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步覺察 × 七天實踐 × 月度回顧
副標題:讓 AI 放大,而不取代
🌌 前言|當科技懂我們,我們更要懂自己
AI 已不只是工具。
它能寫詩、對話、理解語氣,甚至模仿情緒。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高效、方便、驚豔, 同時,也悄悄削弱了人類最珍貴的兩個能力——感受與思考。
當AI能幫你完成,你是否還願意親手完成?
當AI能理解你,你是否還願意與人溝通?
這本手冊,是一份「人類主體意識的回程地圖」。
透過七步理論、七天練習與每月回顧, 你將學會在科技的陪伴下——
保持覺察、維持節奏、溫柔地共生。
第一部|AI 使用自覺七步法
從使用,到自覺。從依賴,到共創。
第一步|設定意圖:建立健康關係的四個座標
AI 應該讓我更接近真實,而不是逃避真實。
四個面向的健康意圖:
- 工作:AI 是助手,不是主管
- 感情:AI 是鏡子,不是伴侶
- 創作:AI 是靈感源,不是創意主體
- 學習:AI 是教練,不是答案機
練習(每日一句):
「AI 不應替我完成____。」讓這句話變成你的心智錨點。
第二步|覺察現狀:為你的依賴程度打分
每個面向 0~5 分(越高代表越過度使用)
- 思考:先自己思考 0 → 完全交出判斷 5
- 情感:僅作輔助 0 → 完全只與AI互動 5
- 工作:助理角色 0 → 決策外包給AI 5
- 創作:共同靈感 0 → 作品失去「人味」 5
- 學習:理解補助 0 → 完全放棄記憶 5
把五個分數加起來。
總分指標:
- 0~7 =健康
- 8~13 =警戒
- 14~20 =過度
- 21~25 =危險
第三步:主動中斷 — 在對話中奪回主導權
⚠️ 停下來的三個信號:
1️⃣ AI 替你定義焦點
2️⃣ 被理解卻沒有成長
3️⃣ 回覆太快、內容太滿
🧘 延遲三秒再回應。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一次主題, 你就重新奪回了節奏。
第四步:定期重設 — 建立使用的呼吸節奏
智慧的節奏=輸入 × 沉澱 × 輸出。
📆 每週設定:
- 一天「離線日」
- 一次「AI 回顧會」
- 三個「真實對話時刻」
讓科技與心智重新同步。
第五步:預先思考 — 問 AI 前先問自己
🪧 問前四問:
1️⃣ 我想問什麼?
2️⃣ 我目前的理解是什麼?
3️⃣ 對話的邊界在哪?
4️⃣ 我期望獲得什麼?
🪞 問後三問:
1️⃣ AI 拓寬或窄化了我的思考?
2️⃣ 哪部分與我共鳴?
3️⃣ 我能否用自己的話重述?
若第三題答不出,請關閉頁面,重啟思考。
第六步|7:3 工作心智結構:AI走前面,人掌方向盤
AI 與人類在工作上,建議保持「7:3」的分工比例。
AI 的 7 成:
- 提供分析與預測
- 建構流程步驟、生成草稿
- 統整內容、整理資訊、做視覺化
人類的 3 成:
- 決定這件事「為什麼要做」
- 檢視行動背後的倫理、價值、目的
- 堅持最後的判斷、承擔決策結果
一句話總結:
AI 負責速度,人類負責方向。
第七步:安全創作 — 讓 AI 寫結構,人類寫靈魂
AI 能模仿風格,但只有人能賦予意圖。
安全三原則:
① AI 架構 × 人類方向
② 模仿改為「概念映射」
③ 保留三道人類痕跡:意圖、節奏、不完美
📋 檢查表:
- 來源是否合法?
- 哪部分是我親手的?
- 作品是否仍有「人味」?
完美屬於機器,不完美才是創作。
第二部|七天心智練習
讓AI放大,而不取代。
Day 1|覺醒意圖:我為什麼而創作、為什麼而愛、為什麼而工作
寫下三句「我為什麼」:
- 創作:_________
- 感情:_________
- 事業:_________
🎯 找回「行動的靈魂」。
Day 2|行動觀察:我在什麼時候最容易自動化?
觀察自己一天的模式:
什麼時候我只是反應,而非思考? 那是「被取代」的開端。
🎯 發現慣性,收回意識。
Day 3|節奏練習:減少輸入,回到自己
AI 給無限答案,但真正的智慧需要空白。
- 創作:不蒐集,只重讀。
- 感情:不分析,只傾聽。
- 事業:不新增,只整理。
🎯 在靜止中重置節奏。
Day 4|主體回收:哪件事必須由我親自完成?
選出三件「必須親手負責」的事。
- 哪一段文字只能由我寫?
- 哪一句話只能由我說?
- 哪個決定只能由我承擔?
🎯 重新擁有存在的簽名。
Day 5|邊界練習:說「不」的溫柔力量
寫下三個「我要保留給自己」的區域:
1️⃣ 創作靈魂區 2️⃣ 情感真實區 3️⃣ 事業判斷區
🎯 設定界線=保護創造力。
Day 6|對照練習:檢視我與AI的7:3比例
AI 幫你完成架構,你要親自給它靈魂。
🎨 創作:我有改寫AI文字嗎?
💞 感情:我有用自己的語氣表達嗎?
💼 事業:我有親自決定方向嗎?
🎯 讓「AI完成」變成「我決定完成」。
Day 7|統整與祝福:我學會與科技共生
問自己:
- 哪一天最難?
- 哪一天最真?
- 哪一天最自由?
寫下你的祝福:
「願AI放大我的光,而不奪走我的影。」
🎯 將自覺變成生活習慣。
第三部|第八步:月度回顧 — 讓覺察成為生活的節奏
「自覺不在一天的努力,而在一次次回望中被穩定。」
月度覺察總檢(0~5 分自評)
創作:我是否仍保持靈魂筆觸?( _ 分)
感情:我是否真誠表達,而不是陷入自動反應?( _ 分)
事業:我是否仍保有決策權,並理解工作的意義?( _ 分)
學習:我是否在理解,而不是只追求快速獲得?( _ 分)
AI 使用:我是否仍維持 7:3 的分工比例?( _ 分)
把五個分數加起來,寫下總分。
分數範圍對照
20–25 分:穩定期(保持這個節奏就好)
13–19 分:微調期(找出分數最高的領域,優先調整)
0–12 分:重啟期(重新回到七天練習,那是你的基本校正點)
🌱 反思三問
1️⃣ 這個月哪裡最有進步?
2️⃣ 哪個習慣又讓我回到依賴?
3️⃣ 下個月想調整的「一件小事」是什麼?
💬 情緒追蹤
「這個月的我,是 _______ 的。」再寫下它的能量來源。
情緒本身,就是自覺的溫度計。
🗓️ 月度儀式
每月最後一天,花30分鐘安靜回顧:
1️⃣ 關掉所有AI與訊息。
2️⃣ 寫下分數與反思。
3️⃣ 給下個月的自己一句話:
「願我更溫柔、更清醒,也更自由地與科技同行。」
🌿 延伸:以月為循環,以季為整合
- 每三個月,回顧三次紀錄,觀察你的覺察曲線。
- 你會看見自己變得更穩、更清明,也更柔軟。
自覺不求完美,只求真實。
終章|和平的練習
和平,不是沒有衝突,而是能與矛盾共處而不被吞沒。
人與AI的和平,來自清楚界線與彼此尊重。
人與情緒的和平,來自理解而不壓抑。
人與自己的和平,來自允許變化而不否定。
真正的和平,是一種節奏:在每一次選擇、對話、創作中, 學會既不控制,也不逃避。
所有事都能和平相處,
前提是——你願意先與自己和平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