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北德」又有三天連假了,因為星期五是萬聖節ᗒᗨᗕ 不是啦,是因為星期五是宗教改革日(Reformationstag,每年的10/31)。德國16個邦州只有柏林和黑森邦沒有連假,因為這兩個地方沒有明顯的宗教多數。而南德的假是隔一天的諸聖節(11/1: 紀念聖人和殉道者)。對大多小老百姓來說放假最大的重點恐怕已經不是去教會,而是放假前要買齊足夠的食材。南德這次放在星期六對一般人來說沒什麼好處,反而周末這兩天店家沒開很不方便呢!
在進入正題之前想分享今年學到的小知識,是亞希子的先生科普的:
原來我們以為是從美國來的萬聖節,源頭還是來自歐洲唷。查了一下,確實大多數學者認為萬聖節戴面具裝扮的源起是凱特爾族的習俗。
回歸正題,
1517年,也就是距今五百多年前,馬丁路德在Wittenberg的某個教堂貼上了「95條論綱」。這是個我很難忘的年份跟事件,因為這個冷門知識讓我以前在大學系上的年度德國常識比賽中贏得第一名&拿到獎金ᗒᗨᗕ
宗教改革到底有什麼重要的呢?
它可是讓當時的教會(天主教 + 東正教)很頭痛,因為這讓異教正名化成為新教。本來可以拿來賺錢的贖罪卷1行銷方式都不管用了。
新教派別其實很多,課本學過的有:
1. 路德教派 (起源德國,是最早的。)
2. 喀爾文教派 (=加爾文,這個法國人在瑞士發起的)
3. 英國國教(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為了正當化離婚再再婚而創,影集「都鐸王朝」有演出來!)。
隨著年紀增長,總是或多或少又聽說過浸信會、衛理公會等等。而這些新教的共同特色就是:
。聖經至上(Sola Scriptura): 人人可讀、人人可解讀、人人可對信仰負責
。因信稱義(Sola Fide): 人得救(稱義)完全靠信心,相信耶穌基督的救贖,而不是靠行為或功德。
。直接與神建立關係: 不須透過神父作中介,也就不需要教皇制度了。
。敬拜形式較自由: 每個教會可設計自己的崇拜程序;牧師講解聖經,信徒可討論或分享;崇拜音樂多樣化。
插播【德文小教室】 Christentum包含東正教、天主教(舊教)、基督教(新教)2。所以在德國如果稱自己是Gläubige(有信仰的人),有可能會繼續被問到是katholisch (天主教)、protestantisch/evangelisch(基督教)、russisch-orthodox(俄羅斯東正教)或griechisch-orthodox (希臘東正教)等。
其實馬丁路德這份95條論綱除了引起舊教世界的地震,也成為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宣傳背書。當我得知這點滿驚訝的,因為馬丁路德在我心中的印象一直滿正向的,沒有想過他也是有爭議的角色。猶太人被迫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宗教。因當初迫害、殺害耶穌的就是猶太人,所以宗教改革大本營的德國當然第一個卯起來替耶穌報仇。
透過歷史的提醒,我想大家對於宗教團體應該要抱持謹慎態度。我對宗教的理解是偏外在的、比較有組織、制度化的信仰體系,而信仰則是偏向個人內在的、對神或真理的信任。宗教容易被濫用,因為充滿人的地方就容易有人心被操縱的風險,進而產生仇恨、戰爭與迫害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對我來說,這世界上除了神有至高的權柄,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剝奪他人的生命,而這也包含不能剝奪自己的生命。突然想到,以前常聽我的母親說她覺得宗教派別就像是不一樣的學校。每個學校有不一樣的風氣跟傳統,大家都可以選擇自己想就讀的學校,也可以決定要不要轉學。這個比喻聽起來滿貼切的,但我還不確定是不是正確的(目前偏向不認同)。
最後,好奇查了一下: 根據中研院2024臺灣社會變遷3最新報告,台灣的佛道教徒占40.8%,天主基督徒占6.9%。
你有什麼宗教信仰嗎? 歡迎留言交流交流!
---------------------------------------------------------------------------------------------
註記一: 記得國中時,第一次學習到天主教發行的贖罪卷(Ablass),覺得這是個很有創意的行銷手法。教皇良十世為了蓋聖堂缺錢而同意的賺錢術。贖罪卷有分普通贖罪卷跟特殊的全大赦贖罪券。前者可以減免下地獄時的年數,後者是可以免除今生所有的罪孽,所以也是稀有昂貴的禮卷。
註記三: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3第八期第四次:宗教組,報告書281頁 https://srda.sinica.edu.tw/search/metadata/detail/C00401_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