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2. 注釋
1. 黃帝:中國傳說中遠古的聖君,醫道的開創者之一。
2. 神靈:天賦聰慧,有靈性。
3. 徇齊:指聰明敏捷、聽從教導。
4. 敦敏:厚道而聰明。
5. 登天:成道飛昇之意。
6. 天師:指歧伯,黃帝之師,醫道高人。
7. 春秋:指人的年歲。
8. 度百歲:活到百歲以上。
9. 形與神俱:身體與精神同時健康。
10. 天年:天命所定的自然壽數。
11. 以酒為漿:把酒當作日常飲料。
12. 以妄為常:以放縱虛妄的行為為日常習慣。
13. 以欲竭其精:過度縱慾使精氣枯竭。
14. 耗散其真:損耗真氣,失去生命根本。
15. 持滿:保持充盈不虧損。
16. 御神:節制情慾,安養精神。
17. 逆於生樂:違背生命之道的自然之樂。
3. 白話文
從前在黃帝的時代,他生來就具神靈之性,年幼便能言語,童年聰慧順理,長大後厚道而聰敏,成熟之時登天成道。黃帝曾問天師說:「我聽說上古之人,壽命都能超過百歲而動作不衰;如今的人到了五十歲便已衰老,這是因為時代不同了嗎?還是人自己失去了什麼呢?」
歧伯回答說:「上古之人懂得生命之道,遵循陰陽的變化,調和自身與自然的法則,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妄勞其身,因此形體與精神能夠同存,安然享盡天年,活到百歲才離世。如今的人卻不是這樣,把酒當作飲料,把妄行當作平常,醉後縱慾,耗盡精氣,散失真元,不懂得節制與保養精神,只求一時快樂,違逆生命之理,起居無度,所以五十歲便衰老了。」
4. 總結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問壽命短長之因,歧伯以養生之道回答。上古之人能長壽,是因為順應自然、節制飲食與情慾、作息有度;今人短壽,是因為縱慾無節、違逆天道。
啟示
須遵循自然之理,調和陰陽,保養精氣。
節制飲食與慾望,是長壽之本。
起居有常、安靜養神,方能延年益壽。
過度放縱與無節生活,終將損身敗德。
二、
1. 原文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无,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2. 注釋
1. 虛邪賊風:外來的邪氣與不正之風,指致病的外邪。
2. 恬惔虛無:恬淡寡欲、心境虛靜。
3. 真氣:人體內的元氣、生命之氣。
4. 精神內守:精神安定,不為外物所擾。
5. 志閑而少欲:心志閒靜而慾望稀少。
6. 氣從以順:氣機運行順暢。
7. 高下不相慕:貴賤上下之人互不嫉妒羨慕。
8. 嗜欲:對聲色飲食等的欲望。
9. 淫邪:放縱邪念或過度感官享樂。
10. 愚智賢不肖:愚笨與聰慧、賢良與不肖之人。
11. 合於道:順應自然大道。
12. 德全不危:德行圓滿而無虧損。
3. 白話文
上古的聖人教化人民時,教人識別外來的邪氣與有害的風氣,懂得在適當時候避開,保持心境恬淡虛靜,讓真氣順暢運行,精神內守,疾病就無從而生。因此人們志向閒適、慾望稀少,內心安寧而無懼,雖身體勞作也不感疲倦,氣息自然流通,各隨本性生活,皆得心願。
所以他們飲食合宜、衣著隨性、風俗快樂,貴賤上下互不攀比,因此民風淳樸。嗜慾不會使他們眼目疲勞,淫邪不會迷惑他們的心志,愚笨或聰明、賢良或不肖之人都能安於本分,不被外物所驚懼,因此能合於自然之道。能長壽超過百歲、行動不衰,是因為他們德性完備,不損其本。
4. 總結
此段闡述上古聖人教化人民以恬淡寡欲、順應自然之道。民眾因內心清靜、外不妄求,生活淳樸而無爭,精神安寧、氣血通順,故能長壽無疾。
啟示
保持恬淡虛靜,內守精神,為養生之根。
節制嗜慾、隨順自然,可保真氣不耗。
不慕高位、不爭名利,方能保德全身安。
德行圓滿者,形神俱健,壽命自長。
三、
1.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2. 注釋
1. 帝:指黃帝。
2. 歧伯:黃帝之師,醫道高人。
3. 腎氣:腎中所藏的生命之氣,主生殖、生長與衰老。
4. 天癸:男女體內生殖成熟的標誌性物質,女子為月經,男子為精氣。
5. 任脈、太衝脈:人體重要經脈,與生殖機能相關。
6. 真牙生而長極:恆牙生長完全。
7. 陽明脈衰:陽氣漸衰,容顏失潤。
8. 地道不通:女子經血斷絕,生殖機能喪失。
9. 頒白:頭髮花白。
10. 五藏六府:人體主要臟腑系統。
11. 筋骨解墮:筋骨鬆弛、體力衰退。
12. 天壽過度:壽命超常。
13. 卻老全形:能延緩衰老、保持身體完好。
3.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到了年老沒有子嗣,是因為體力用盡,還是天命如此呢?」
歧伯回答說:「女子七歲時腎氣旺盛,牙齒更換,頭髮漸長;十四歲時天癸至,任脈通暢,太衝脈盛,月經按時而下,因此能懷孕;二十一歲時腎氣平衡,恆牙齊生而身體達盛;二十八歲時筋骨堅固,髮長極盛,體質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脈衰,面色開始枯焦,頭髮漸稀;四十二歲時三陽脈衰於上,面容枯槁,髮色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經閉不通,因此形體衰敗,不能再生育。」
「男子八歲時腎氣充實,髮長齒換;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至,精氣盈滿,陰陽調和,因此能生育;二十四歲時腎氣平衡,筋骨強健,恆牙生齊;三十二歲時筋骨最盛,肌肉豐滿;四十歲時腎氣開始衰退,頭髮脫落,牙齒枯槁;四十八歲時陽氣在上部衰竭,面容枯焦,髮鬢漸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力減退,天癸枯竭,精氣稀少,腎藏虛衰,形體亦極;六十四歲時,齒落髮盡。腎主水,能藏五臟六腑之精,所以五臟盛者能生子;今五臟衰弱,筋骨鬆弛,天癸枯竭,因此頭髮變白,身體沉重,行步不穩,自然不能生育。」
黃帝又問:「那為什麼有些人年老仍能生子呢?」
歧伯說:「那是因為此人壽命超常,氣脈通順,腎氣仍有餘力。雖能生子,但男子不過六十四歲,女子不過四十九歲,之後天地之精氣皆已竭盡。」
黃帝又問:「修道之人能活百歲以上,他們能生子嗎?」
歧伯答:「修道之人能延緩衰老、保持形體完好,即使年壽已高,仍可生育。」
4. 總結
此段闡明男女生理週期與腎氣盛衰的自然規律。男女隨年齡變化,腎氣由盛而衰,天癸亦隨之消長,生殖能力遂有消長之別。唯有修道養生、固守精氣者,方能延緩衰老,保有生育之能。
啟示
腎氣為生命與生殖之本,養腎即養生。
須順應自然週期,勿妄求強行逆天。
節慾養精、調氣安神,方能延年益壽。
修道之人重在養德養性,以氣養形,故能卻老全真。
四、
1. 原文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无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无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2. 注釋
1. 真人:修養達到極致、與天地同壽的聖者。
2. 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掌握天地之理與陰陽變化。
3. 呼吸精氣:以天地精氣調養身心。
4. 獨立守神:內守精神,不為外物所動。
5. 壽敝天地:壽命與天地同久。
6. 中古:指上古之後、中世之代。
7. 至人:僅次於真人,德性純全,與道合真之人。
8. 積精全神:保存精氣、完養精神。
9. 八達之外:超越人間視聽界限之外。
10. 聖人:居世而守道,不離人倫、不妄動之人。
11. 八風:指自然之氣與世情變化。
12. 恬愉為務:以心靜安樂為修養之本。
13. 自得為功:自足於道,不假外求。
14. 賢人:以理致行、法天象地而修身之人。
15. 極時:雖能延壽,仍有壽命的終限。
3.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真人,他能掌握天地、調御陰陽,吸納天地精氣而養生,獨立而守其精神,形神合一,因此能與天地同壽,永無終盡。這便是‘道’的極致之生。」
「到了中古時期,有至人者,品德純淨、道行圓滿,調和陰陽、順應四時,遠離塵世、脫離俗務,積蓄精氣、保存精神,能自由出入天地之間,感知超越凡俗八方之外,這種人能延年益壽、身體強健,雖不及真人,亦歸於道之境。」
「再其次是聖人,他們處於天地的和氣之中,順應自然之理,在人間適度滿足嗜欲而不過度,不起忿怒之心;行事雖在世俗之中,卻不隨俗攀附;衣著端莊而不求奢華,舉止自然而不求炫耀。外不使身體疲勞,內不為思慮煩憂所擾,以恬靜為常務,以自得為成功,身體不損,精神不散,壽命亦可達百歲以上。」
「再其次是賢人,他們效法天地,觀照日月星辰之運行,洞察陰陽順逆、四時變化,欲追隨上古之道而合於自然,也能延年益壽,只是仍有其壽命之限。」
4. 總結
此段描繪了從「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四等修養層次之差別。真人合於天地,長生無極;至人通於陰陽,延年而壽;聖人安於人世,心靜自足;賢人效法自然,順理而生。其核心皆在於「順道養性、調氣守神」。
啟示
修道之高下,在於是否能守神養精、與道合真。
真人者無欲無爭,精神專一,體道而長生。
聖人能處世而不染俗,以恬淡安然為養生之本。
順應陰陽、寡慾守靜,乃延壽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