大科技股自2023年初漲幅近300%。
*散戶與對沖基金大量湧入選擇權市場,單月槓桿ETF與期權交易創2021年以來新高,散戶占比達60%。
*高槓桿結構導致波動頻率激增,1990年代每年約200–400次大幅波動,2025年已高達600次。
**市場心理與估值區間的擴張
*投資人逐漸適應高波動環境,對估值忍受區間由18–22倍PE擴至16–25倍。
*川普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放大波動,投資人被迫調整耐震範圍以免被洗出場。
*AI題材消息反覆左右市場情緒,從輝達因中國低價模型暴跌、到關稅延後反彈、再到甲骨文單日飆36%,皆顯示市場劇烈輪動。
**AI導入企業的獲利與就業矛盾
*AI投資雖推升企業獲利,但對就業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亞馬遜宣佈裁員1.4萬人,即便財報亮眼、股價翻倍,員工數已停滯。
*AI導入後企業傾向降成本而非增營收,美國研究顯示導入AI企業就業下滑比未導入高出7.7%。
*AI正取代初階職務與重複性工作,企業以減少人力達成獲利提升。
*這造成企業獲利創高、就業未改善的脫鉤現象,成為投資人需重新思考的結構性變化。
**川普亞洲關稅行程與美中東協貿易格局變化
*川普近期結束日本行程後前往南韓,預計與李在明簽署高達3,500億美元的美韓投資協議,內容將影響韓國汽車與零組件出口至美國的關稅優惠幅度。
*此為川普亞洲三國行的最後一站,結束後將進入川習會,屆時可判斷亞洲關稅戰是否結束。
**美日關係升溫與經濟合作深化
*日本汽車關稅已降至15%,雙方正式簽署投資備忘錄,規模5,500億美元,由盧特尼克主導,軟銀、日立等企業投資200~300億美元建置電力基礎設施。
*高市宣示防衛支出提升至GDP 2%,川普公開表示全力支持日本,兩人互動熱絡,被視為美日同盟邁入黃金時代。
**中方反制:東協自由貿易協定3.0
*中國在川普離開馬來西亞後隨即與東協簽署FTA 3.0版,內容包括雙邊降關稅、綠色供應鏈合作,由李強與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共同見證,目的在穩住東南亞市場、緩解外部壓力。中國動作之快顯示正積極拉攏東協。
**東協的雙邊依賴與洗產地現象
*美國自東協進口金額已超越自中國,但東協自中國進口也同步上升,顯示產業鏈重疊、洗產地現象普遍。
*許多東協企業實際上是陸資背景,顯示川普關稅戰可能將東協推向中國。雖然東協在軍事與政治上靠攏美國,但經濟上仍與中國緊密結合。
**區域分化結構與依存格局
*遼國、緬甸、印尼對中國依存度極高;越南、柬埔寨呈現出口向美、進口向中的雙邊依賴;
柬埔寨60%以上原料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相對均衡但仍偏中方。整體而言,東協在經濟上難以完全倒向美國。
**美日協議已啟動,美韓即將簽署,川習會後亞洲關稅戰態勢將明朗。
*台灣可能於11月底前迎來相關談判節奏,建議投資人密切關注川習會後的貿易走向與供應鏈重新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