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飱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2. 注釋
1. 發陳:陳,舊也;發陳即萬物萌發,舊物更替。
2. 被髮緩形:放鬆形體,使氣血流暢。
3. 志生:心志隨萬物生長而生發。
4. 奉長者少:長指生長之氣,少即衰少。
5. 蕃秀:蕃,繁盛;秀,花實。指萬物茂盛開花結果。
6. 華英:花與葉之美盛。
7. 容平:容,和也;平,穩也。萬物成熟後歸於平靜。
8. 秋刑:秋為肅殺之氣,刑罰之象。
9. 閉藏:冬氣收斂萬物,藏養精氣。
10. 痿厥:肢體萎弱、氣血不通之病。
3. 白話文
春天三月,稱為「發陳」,是天地共同萌發、萬物欣榮的時節。人應該晚睡早起,多到庭院散步,披髮放鬆,使心志與生氣相應。應順其生機,不可殺伐,不可奪取,應寬容獎勵而不懲罰,這是順應春氣養生之道。若違反,則會損傷肝氣,到了夏天會出現寒證,生長之力減弱。
夏天三月,稱為「蕃秀」,天地之氣交合,萬物繁盛開花結果。人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倦陽光,保持心志平和無怒,使萬物的花華得以綻放,氣機得以宣洩,心神向外開朗。這是順應夏氣養長之道。若違反,則傷心,秋天會得瘧疾,收斂之氣不足,冬天則易患重病。
秋天三月,稱為「容平」,此時天氣肅急、地氣清明。人應早睡早起,與雞同起,使心志安寧,緩和秋季的肅殺之氣,收斂精神,使秋氣平和,不外散心志,保持肺氣清明。這是順應秋氣養收之道。若違反,則傷肺,冬天會患泄瀉之病,藏精之氣減少。
冬天三月,稱為「閉藏」,此時水冰地裂,萬物收藏,不可擾動陽氣。人應早睡晚起,待日出而作,使心志內斂如潛藏之物,守靜如伏藏。要避寒向溫,不可暴露皮膚使陽氣外洩。這是順應冬氣養藏之道。若違反,則傷腎,春天會出現四肢痿弱、氣血不通等病,生機衰少。
4. 總結
此篇講四時養生之道,強調「順應天地之氣」才能保持健康。春宜生發、夏宜長養、秋宜收斂、冬宜閉藏;若違逆自然節律,則五臟受損,疾病相隨。
啟示
養生須順四時之氣,違之則傷臟。
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皆須調志安神。
適應節氣變化,是長壽與康健的根本。
二、
1. 原文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稾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2. 注釋
1. 天氣:指上天之氣,清淨光明、主陽。
2. 藏德不止:指天道含蓄深遠,生化不息。
3. 空竅:人體或自然界的氣孔通道。
4. 冒明:地氣上冒、混濁不清。
5. 白露:秋時清氣凝聚而成之露。
6. 菀稾:草木;菀指茂盛,稾指枯萎。
7. 賊風:反常之風,破壞調和者。
8. 未央絕滅:指天地運行失常,萬物將亡。
9. 內洞:心氣虛陷,空洞不實。
10. 伐其本:破壞根本,指違逆陰陽四時之氣。
3. 白話文
天氣是清明純淨、光照萬物的氣,內藏德行而運行不息,因此常居於上而不下。若天氣不清,則日月之光被掩,邪氣侵入空竅,陽氣閉塞,地氣反上衝濁,使雲霧不清,於是白露無法降下。天地之氣不能交通,萬物的生命力無法施展,於是草木多枯死。邪氣不散,風雨失常,白露不降,則草木枯萎而不榮盛。若賊風頻來、暴雨屢起,天地四時不相維持,與自然之道相違,則萬物將滅絕。唯有聖人順應天道,故其身無奇疾,萬物也得以安養,生氣永不枯竭。
若違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虛空;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沉滯。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故聖人於春夏養陽氣,秋冬養陰氣,以順其本。能隨陰陽之沈浮變化,即與萬物同於生長之門;若違背根本,則是伐其本、壞其真,生命將因此衰敗。
4. 總結
此篇闡述天地氣候與人體陰陽之關聯,指出四時陰陽是生命之根。唯有順應自然、調養陰陽,方能與天地同生,避免疾病與衰敗。
啟示
養生之道在於「順天應時」,違逆則損精氣。
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乃萬物生長之根。
聖人所以無疾長壽,在於不逆陰陽、不失其真。
三、
1. 原文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2. 注釋
1. 陰陽四時: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運變化,陰陽交替之理。
2. 終始:萬物由生至滅、循環往復的過程。
3. 苛疾:各種疾病。
4. 得道:順應自然法則,即得「道」之理。
5. 佩之:僅知其名而不能實行。
6. 內格:違逆陰陽、阻滯真氣之意。
7. 治未病:在疾病未發之前調理預防。
8. 治未亂:在亂象未起之前防範化解。
9. 渴而穿井:口渴了才挖井,比喻事後補救為時已晚。
10. 鬭而鑄錐:戰鬥時才鑄造武器,同樣指臨事補救。
3. 白話文
陰陽與四時是萬物生滅循環的根本,是生命的本源。若違逆它們,災禍與疾病便會發生;若能順應,則百病不生,這便是得道之人。明道者能實踐於行,愚昧者只空口稱道。順從陰陽者生,違背陰陽者死;順之則天下安治,逆之則混亂不寧。若反其自然,違其規律,便是「內格」之病。
因此聖人懂得預防之道,不待疾病已發才治,不待亂象已成才救。等到病成再用藥、亂起再行治,如同渴了才挖井、臨戰才造武器,那就太遲了。
4. 總結
本章闡述養生與治政之根在於「順陰陽、重預防」。聖人能察未萌之機,防患於未然,故能保身治國而無亂。
啟示
養生之要在於順時調氣,防病於未發。
治政之道亦貴在先覺先防,勿待事起方救。
順應陰陽者生,道逆則亡,此乃天地之理。
智者行道於未然,愚者後悔於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