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通天論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一、


1.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2. 注釋


1. 通天者:指能順應天地陰陽之氣,使形神貫通者。



2. 六合:上下、東西、南北六方,指天地之間。



3. 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指人體之地理結構;九州喻身體整體,九竅指人體感官孔竅,五藏為內臟,十二節為經脈關節。



4. 其生五,其氣三:指五行之生氣與三氣之運行(天氣、地氣、人氣)。



5. 邪氣:外來或內生的病氣。



6. 蒼天之氣清淨:指天氣清明,陰陽和調。



7. 志意治:心志安定,意念平和。



8. 傳精神:保存並運用精神之氣。



9. 服天氣:順應並調攝天氣以養身。



10. 衛氣:人體外層防禦之氣,能護身禦邪。



11. 氣之削:氣力衰減、生命削損。




3. 白話文


黃帝說:自古能通達於天者,了解生命之根本,都知道生命本於天地陰陽之氣,存在於六合之間。人體之氣與天地相通,其九竅、五藏、十二關節,皆與天氣相應相通。生命的根源在於五行,氣運之理在於三氣(天地人),若違逆其數與運行規律,邪氣便會侵入而傷人,這正是壽命的根本所在。


當天氣清明純淨時,人之志意自然平和,若能順應天道,則陽氣堅固,即使外有邪氣也無法侵犯,這就是順時養生之理。因此聖人懂得傳養精神,順服天氣,通達神明;若失其道,則九竅閉塞、肌肉壅滯、防衛之氣散亂離解,這就是自我損傷、氣衰命削的表現。


4. 總結


此段闡述生命之本在於「通於天氣」,人若順應陰陽天地之理,精神通暢、衛氣堅固,則百邪不侵;反之,若失其道,氣脈閉塞,則自損其身而折壽。


啟示


生命之氣與天地同流,養生須順天應時。


保精養神、調氣護衛,乃防邪長壽之道。


清志寡慾,心氣安和,能令陽氣自固。


逆天違理者,雖無外邪,亦自損其生氣。





二、


1. 原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2. 注釋


1. 陽氣:主溫養、推動、護衛之氣,猶如天與日之光。



2. 失其所:指陽氣失位,不得正常升降運行。



3. 折壽而不彰:折損壽命,不能彰顯其生氣。



4. 衛外者也:陽氣主於外,能禦寒防邪。



5. 因於寒:指外感寒氣。



6. 如運樞:猶如機樞不定,動作不安。



7. 神氣乃浮:精神浮躁不寧。



8. 因於暑:指外感暑熱。



9. 喘喝:氣喘而聲粗。



10. 燔炭:如火燒炭般灼熱。



11. 因於濕:指外感濕氣。



12. 首如裹:頭重如被包裹。



13. 緛短:筋脈拘急而短縮。



14. 弛長:筋脈鬆弛而延長。



15. 拘:筋急拘攣。



16. 痿:筋軟無力。



17. 因於氣:指外感風氣或氣逆。



18. 四維相代:四肢交替浮腫。



19. 陽氣乃竭:陽氣耗盡,正氣敗衰。




3. 白話文


陽氣就如同天與日,是生命運行的根本。若陽氣失其正常位置與節律,則壽命會因此減損而不能彰顯其生機。天之運行必以日光為明,人之生命亦以陽氣為衛。陽氣主於外,能保護人體抵禦外邪。


若受寒氣侵襲,身體如樞機搖動不定,起居如驚恐般不安,精神浮動不寧;若受暑氣所侵,則汗出煩熱、氣喘聲粗,靜時多語,身體如被火燒,汗出之後陽氣外散;若受濕氣侵擾,則頭重如裹,濕熱不化,筋脈或拘或弛,大筋拘短為「拘證」,小筋弛長為「痿證」;若為氣邪所侵,則四肢腫脹交替發作,陽氣逐漸消竭。


4. 總結


此段論述陽氣之於生命如日之於天,強調陽氣主外、護身、防邪,若受寒、暑、濕、氣等邪侵擾,陽氣則受損而生病。養生之道在於保護陽氣,使其升降有常、運行不失。


啟示


陽氣為生命之本,宜常保溫養以防外邪。


寒、暑、濕、氣皆可傷陽,應順時避之。


陽氣失常則壽命減損,調氣守神方能延年。


養陽貴在節制起居、審時應氣,以保其固。





三、


1. 原文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皻,鬱乃痤。


2. 注釋


1. 陽氣者:指人體內主動、主溫、主衛外的陽性能量。



2. 煩勞則張:過度勞累則陽氣亢盛而張。



3. 精絕辟積:精氣虧損、陽氣鬱結。



4. 煎厥:熱極而昏厥。



5. 潰潰乎若壞都:形容氣機混亂,如城池崩潰。



6. 汨汨乎不可止:指氣血逆亂、不能自止。



7. 薄厥:指氣血上逆、昏厥。



8. 筋縱:筋脈鬆弛。



9. 不容:身體拘急不舒。



10. 汗出偏沮:一邊流汗、一邊不出汗。



11. 偏枯:身體一側枯瘦、無力。



12. 痤疿:面部或身體長瘡。



13. 高梁之變:指過食肥甘厚味引起的變化。



14. 大丁:大癰腫。



15. 受如持虛:感受外邪時,猶如身體虛弱不能抵抗。



16. 皻:皮膚粗糙、皴裂。



17. 鬱乃痤:鬱熱內蘊,生痤瘡。




3. 白話文


陽氣若過度勞煩,則會亢盛而張,精氣耗竭,氣機阻塞,於夏天便會出現煎熱而昏厥。眼睛失明無法視物,耳朵閉塞不能聽聲,氣血亂流,混亂如城崩塌,紛擾不止。若因大怒使陽氣絕竭,血上逆於頭部,則人會昏厥。筋脈鬆弛受損時,身體拘急不舒,一邊流汗一邊乾燥,導致身體一側枯瘦。若出汗後遇濕,便生痤疿;若因食肥甘厚味過度,足部會生癰腫;身體虛弱則易受外邪。若勞汗當風,寒氣入體,會生皻;鬱熱不散,則生痤瘡。


4. 總結


此段說明陽氣若失調,則各種病變隨之而生。陽氣本為人體之主,勞倦、憤怒、飲食不節、汗出當風等,皆能損傷陽氣,引起熱厥、偏枯、瘡腫等症。


啟示


保養陽氣應勞逸適度,慎怒節欲。


汗出當風最易損陽致病。


飲食宜清淡,勿貪肥甘厚味。


陽氣充實則百病不侵,身心安泰。





四、


1. 原文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2. 注釋


1. 陽氣者:指人體內主動、主外衛、主生長的陽性之氣。



2. 精則養神:精氣充足則能養精神。



3. 柔則養筋:陽氣柔和則筋脈得養。



4. 開闔不得:氣機失調,不能開合自如。



5. 大僂:背脊彎曲的病狀。



6. 陷脈為瘻:血脈陷滯,化為瘻疾(膿腫潰爛)。



7. 肉腠:肌肉與皮膚之間的空隙。



8. 俞氣化薄:經俞之氣變得虛薄。



9. 善畏、驚駭:容易恐懼與受驚。



10. 營氣不從:營養之氣運行不順。



11. 癰腫:膿腫之病。



12. 魄汗未盡:出汗未完全,陰氣尚未清。



13. 氣爍:氣虛而衰。



14. 風瘧:指瘧疾類疾病,多由風邪所致。



15. 肉腠閉拒:肌膚緊密,不為邪氣所入。



16. 上下不并:氣血運行失衡,上下不能相通。



17. 陽氣當隔:陽氣被阻隔,不能流通。



18. 當寫:應予疏導或瀉出。



19. 粗乃敗之:若治之粗疏,則反致病敗。




3. 白話文


陽氣若充足而精實,則能滋養精神;若柔順適中,則能養護筋脈。若開合不暢,寒氣乘虛而入,便會引起脊背彎曲之病。血脈陷滯,則化為瘻疾,膿腫流連於肌肉之間。經俞之氣變得虛薄,便使人多疑多懼,甚至驚駭不安。營氣運行不順,逆於肌理,便生癰腫。若魄汗未盡,形體衰弱,氣亦枯竭,穴俞閉塞,就會發為風瘧。故風為百病之始。若能清靜養氣,使肌膚閉密,即使大風苛毒也不能為害,這是順應四時之理。若病久而化,氣血上下不通,良醫亦難治。陽氣積滯不通則致命,當疏導而瀉之;若不及時正治,粗疏處理,則病情敗壞。


4. 總結


此段說明陽氣關乎精神、筋脈與防禦之力,若運行失調,則百病叢生,尤以風為先。治病應於早期疏導,順應時氣,若延誤或治之不當,則病深難返。


啟示


養陽須守精養神,調柔筋脈。


須防汗出受寒,以免風邪入體。


清靜養氣能禦風毒。


疾病宜早治、正治,不可拖延或治之草率。





五、


1. 原文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2. 注釋


1. 陽氣者:指人體內主外衛、主活動的陽氣。



2. 一日而主外:陽氣在一日之中主宰人體的外部活動。



3. 平旦:清晨。



4. 人氣生:人體的陽氣開始生發。



5. 日中而陽氣隆:正午時陽氣最盛。



6. 日西而陽氣已虛:日落時陽氣漸衰。



7. 氣門乃閉:指人體腠理漸閉,不再外泄。



8. 暮而收拒:傍晚時應收斂活動,閉藏陽氣。



9. 無擾筋骨:不宜過度勞動。



10. 無見霧露:避免在潮濕寒氣中活動。



11. 反此三時:若違逆這三個時段的養氣之道。



12. 形乃困薄:身體就會虛弱困倦。




3. 白話文


因此,陽氣在一日之中主宰外在的活動。清晨時,陽氣開始生發;中午時,陽氣達到最盛;到了傍晚,陽氣逐漸衰退,氣門閉合。故此在傍晚應當收斂身心,不可勞動筋骨,也不宜外出見霧露。若違背這三個時段的自然節律,則身體會感到困倦虛弱,元氣受損。


4. 總結


此段闡明人體陽氣隨日而行的規律,教人順應晝夜變化以養陽固本。


啟示


早起活動可助陽氣生發。


中午陽氣盛時宜暫息養精。


傍晚須收斂,不可勞形受露。


順應日運可保精氣充足,逆之則損形傷氣。





六、


1. 原文


歧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2. 注釋


1. 陰者:指人體內在、靜藏之氣。



2. 藏精而起亟:陰氣主於藏精,變化迅速而細微。



3. 陽者:指人體外衛之氣,主活動。



4. 衛外而為固:陽氣保護體表,使人體堅固不受外邪侵襲。



5. 陰不勝其陽:陰氣不足而不能制陽。



6. 脈流薄疾:血脈流動急促,脈象浮而無根。



7. 并乃狂:陰虛陽亢則出現狂躁之症。



8. 陽不勝其陰:陽氣虛弱而被陰氣所制。



9. 五藏氣爭:五臟氣機紊亂。



10. 九竅不通:人體九竅閉塞不暢。



11. 陳陰陽:調整陰陽使之平衡。



12. 氣血皆從:氣血運行順暢。



13. 邪不能害:外邪不能侵入。



14. 氣立如故:氣機穩定如常。




3. 白話文


歧伯說:陰氣是主藏精的,能迅速啟動人體內在變化;陽氣則主護衛外表,使人體堅固。若陰氣不能制約陽氣,則脈流急促,甚至發狂;若陽氣不及陰氣,則五臟氣亂,九竅閉塞。聖人懂得調和陰陽,使筋脈柔順,骨髓堅固,氣血運行順暢。如此,內外和諧,外邪不能侵襲,耳目聰明,精神穩定如常。


4. 總結


此段說明陰陽失衡所致的病理變化,並闡述聖人調和陰陽以保健康的原則。


啟示


陰陽平衡是健康的根本。


陰虛則陽亢生狂,陽虛則陰盛氣滯。


調和陰陽可使氣血順暢、邪氣不侵。


養生之道在於守中和,使精神與形體並健。





七、


1. 原文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2. 注釋


1. 風客淫氣:外風邪侵犯人體,氣機紊亂。



2. 精乃亡:精氣耗散。



3. 邪傷肝也:風邪傷及肝臟。



4. 因而飽食:因風邪而過度進食。



5. 筋脈橫解:筋脈鬆弛不收。



6. 腸澼為痔:腸道鬆弛滯結而生痔疾。



7. 因而大飲:過度飲酒。



8. 氣逆:氣機上逆,不得平順。



9. 因而強力:勞力過度。



10. 腎氣乃傷:腎精虧損。



11. 高骨乃壞:脊椎骨等堅骨受損。



12. 陽密乃固:陽氣充實密守,則身體穩固。



13. 若春無秋,若冬無夏:比喻陰陽失衡。



14. 聖度:聖人調和陰陽的法度。



15. 陽強不能密:陽氣雖強但不能固守。



16. 陰平陽秘:陰陽和諧、內外平衡。



17. 精神乃治:精神與氣血俱安。



18. 陰陽離決:陰陽分離、氣機崩潰。



19. 因於露風:受外界風露侵襲。



20. 生寒熱:產生寒熱之症。




3. 白話文


外來風邪侵入人體,使氣機失調,精氣因此耗散,這是風邪傷肝的結果。若在此情況下又過度進食,筋脈鬆弛,腸氣不暢,便會形成痔疾;若又貪飲,氣機上逆;若再勞力過度,則損傷腎氣,使骨骼受損。陰陽之道的關鍵,在於陽氣充實而內守。若陰陽不和,便如春無秋、冬無夏,失去自然之序。唯有調和陰陽,方為聖人之法。若陽氣過強而不能收斂,則陰氣消絕;若陰陽平衡,精神安定;若陰陽分離,精氣斷絕。若受風露侵襲,又會導致寒熱之病。


4. 總結


此段強調陰陽調和的重要,警示過食、嗜酒與勞力過度皆損精傷氣,導致陰陽失衡與諸疾。


啟示


養生當節食慎飲,避免勞倦傷腎。


陰陽和順則精神自安,陰陽分離則精氣枯竭。


防風避露以護陽氣,方可免寒熱之患。


調和陰陽、守中有度,乃聖人養生之道。





八、


1. 原文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2. 注釋


1. 春傷於風:春季多風,若受風邪侵襲,易致病。



2. 邪氣留連:邪氣滯留不去。



3. 洞泄:指腹瀉不止。



4. 夏傷於暑:夏季暑氣盛,若受暑邪侵襲。



5. 秋為痎瘧:至秋則轉為瘧疾反覆發作。



6. 秋傷於濕:秋季若受濕邪。



7. 上逆而欬:濕邪上逆,氣不順而咳嗽。



8. 痿厥:四肢痿弱或突然暈厥。



9. 冬傷於寒:冬季受寒邪侵襲。



10. 春必溫病:至春陽氣升發,寒邪化熱,轉為溫病。



11. 更傷五藏:四時之邪輪流侵犯五臟。




3. 白話文


所以說,春天若被風邪所傷,邪氣滯留不散,就會導致腹瀉;夏天若受暑氣侵襲,到秋天容易轉為瘧疾;秋天若受濕氣所害,濕氣上逆會引起咳嗽,甚至四肢痿弱或暈厥;冬天若為寒氣所傷,到春天陽氣上升時,就會化為溫病。四時的氣候若不調順,便會依次損傷五臟,使身體受病。


4. 總結


此段闡述四時之氣與疾病的相互影響,說明季節性外邪的轉化與臟腑病變之關聯。


啟示


養生須順應四時變化,防風、防暑、防濕、防寒。


一季失養,病可延及次季,故預防重於治療。


調節起居與飲食,以護五臟平安。


順天時而養氣者,則百病不生。





九、


1. 原文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2. 注釋


1. 五味: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



2. 陰之五宮:指五臟,即肝、心、脾、肺、腎。



3. 肝氣以津:肝氣因酸味過度而被收斂。



4. 脾氣乃絕:脾氣因過酸而受損。



5. 大骨氣勞:鹹味過多使骨氣疲乏。



6. 短肌:肌肉收縮、無力。



7. 心氣抑:心氣被抑制,不暢達。



8. 心氣喘滿:心氣失衡導致氣喘胸滿。



9. 腎氣不衡:腎氣失去平衡。



10. 脾氣不濡:脾氣失去滋潤。



11. 胃氣乃厚:胃氣積滯不暢。



12. 筋脈沮弛:筋脈鬆弛無力。



13. 精神乃央:精神消耗枯竭。



14. 謹和五味:謹慎調和五種味道。



15. 湊理以密:肌膚緊密、氣血運行良好。



16. 骨氣以精:骨氣充實精強。



17. 長有天命:能長壽保命。




3. 白話文


陰氣的生成,根本在於五味。人體的五臟與陰氣相關,若五味失調就會損傷五臟。所以,酸味太多會使肝氣收斂過度,脾氣受損;鹹味太多使骨氣疲乏、肌肉萎縮,心氣受壓;甘味太多使心氣喘滿、臉色發黑、腎氣失衡;苦味太多使脾氣乾枯、胃氣積滯;辛味太多使筋脈鬆弛、精神衰弱。因此必須謹慎調和五味,使骨骼端正、筋肉柔軟、氣血流通、肌膚緊密,如此骨氣精實,能夠長久保持生命。


4. 總結


此段闡述五味與五臟陰陽生化的密切關係,強調飲食之和為養生之本。過與不及皆能致病,唯有五味均衡,方能調氣養精,延年益壽。


啟示


飲食宜中和,不偏嗜一味。


五味對應五臟,適度為養,過度為害。


養生之道在於節制與平衡,順理而行,則可長保天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9會員
66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9
一、 1.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
2025/10/29
一、 1.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
2025/10/28
一、 1. 原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
2025/10/28
一、 1. 原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
2025/10/27
1. 基本概況 《素問》是《黃帝內經》兩大部分之一,主要闡述中醫理論、診斷與治療原則。全書約81篇,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以黃帝與岐伯的問答形式編寫。它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是後世臨床醫學、針灸學及養生學的重要依據。 2. 主要內容與篇章分類 1. 生理篇與人體結構 介
2025/10/27
1. 基本概況 《素問》是《黃帝內經》兩大部分之一,主要闡述中醫理論、診斷與治療原則。全書約81篇,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以黃帝與岐伯的問答形式編寫。它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是後世臨床醫學、針灸學及養生學的重要依據。 2. 主要內容與篇章分類 1. 生理篇與人體結構 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萬法因緣生。」   「悉知一切萬物皆無所從來。但依所作為故有緣起。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Thumbnail
  「萬法因緣生。」   「悉知一切萬物皆無所從來。但依所作為故有緣起。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Thumbnail
這也只是一個簡單的自然大道邏輯規律;和正陽、負陰、存儲與使用的關係相同道理而已. 大到人的天年壽命, 小到簡單錢財, 水塔裡的水,汽車電瓶....一樣. 收、聚的就會增加, 樾來越多. 相反的散、耗、使用了, 就會漏失, 當然就會越來越少..........., 人的健康能量狀態:精、氣、
Thumbnail
這也只是一個簡單的自然大道邏輯規律;和正陽、負陰、存儲與使用的關係相同道理而已. 大到人的天年壽命, 小到簡單錢財, 水塔裡的水,汽車電瓶....一樣. 收、聚的就會增加, 樾來越多. 相反的散、耗、使用了, 就會漏失, 當然就會越來越少..........., 人的健康能量狀態:精、氣、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有「恆常」的誤解,以為深信哪尊神明就可以百毒不侵,刀槍不入,做了多少善事,就可以長生不老、萬壽無疆。如果沒有照那個人心中所想呈現,就是神明無靈感,做善事全是白搭。 宇宙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現象,宇宙尚無法抵禦緣起緣滅,何況凡夫俗子的我們。信仰是幫助我們釐清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有「恆常」的誤解,以為深信哪尊神明就可以百毒不侵,刀槍不入,做了多少善事,就可以長生不老、萬壽無疆。如果沒有照那個人心中所想呈現,就是神明無靈感,做善事全是白搭。 宇宙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現象,宇宙尚無法抵禦緣起緣滅,何況凡夫俗子的我們。信仰是幫助我們釐清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水、食物、空氣和陽光—它們編織了生命的結構,將我們與宇宙和內在的自我連結起來。 當我們尊重這些禮物時,願我們的心保持開放,我們的精神被點燃,我們的靈魂得到滋養。擁抱神聖的風聲、溫柔的水流和溫暖的陽光。 讓我們懷著敬畏的心走在這條塵世的道路上,要知道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團火焰-神性的火花。
Thumbnail
水、食物、空氣和陽光—它們編織了生命的結構,將我們與宇宙和內在的自我連結起來。 當我們尊重這些禮物時,願我們的心保持開放,我們的精神被點燃,我們的靈魂得到滋養。擁抱神聖的風聲、溫柔的水流和溫暖的陽光。 讓我們懷著敬畏的心走在這條塵世的道路上,要知道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團火焰-神性的火花。
Thumbnail
P・S・于 悟道  #1 2020.09.23(三) 一切都在呼吸之間完成;平衡臻至圓滿。 01. 黑洞吸入;白洞呼出。 02. 退潮吸入;漲潮呼出。 03. 雌性吸入;雄性呼出。 04. 哭吸入;笑呼出。 05. 花吸入;果呼出。 06. 冷吸入;熱呼出。 07. 夜吸入;日呼出
Thumbnail
P・S・于 悟道  #1 2020.09.23(三) 一切都在呼吸之間完成;平衡臻至圓滿。 01. 黑洞吸入;白洞呼出。 02. 退潮吸入;漲潮呼出。 03. 雌性吸入;雄性呼出。 04. 哭吸入;笑呼出。 05. 花吸入;果呼出。 06. 冷吸入;熱呼出。 07. 夜吸入;日呼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