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歧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脇;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脇,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脇,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飱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2. 注釋
1. 八風:指東、南、西、北及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位的風。
2. 五風:指與五臟相應的風邪,肝風、心風、脾風、肺風、腎風。
3. 經風:入侵經絡之風邪。
4. 四時之勝:指四季之間氣候相互克制的關係。
5. 俞:指病氣所應的背俞穴部位。
6. 鼽衄:鼻塞與流鼻血。
7. 洞泄寒中:腹瀉與中寒。
8. 風瘧:因風邪所致之瘧疾。
9. 痺厥:四肢麻木、寒厥。
10. 按蹻:按摩腳部經脈。
11. 飱泄:食後即泄瀉。
12. 精者身之本:指精氣是生命的根本。
13. 平人脈法:指平和之人的正常脈象與生理反應規律。
3. 白話文
黃帝問:「天有八風,經中說有五風,這是什麼意思?」歧伯回答:「八風是天地間的風氣,當它們發動時,會成為侵人體的經風,影響五臟,使邪氣入侵而生病。四季之間各有克勝關係:春克長夏,長夏克冬,冬克夏,夏克秋,秋克春。這就是所謂四時之勝。
春天東風起,病在肝,俞穴在頸項;夏天南風起,病在心,俞穴在胸脇;秋天西風起,病在肺,俞穴在肩背;冬天北風起,病在腎,俞穴在腰股;中央屬土,病在脾,俞穴在脊。
因此,春氣盛時易病於頭;夏氣盛時病在五臟;秋氣盛時病在肩背;冬氣盛時病在四肢。春季常見鼻塞流血;仲夏易患胸脇之疾;長夏多腹瀉寒中;秋季多風瘧;冬季多痺厥。
若能順應時氣則不致於此:冬不按摩腳脈,春不流鼻血,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脇,長夏不腹瀉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與飱泄。精氣是生命之本,若能藏精養氣,春天就不會得溫病。若夏季汗不能出,到秋天就會轉成風瘧。這是正常人體氣血運行的法則。」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風、時風與人體臟腑病變的關聯,揭示自然氣候變化對五臟陰陽平衡的影響。養生之道在於順應四時、保護正氣、藏精養神,以免外邪入侵。
啟示
須順應四時之氣,調攝起居。
五風對應五臟,應防其所勝之時氣。
養精為本,精足則百病不侵。
夏應適度發汗,秋防風邪乘虛而入。
二、
1. 原文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2. 注釋
1.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指陰陽之中各自又有細分層次,陰陽互含不絕。
2. 平旦:黎明時分。
3. 日中:正午。
4. 合夜:夜深之時。
5. 雞鳴:黎明前雞叫時刻。
6. 藏者為陰,府者為陽:內藏五臟屬陰,外通六府屬陽。
7. 施鍼石:古代以針石療疾,意指治療用針之原則。
8. 陽中之陽、陰中之陰:細分陰陽層次的最強或最弱部分。
9. 雌雄相輸應:指陰陽之氣互相流通、對應運行。
10. 應天之陰陽:人體陰陽變化與天地陰陽相互感應、相合之意。
3. 白話文
所以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到日中,是天之陽氣旺盛的時候,屬於「陽中之陽」;日中到黃昏,是陽氣漸衰,為「陽中之陰」;夜晚到雞鳴,是天之陰氣盛時,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是陰中生陽,為「陰中之陽」。人體也應合於這種天時變化。
若論人體陰陽,外在為陽,內在為陰;就身體部位而言,背屬陽,腹屬陰;就臟腑而言,臟屬陰,府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為陽。
若要知道「陰中之陰」與「陽中之陽」之所在,則冬病多在陰部,夏病多在陽部,春病在陰,秋病在陽,治療時應依其所屬部位施針取穴。
背為陽,其中陽氣最盛者為心,為「陽中之陽」;其次為肺,為「陽中之陰」。腹為陰,其中陰氣最盛者為腎,為「陰中之陰」;次為肝,為「陰中之陽」;脾居其中,為「陰中之至陰」。這些陰陽之表裏、內外、雌雄之氣互相感應流通,以順應天地陰陽的變化。
4. 總結
此段闡明天地與人體陰陽之對應關係,強調陰陽之間層層互藏、相互感應。人體須順天之陰陽運行而調氣養生,方能使臟腑平衡、氣血和暢。
啟示
天地運行有陰陽循環,人體亦當順其變化。
陰陽互藏、表裏相應,是生命運行的根本。
養生與醫治應審察陰陽所在,因時、因位而施治。
調陰陽即調生死之本,失衡則百病生。
三、
1. 原文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歧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2. 注釋
1. 五藏應四時:指肝、心、脾、肺、腎各自對應春、夏、長夏、秋、冬五時運行。
2. 東方青色:青色屬木,應春氣。
3. 歲星:即木星,主春。
4. 驚駭:肝氣失調所致之症。
5. 熒惑星:即火星,主夏。
6. 鎮星:即土星,主長夏。
7. 太白星:即金星,主秋。
8. 辰星:即水星,主冬。
9. 一逆一從:指脈象與臟氣陰陽之順逆對應。
10. 非其人勿教:非正道之人不可傳授醫理。
3.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五臟是否各自對應四時,並有其收攝與主宰之氣呢?」
歧伯回答:「有的。
東方屬青色,通於肝,開竅於眼,藏精於肝。肝病則使人驚駭。其味為酸,其性屬草木,其畜為雞,其穀為麥。於四時中應春,上應歲星,所以春氣主於頭。其音為角,數為八,因此知其病在筋,其氣味為臊。
南方屬赤色,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心病在五臟之間。其味為苦,其性屬火,其畜為羊,其穀為黍。於四時中應夏,上應熒惑星,所以病多見於脈。其音為徵,數為七,氣味為焦。
中央屬黃色,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病則見於舌根。其味為甘,其性屬土,其畜為牛,其穀為稷。於四時中應長夏,上應鎮星,所以病多在肉。其音為宮,數為五,氣味為香。
西方屬白色,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病則見於背。其味為辛,其性屬金,其畜為馬,其穀為稻。於四時中應秋,上應太白星,所以病多在皮毛。其音為商,數為九,氣味為腥。
北方屬黑色,通於腎,開竅於二陰(生殖與排泄之門),藏精於腎。病則見於谿(腰膝間)。其味為鹹,其性屬水,其畜為豬,其穀為豆。於四時中應冬,上應辰星,所以病多在骨。其音為羽,數為六,氣味為腐。
因此,善於診脈者,必詳察五臟六腑之氣,一陰一陽,表裡相應,男女之別,臟氣之理,心志相合,精氣相應。非正道之人不可傳,非真悟之士不可授,這才是得道之醫。」
4. 總結
此篇闡述五臟與天地五方、五色、五味、五聲、五穀、五畜等的對應關係,說明人體與自然相感之理。人體若能順應五時陰陽、臟腑相生相制之法,則可得養生之道。
啟示
人體五臟與天地五行相應,須順時養臟。
色、味、聲、氣皆可影響臟氣,飲食與起居宜調和。
醫者須明陰陽表裡之理,察脈審證,乃可得道。
修德守真,合心於精,方能通達天地之理而為良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