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2. 注釋
1. 通天者:指能順應天地陰陽之氣,使形神貫通者。
2. 六合:上下、東西、南北六方,指天地之間。
3. 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指人體之地理結構;九州喻身體整體,九竅指人體感官孔竅,五藏為內臟,十二節為經脈關節。
4. 其生五,其氣三:指五行之生氣與三氣之運行(天氣、地氣、人氣)。
5. 邪氣:外來或內生的病氣。
6. 蒼天之氣清淨:指天氣清明,陰陽和調。
7. 志意治:心志安定,意念平和。
8. 傳精神:保存並運用精神之氣。
9. 服天氣:順應並調攝天氣以養身。
10. 衛氣:人體外層防禦之氣,能護身禦邪。
11. 氣之削:氣力衰減、生命削損。
3. 白話文
黃帝說:自古能通達於天者,了解生命之根本,都知道生命本於天地陰陽之氣,存在於六合之間。人體之氣與天地相通,其九竅、五藏、十二關節,皆與天氣相應相通。生命的根源在於五行,氣運之理在於三氣(天地人),若違逆其數與運行規律,邪氣便會侵入而傷人,這正是壽命的根本所在。
當天氣清明純淨時,人之志意自然平和,若能順應天道,則陽氣堅固,即使外有邪氣也無法侵犯,這就是順時養生之理。因此聖人懂得傳養精神,順服天氣,通達神明;若失其道,則九竅閉塞、肌肉壅滯、防衛之氣散亂離解,這就是自我損傷、氣衰命削的表現。
4. 總結
此段闡述生命之本在於「通於天氣」,人若順應陰陽天地之理,精神通暢、衛氣堅固,則百邪不侵;反之,若失其道,氣脈閉塞,則自損其身而折壽。
啟示
生命之氣與天地同流,養生須順天應時。
保精養神、調氣護衛,乃防邪長壽之道。
清志寡慾,心氣安和,能令陽氣自固。
逆天違理者,雖無外邪,亦自損其生氣。
二、
1. 原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2. 注釋
1. 陽氣:主溫養、推動、護衛之氣,猶如天與日之光。
2. 失其所:指陽氣失位,不得正常升降運行。
3. 折壽而不彰:折損壽命,不能彰顯其生氣。
4. 衛外者也:陽氣主於外,能禦寒防邪。
5. 因於寒:指外感寒氣。
6. 如運樞:猶如機樞不定,動作不安。
7. 神氣乃浮:精神浮躁不寧。
8. 因於暑:指外感暑熱。
9. 喘喝:氣喘而聲粗。
10. 燔炭:如火燒炭般灼熱。
11. 因於濕:指外感濕氣。
12. 首如裹:頭重如被包裹。
13. 緛短:筋脈拘急而短縮。
14. 弛長:筋脈鬆弛而延長。
15. 拘:筋急拘攣。
16. 痿:筋軟無力。
17. 因於氣:指外感風氣或氣逆。
18. 四維相代:四肢交替浮腫。
19. 陽氣乃竭:陽氣耗盡,正氣敗衰。
3. 白話文
陽氣就如同天與日,是生命運行的根本。若陽氣失其正常位置與節律,則壽命會因此減損而不能彰顯其生機。天之運行必以日光為明,人之生命亦以陽氣為衛。陽氣主於外,能保護人體抵禦外邪。
若受寒氣侵襲,身體如樞機搖動不定,起居如驚恐般不安,精神浮動不寧;若受暑氣所侵,則汗出煩熱、氣喘聲粗,靜時多語,身體如被火燒,汗出之後陽氣外散;若受濕氣侵擾,則頭重如裹,濕熱不化,筋脈或拘或弛,大筋拘短為「拘證」,小筋弛長為「痿證」;若為氣邪所侵,則四肢腫脹交替發作,陽氣逐漸消竭。
4. 總結
此段論述陽氣之於生命如日之於天,強調陽氣主外、護身、防邪,若受寒、暑、濕、氣等邪侵擾,陽氣則受損而生病。養生之道在於保護陽氣,使其升降有常、運行不失。
啟示
陽氣為生命之本,宜常保溫養以防外邪。
寒、暑、濕、氣皆可傷陽,應順時避之。
陽氣失常則壽命減損,調氣守神方能延年。
養陽貴在節制起居、審時應氣,以保其固。
三、
1. 原文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皻,鬱乃痤。
2. 注釋
1. 陽氣者:指人體內主動、主溫、主衛外的陽性能量。
2. 煩勞則張:過度勞累則陽氣亢盛而張。
3. 精絕辟積:精氣虧損、陽氣鬱結。
4. 煎厥:熱極而昏厥。
5. 潰潰乎若壞都:形容氣機混亂,如城池崩潰。
6. 汨汨乎不可止:指氣血逆亂、不能自止。
7. 薄厥:指氣血上逆、昏厥。
8. 筋縱:筋脈鬆弛。
9. 不容:身體拘急不舒。
10. 汗出偏沮:一邊流汗、一邊不出汗。
11. 偏枯:身體一側枯瘦、無力。
12. 痤疿:面部或身體長瘡。
13. 高梁之變:指過食肥甘厚味引起的變化。
14. 大丁:大癰腫。
15. 受如持虛:感受外邪時,猶如身體虛弱不能抵抗。
16. 皻:皮膚粗糙、皴裂。
17. 鬱乃痤:鬱熱內蘊,生痤瘡。
3. 白話文
陽氣若過度勞煩,則會亢盛而張,精氣耗竭,氣機阻塞,於夏天便會出現煎熱而昏厥。眼睛失明無法視物,耳朵閉塞不能聽聲,氣血亂流,混亂如城崩塌,紛擾不止。若因大怒使陽氣絕竭,血上逆於頭部,則人會昏厥。筋脈鬆弛受損時,身體拘急不舒,一邊流汗一邊乾燥,導致身體一側枯瘦。若出汗後遇濕,便生痤疿;若因食肥甘厚味過度,足部會生癰腫;身體虛弱則易受外邪。若勞汗當風,寒氣入體,會生皻;鬱熱不散,則生痤瘡。
4. 總結
此段說明陽氣若失調,則各種病變隨之而生。陽氣本為人體之主,勞倦、憤怒、飲食不節、汗出當風等,皆能損傷陽氣,引起熱厥、偏枯、瘡腫等症。
啟示
保養陽氣應勞逸適度,慎怒節欲。
汗出當風最易損陽致病。
飲食宜清淡,勿貪肥甘厚味。
陽氣充實則百病不侵,身心安泰。
四、
1. 原文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2. 注釋
1. 陽氣者:指人體內主動、主外衛、主生長的陽性之氣。
2. 精則養神:精氣充足則能養精神。
3. 柔則養筋:陽氣柔和則筋脈得養。
4. 開闔不得:氣機失調,不能開合自如。
5. 大僂:背脊彎曲的病狀。
6. 陷脈為瘻:血脈陷滯,化為瘻疾(膿腫潰爛)。
7. 肉腠:肌肉與皮膚之間的空隙。
8. 俞氣化薄:經俞之氣變得虛薄。
9. 善畏、驚駭:容易恐懼與受驚。
10. 營氣不從:營養之氣運行不順。
11. 癰腫:膿腫之病。
12. 魄汗未盡:出汗未完全,陰氣尚未清。
13. 氣爍:氣虛而衰。
14. 風瘧:指瘧疾類疾病,多由風邪所致。
15. 肉腠閉拒:肌膚緊密,不為邪氣所入。
16. 上下不并:氣血運行失衡,上下不能相通。
17. 陽氣當隔:陽氣被阻隔,不能流通。
18. 當寫:應予疏導或瀉出。
19. 粗乃敗之:若治之粗疏,則反致病敗。
3. 白話文
陽氣若充足而精實,則能滋養精神;若柔順適中,則能養護筋脈。若開合不暢,寒氣乘虛而入,便會引起脊背彎曲之病。血脈陷滯,則化為瘻疾,膿腫流連於肌肉之間。經俞之氣變得虛薄,便使人多疑多懼,甚至驚駭不安。營氣運行不順,逆於肌理,便生癰腫。若魄汗未盡,形體衰弱,氣亦枯竭,穴俞閉塞,就會發為風瘧。故風為百病之始。若能清靜養氣,使肌膚閉密,即使大風苛毒也不能為害,這是順應四時之理。若病久而化,氣血上下不通,良醫亦難治。陽氣積滯不通則致命,當疏導而瀉之;若不及時正治,粗疏處理,則病情敗壞。
4. 總結
此段說明陽氣關乎精神、筋脈與防禦之力,若運行失調,則百病叢生,尤以風為先。治病應於早期疏導,順應時氣,若延誤或治之不當,則病深難返。
啟示
養陽須守精養神,調柔筋脈。
須防汗出受寒,以免風邪入體。
清靜養氣能禦風毒。
疾病宜早治、正治,不可拖延或治之草率。
五、
1. 原文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2. 注釋
1. 陽氣者:指人體內主外衛、主活動的陽氣。
2. 一日而主外:陽氣在一日之中主宰人體的外部活動。
3. 平旦:清晨。
4. 人氣生:人體的陽氣開始生發。
5. 日中而陽氣隆:正午時陽氣最盛。
6. 日西而陽氣已虛:日落時陽氣漸衰。
7. 氣門乃閉:指人體腠理漸閉,不再外泄。
8. 暮而收拒:傍晚時應收斂活動,閉藏陽氣。
9. 無擾筋骨:不宜過度勞動。
10. 無見霧露:避免在潮濕寒氣中活動。
11. 反此三時:若違逆這三個時段的養氣之道。
12. 形乃困薄:身體就會虛弱困倦。
3. 白話文
因此,陽氣在一日之中主宰外在的活動。清晨時,陽氣開始生發;中午時,陽氣達到最盛;到了傍晚,陽氣逐漸衰退,氣門閉合。故此在傍晚應當收斂身心,不可勞動筋骨,也不宜外出見霧露。若違背這三個時段的自然節律,則身體會感到困倦虛弱,元氣受損。
4. 總結
此段闡明人體陽氣隨日而行的規律,教人順應晝夜變化以養陽固本。
啟示
早起活動可助陽氣生發。
中午陽氣盛時宜暫息養精。
傍晚須收斂,不可勞形受露。
順應日運可保精氣充足,逆之則損形傷氣。
六、
1. 原文
歧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2. 注釋
1. 陰者:指人體內在、靜藏之氣。
2. 藏精而起亟:陰氣主於藏精,變化迅速而細微。
3. 陽者:指人體外衛之氣,主活動。
4. 衛外而為固:陽氣保護體表,使人體堅固不受外邪侵襲。
5. 陰不勝其陽:陰氣不足而不能制陽。
6. 脈流薄疾:血脈流動急促,脈象浮而無根。
7. 并乃狂:陰虛陽亢則出現狂躁之症。
8. 陽不勝其陰:陽氣虛弱而被陰氣所制。
9. 五藏氣爭:五臟氣機紊亂。
10. 九竅不通:人體九竅閉塞不暢。
11. 陳陰陽:調整陰陽使之平衡。
12. 氣血皆從:氣血運行順暢。
13. 邪不能害:外邪不能侵入。
14. 氣立如故:氣機穩定如常。
3. 白話文
歧伯說:陰氣是主藏精的,能迅速啟動人體內在變化;陽氣則主護衛外表,使人體堅固。若陰氣不能制約陽氣,則脈流急促,甚至發狂;若陽氣不及陰氣,則五臟氣亂,九竅閉塞。聖人懂得調和陰陽,使筋脈柔順,骨髓堅固,氣血運行順暢。如此,內外和諧,外邪不能侵襲,耳目聰明,精神穩定如常。
4. 總結
此段說明陰陽失衡所致的病理變化,並闡述聖人調和陰陽以保健康的原則。
啟示
陰陽平衡是健康的根本。
陰虛則陽亢生狂,陽虛則陰盛氣滯。
調和陰陽可使氣血順暢、邪氣不侵。
養生之道在於守中和,使精神與形體並健。
七、
1. 原文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2. 注釋
1. 風客淫氣:外風邪侵犯人體,氣機紊亂。
2. 精乃亡:精氣耗散。
3. 邪傷肝也:風邪傷及肝臟。
4. 因而飽食:因風邪而過度進食。
5. 筋脈橫解:筋脈鬆弛不收。
6. 腸澼為痔:腸道鬆弛滯結而生痔疾。
7. 因而大飲:過度飲酒。
8. 氣逆:氣機上逆,不得平順。
9. 因而強力:勞力過度。
10. 腎氣乃傷:腎精虧損。
11. 高骨乃壞:脊椎骨等堅骨受損。
12. 陽密乃固:陽氣充實密守,則身體穩固。
13. 若春無秋,若冬無夏:比喻陰陽失衡。
14. 聖度:聖人調和陰陽的法度。
15. 陽強不能密:陽氣雖強但不能固守。
16. 陰平陽秘:陰陽和諧、內外平衡。
17. 精神乃治:精神與氣血俱安。
18. 陰陽離決:陰陽分離、氣機崩潰。
19. 因於露風:受外界風露侵襲。
20. 生寒熱:產生寒熱之症。
3. 白話文
外來風邪侵入人體,使氣機失調,精氣因此耗散,這是風邪傷肝的結果。若在此情況下又過度進食,筋脈鬆弛,腸氣不暢,便會形成痔疾;若又貪飲,氣機上逆;若再勞力過度,則損傷腎氣,使骨骼受損。陰陽之道的關鍵,在於陽氣充實而內守。若陰陽不和,便如春無秋、冬無夏,失去自然之序。唯有調和陰陽,方為聖人之法。若陽氣過強而不能收斂,則陰氣消絕;若陰陽平衡,精神安定;若陰陽分離,精氣斷絕。若受風露侵襲,又會導致寒熱之病。
4. 總結
此段強調陰陽調和的重要,警示過食、嗜酒與勞力過度皆損精傷氣,導致陰陽失衡與諸疾。
啟示
養生當節食慎飲,避免勞倦傷腎。
陰陽和順則精神自安,陰陽分離則精氣枯竭。
防風避露以護陽氣,方可免寒熱之患。
調和陰陽、守中有度,乃聖人養生之道。
八、
1. 原文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2. 注釋
1. 春傷於風:春季多風,若受風邪侵襲,易致病。
2. 邪氣留連:邪氣滯留不去。
3. 洞泄:指腹瀉不止。
4. 夏傷於暑:夏季暑氣盛,若受暑邪侵襲。
5. 秋為痎瘧:至秋則轉為瘧疾反覆發作。
6. 秋傷於濕:秋季若受濕邪。
7. 上逆而欬:濕邪上逆,氣不順而咳嗽。
8. 痿厥:四肢痿弱或突然暈厥。
9. 冬傷於寒:冬季受寒邪侵襲。
10. 春必溫病:至春陽氣升發,寒邪化熱,轉為溫病。
11. 更傷五藏:四時之邪輪流侵犯五臟。
3. 白話文
所以說,春天若被風邪所傷,邪氣滯留不散,就會導致腹瀉;夏天若受暑氣侵襲,到秋天容易轉為瘧疾;秋天若受濕氣所害,濕氣上逆會引起咳嗽,甚至四肢痿弱或暈厥;冬天若為寒氣所傷,到春天陽氣上升時,就會化為溫病。四時的氣候若不調順,便會依次損傷五臟,使身體受病。
4. 總結
此段闡述四時之氣與疾病的相互影響,說明季節性外邪的轉化與臟腑病變之關聯。
啟示
養生須順應四時變化,防風、防暑、防濕、防寒。
一季失養,病可延及次季,故預防重於治療。
調節起居與飲食,以護五臟平安。
順天時而養氣者,則百病不生。
九、
1. 原文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2. 注釋
1. 五味: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
2. 陰之五宮:指五臟,即肝、心、脾、肺、腎。
3. 肝氣以津:肝氣因酸味過度而被收斂。
4. 脾氣乃絕:脾氣因過酸而受損。
5. 大骨氣勞:鹹味過多使骨氣疲乏。
6. 短肌:肌肉收縮、無力。
7. 心氣抑:心氣被抑制,不暢達。
8. 心氣喘滿:心氣失衡導致氣喘胸滿。
9. 腎氣不衡:腎氣失去平衡。
10. 脾氣不濡:脾氣失去滋潤。
11. 胃氣乃厚:胃氣積滯不暢。
12. 筋脈沮弛:筋脈鬆弛無力。
13. 精神乃央:精神消耗枯竭。
14. 謹和五味:謹慎調和五種味道。
15. 湊理以密:肌膚緊密、氣血運行良好。
16. 骨氣以精:骨氣充實精強。
17. 長有天命:能長壽保命。
3. 白話文
陰氣的生成,根本在於五味。人體的五臟與陰氣相關,若五味失調就會損傷五臟。所以,酸味太多會使肝氣收斂過度,脾氣受損;鹹味太多使骨氣疲乏、肌肉萎縮,心氣受壓;甘味太多使心氣喘滿、臉色發黑、腎氣失衡;苦味太多使脾氣乾枯、胃氣積滯;辛味太多使筋脈鬆弛、精神衰弱。因此必須謹慎調和五味,使骨骼端正、筋肉柔軟、氣血流通、肌膚緊密,如此骨氣精實,能夠長久保持生命。
4. 總結
此段闡述五味與五臟陰陽生化的密切關係,強調飲食之和為養生之本。過與不及皆能致病,唯有五味均衡,方能調氣養精,延年益壽。
啟示
飲食宜中和,不偏嗜一味。
五味對應五臟,適度為養,過度為害。
養生之道在於節制與平衡,順理而行,則可長保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