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小米手機最近做了一件事,引起許多的討論與批評。小米手機宣布要跳過小米16這個編號,直接推出小米17,而這很明顯就是針對蘋果公司最新的iPhone 17而來。近年來快速崛起的小米手機,最大特點就是毫不掩飾地抄襲iPhone,或者更精確一點來說,是抄襲iPhone以後,再加上一些符合中國本地使用習慣的新功能,然後以便宜的價格,快速搶佔市場。而事實證明,這是很有效的策略,畢竟你可以用較便宜的價格,買到一支類似iPhone的手機,還享有更在地化的使用體驗,何樂而不為呢?
甚至小米手機進軍電動車領域後,也照搬了一樣的策略,只是蘋果公司不生產電動車,所以新成立的小米汽車盯上了保時捷。小米汽車所推出的SU7電動車,與保時捷最新的電動跑車Taycan,外觀極為相似,而被中國網友調侃是米時捷。但小米汽車的SU7只要一半的價格,而且內裝還有大螢幕,與適合中國駕駛使用習慣的設計,讓SU7大受歡迎。甚至在性能方面,因為電動車都大同小異,在賽道上也能與Taycan一較高下,更不用說在一般道路上了。可以說小米汽車把小米手機的發展策略,原汁原味地傳承了下來。

中國小米汽車所產生的SU7電動車。
小米的這種手法,其實在中國屢見不鮮,甚至在軍事發展上,也有非常類似的案例。比如殲-16與Su-30MKK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如果不是軍事專家,很難從照片分辨這兩架戰機。殲-16還能說是中國獲得Su-30MKK以後,自行仿製升級的產品。但最新的殲-35,與美國的F-35也極為神似,就百分之百是抄襲之作了,因為美國並未出售F-35給中國。反而是之前曾多次傳出,中國間諜與駭客千方百計想要竊取F-35的技術機密。而殲-35的試飛成功,也代表中國的仿製計畫,的確取得一定的成功。

中國的殲-35戰機,與美國的F-35極為神似。
平心而論,中國這種手法其實利弊參半,優點就不必多說了,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省下了自己研發的大量時間與費用,可以快速彎道超車,甚至再以價格戰,來逼使被抄襲者退出市場。蘋果公司的iPhone在中國的市佔率,不斷下降,小米手機的熱銷是關鍵原因之一。同時在抄襲的基礎上,再發展出適合自身使用環境的新功能,這一點在所謂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上,表現的淋灕盡致。中國的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其實都不是中國發明的,但中國的確將其發展到極致,或是說內捲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但小米這種策略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是直接抄襲,不代表基礎的技術能力已跟上,往往只抄到外型,也許部份的性能還不錯,但整體的品質還是略遜一籌。再加上想要快速取得成果,有些細部的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就趕緊推出產品,往往讓情況雪上加霜。就以小米汽車的SU7為例,上市以來的消費糾紛與各種爭議,始終沒有停過,原因大多是設計不良或組裝瑕疪,讓SU7蒙上許多負面評價。小米汽車可能也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來處理這些問題,只能以行銷手段來掩蓋這些糾紛。
其次是使用這種抄襲手段,無法培養自己的研發團隊,並累積基礎技術,只能一直追隨別人的腳步,難以超越對手。中國的內卷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沒有人可以提出創新的產品,大家只能不斷削價競爭。最後這種抄襲手段很容易面臨司法問題,特別是牽扯到專利的部份,因此抄襲的產品往往只能在中國境內販售,難以跨出國門。在缺乏創新又無法外銷的情況下,這種抄襲策略缺乏國際競爭力,雖然透過仿製的過程,為中國培養了不少人材,打下了基礎,但絕不是長久之計。
事實上,在工業革命後,採用這種抄襲策略來發展經濟、培植產業的手法屢見不鮮。德國早期的產品以粗製濫造聞名,為了洗刷惡名,德國積極從英、法兩國竊取各種技術,也引發英國的不滿,當時英國也是對這些仿冒品祭出高額的關稅,以圍堵德國獲得新技術。美國甚至派人去英國偷取紡織機的技術,再回國仿製。但德國與美國在後來都成功轉型,關鍵原因在於這兩國都利用這個策略,先培植了自己的工業基礎,並在自由競爭市場上,持續開發新的產品,中國現在一樣站在這個十字路口,但中國的計畫性經濟,很可能削弱了轉型的力量。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的殲-35就是戰機版的SU7,解放軍為了反制周邊越來越多的F-35戰機,淘汰性能已經落伍的殲-15,需要一款新的輕型戰機,好擔任下一代的艦載機。而直接抄F-35是最快的方式,甚至連軍用編號都從FC-31改為殲-35,這與小米手機直接跳到小米17,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最大的不同,大概是殲-35採用雙引擎,而F-35是單引擎設計,原因大概是艦載機採用雙引擎設計比較安全。美國海軍過去也一直堅持使用雙引擎艦載機,直到F-35C的計畫才被逼著使用單引擎艦載機。
至於殲-35的整體性能如何,相信你也不會奢望SU7可以勝過保時捷的Taycan,但無可諱言,殲-35的確擁有生產速度快,造價相對便宜的優勢。這不免讓人想到二戰時,德國戰車在性能上遙遙領先美製戰車,但美製戰車在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力支援下,生產速度飛快,價格便宜。雖然交換比高達三比一,平均美國要損失三輛戰車,才能擊毀一輛德國戰車,但在美製戰車的數量優勢下,最後納粹德國仍然慘敗。或許美國也是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近年來非常積極重建自己的工業生產力,但能否扳回一城,還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