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天主教的朋友,你會發現他們在一些神秘的時期推掉聚餐,或是某些時候不吃飯或肉......。是的,天主教也有齋戒,只是跟其他宗教的齋戒不一樣。除了齋戒,這段期間內,教友還會努力提醒自己做一些平常的時候常常忘記做的事情......。
在天主教會的時間軸裡,新的一年並非從1月1日起算,教會有自己的「禮儀年曆」,從耶穌誕生前的四週準備─「將臨期第一主日」作為一年的起始,走過耶穌基督的生平紀念,於具有末世意義的「基督普世君王節」告終。
在禮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節日當屬信仰的核心:耶穌基督的誕生與復活。一是為慶祝並感謝貴為創造萬物之天地大主的祂屈尊就卑降臨人間,以人的形貌、人的言語、人的行動親自與人往來、並建立雙向的愛之關係;另一則是慶祝祂在為人飽受苦難捨棄生命後的光榮復活,以史上最大的奇蹟展示耶穌就是天主本人的鐵證:若非天主,誰能讓自己在死後三天再活過來?
如果兩千年前自稱天主子的耶穌死了之後沒有如祂所預言的復活,那祂不就只是個幻想狂或騙子?怎麼相信祂承諾的永生?兩千年來的幾百億個基督徒信祂幹什麼?
換句話說,基督徒歡慶復活節,是歡慶這份信仰的真實,以及再次記得自己未來死後靈魂去哪兒的保證。
「旬」是中國傳統的時間單位,一旬就是「十天」。所謂四旬,就是40天的禮儀節期,從俗稱「聖灰星期三」的「聖灰禮儀日」開始,直到復活節前聖週四紀念耶穌基督的最後晚餐結束。
在天主教會的禮儀年中,為準備迎接耶穌基督復活的大慶典,用聖經中耶穌至曠野祈禱40天的事件(參《聖經》瑪4:1-11、谷1:12-15、路4:1-13)為典範,鼓勵信友(又稱「教友」)用40天的時間準備自己的心靈,回顧耶穌基督的生命與受難史、也回顧我們信友自己與天主相遇的個人信仰經驗;同時這個時期,也是整個教會為即將在復活夜(復活節前夕守夜禮)領受入門聖事,加入教會成為基督徒的「候洗者」祈禱,並陪伴他們準備自己身心的時期。
對一般人來說很難理解,為什麼天主教會老是說「我們都是罪人」?難道這個教會都是表面乖乖牌,背地裡作惡多端?!
罪是相反理性、真理及正直良心的一種過失。是由於偏愛某些事物而忽略對天主和對人的真正的愛的一種缺點。罪損害人的本性,破壞人類的團結。一言以蔽之,罪是違犯永恆法則的思、言、行為。(《天主教教理》1849)
說成大白話就是:「罪」是我們在理智清楚、自由不被強迫的狀態中,所做的思想、言語、行為的選擇,這些選擇導致我們與上天、與自己、與他人、與萬物之間,失去原本的善之平衡,造成關係產生裂痕。
有些事情該去做,而我們沒有去做;有些事情不該做,而我們卻做了。
舉例來說,當我們遇到和我們意見想法不合的人,做了我們看不順眼的事、說了我們聽不順耳的話,我們有很多選擇。例如:發脾氣大吵一架、指責/糾正對方的不是、冷戰、轉身向他人抱怨......。我們發現:我們第一時間想到,或是不經大腦直接執行的選項,絕大部分都會造成「關係破裂」的結果。
當我們說我們是「罪人」時,亦即承認我們是「不夠完美的人」、「不夠善良的人」。基督徒在此承認:我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做出傷害天人物我關係的行為或選擇,而導致讓我們的人生、乃至於整個世界陷入糟糕的後果與循環。
所謂的壞事,通常原因不是來自上天無聊沒事降點災考驗人,而是人自己造成的結果。(想想人一年砍掉多少雨林、製造並使用多少保麗龍和塑膠製品、全球流竄的病毒從哪裡的實驗室不小心(?)跑出來、核武戰爭讓多少人當場死亡又讓多少人身處環境威脅的後遺症......)
唯有承認自己不夠善良,才能意識到自己多需要善良、多需要認識「真理」、多需要立刻做出改變。而在此同時,我們也能較理智地將他人對我們的行為區分清楚:有些人不是真的想傷害我們,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建立/維繫關係的方式」。
就像被家暴長大的孩子常用大吼和拳頭解決事情,是因為他們沒被溫柔對待過,不知道如何處理失控的情緒與關係;我們也能在想起一些被傷害的經驗時告訴自己:「他不是惡意要傷害我,這是他的限度。」溫柔接納自己的生命歷程,在天主的愛內放過自己,也放過他人。
悔改,是放下過去來自原生家庭、成長背景中,我們舊有的世界認知與行為框架,邀請天主來改變我們看待人事物的眼光、改變我們的價值觀與選擇。幸運的是,基督徒有個模範─耶穌基督。
當我們下定決心,不要再重蹈覆轍,不要再給自己的生命和關係製造更多紊亂與分裂,我們就會有一個「重新開始」的契機,從一個簡單的祈禱開始:
「耶穌,我承認我不會,請祢示範、請祢教我。」
「禮儀年中,補贖(懺悔)的日子和時期(四旬期、逢星期五紀念主受難的日子)是教會踐行懺悔的重要時刻。這些日子尤其適合作靈修的操練(退省)及行善功,懺悔禮儀,為補贖而做的朝聖,和自發性的克己,如禁食和施捨、弟兄的分享(慈善和傳教工作)等。」(《天主教教理》1438)
補贖的意義在於,我們知道自己過去的思言行為確實傷害了天人物我的各種關係,願意在悔改的同時,做出改變與補償的行動。
就像我們不小心弄壞或弄丟別人的東西,會買新的、或等值的東西或金錢補償失主;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搞砸了一段關係,除了道歉之外,我們也需要做出相應的彌補措施。
「基督徒內心的懺悔,可以透過多元的方式來表達。聖經和教父們尤其強調三種方式:禁食、祈禱和施捨,以表達人對自己、對天主、對他人的關係的改善。連同經由聖洗或殉道所帶來的根本淨化,他們也指出獲得罪赦的其他方法,就是:努力與近人和好,痛哭己罪,關注近人的得救,請聖人代禱和實踐愛德,因為『愛德遮蓋許多罪過』(伯前4:8)。」(《天主教教理》1434)
在四旬期,基督徒被邀請重新審視自己生命中的各種關係,進行靈性與實際行動的「補贖」:我們為這些被搞砸的關係祈禱、去向我們傷害到的人表示歉意、提出重修舊好的請求、進行彌補的具體行動。
在生命的各種關係中,基督徒更進一步被邀請檢視自己與天主的關係,進行補贖:過去我們將其他人事物的順序排在天主之上,很少花時間跟祂說話談心、我們祈禱時總是不斷許願,要求祂滿足我們人性的想望,而非聆聽祂的渴望......。
「全年每星期五應守小齋,不食肉類,或主教團所規定的其他食物,但星期五遇到節日則除外;聖灰禮儀星期三,及吾主耶穌基督受難聖死日星期五,應守大齋及小齋。」(《天主教法典》1251)
每個宗教的齋戒規定不一樣,伊斯蘭教有齋戒月;猶太人在不同時節以禁食禁慾、停止工作等方式進行齋戒;佛教有八戒一齋;天主教會則以禁食相關的方式進行齋戒,又分為大齋、小齋、大小齋,也有感恩聖事前不進食的「聖體齋」。
在天主教會的規定中,大齋是「一天只飽食一餐」,其他兩餐可不吃,或可略吃一些清淡食物但保持飢餓狀態;小齋是「不吃溫體動物的肉與當地主教團規定的其他食物」,但可吃魚等海鮮;大小齋則是將大齋和小齋的規定同時遵守。不過當然是依照教會法規定的守齋年紀以及身體狀態,例如兒童、懷孕或哺乳婦女、病弱者免守,若有意願守齋則應視身體情況,不應硬性守齋,以免造成身體情況的危險。
齋戒是違反人性本能與欲求的行動,透過刻意地「不吃」某些東西、「不做」某些事所帶來的痛苦,達到提醒自己「要做」哪些事的目的,而大部分的信仰中,齋戒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更專注天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祈禱。
在禮儀中及在禮儀教導中,應明白顯示四旬期的雙重特性,就是特別藉著紀念領洗或預備領洗,並藉著苦行讓信友們更熱切的聽取天主的聖言,並專務祈禱,以便準備慶祝逾越奧蹟。為此:
a 四旬期禮儀內有關聖洗的特別要素,應更充分的加以運用;並應斟酌的時宜,將舊傳統中的若干予以恢復;
b 對有關苦行的要素亦然。在教導方面,應對信友的心靈強調罪惡的社會影響,還要強調苦行的本義,就是惱恨罪惡對天主的侮辱;同時不可忽略教會在作苦行時所擔任的角色,還有為罪人祈禱的迫切需要。(《梵二大公會議文獻 禮儀憲章》109)
因此,天主教會在齋戒中邀請信友,在這個「不吃」的痛苦中特別祈禱、加強懺悔的強度與學習犧牲的自我訓練。「犧牲」並非人性本有,而是需要經過思辨的自主決定,也需要磨練的;基督徒特別被邀請效法耶穌基督為人犧牲的愛,在生活中為他人犧牲奉獻自我:死於自我,活於基督。
四旬期的基本目標,是為了與候洗者一同準備迎接耶穌基督的苦難與復活,重新獲得並紀念洗禮的恩寵,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展開新的生命方向。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就是祈禱與出於愛的實際關懷行動。
梵二大公會議肯定了教會傳教於普世的目的與更具牧靈意義的傳教策略,做了許多禮儀和傳教方式上的變革,特別恢復在中世紀因大部份歐洲人都已是嬰兒洗禮而衰微的成人入門聖事禮儀與準備,更重新強調「四旬期」的禮儀時節是整個教會的候洗者和信友的「慕道皈依期」:人人都需要悔改,放棄自我意識形態,加強歸向天主的渴慕。
教會藉著四旬期的禮儀和傳統中的熱心敬禮行動,邀請信友透過閱讀聖言(好好讀聖經)、熱切祈禱、奉獻善工(例如唸玫瑰經、拜苦路等),妥善準備自己迎接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逾越奧蹟,參與重生的聖事、並獲得天主子女的恩寵福分。
首先是為候洗者祈禱。
為準備即將於復活夜領受入門聖事的候洗者,他們的心靈準備、他們的生活需要、他們的家庭、他們的代父母、他們的教理講授者、他們現在和未來面對的一切挑戰與誘惑,在祈禱中為他們特別祈求天主的保護照顧;並在聖堂裡實際去和他們建立關係、讓他們能夠順利融入教會大家庭、安心地展開教會生活。
再者是為自己祈禱。
候洗者決定要捨棄自己、跟隨基督,那麼早已是基督徒的人呢?基督徒蒙召在四旬期內再次向自己發出提問:
愛與被愛,是需要學習的。
我們過去從父母、家庭、學校與生活環境學習各種看待人事物的眼光,與相應的應對方式,而基督徒更被邀請從天主的眼光看這個世界,以超越人性本能的方式去對待自己和他人。
而「學習」意味著我們要先「觀看祂的示範」、「試著效法祂的行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閱讀聖經,了解耶穌基督如何與他人相處:祂說什麼話、祂做什麼事;然後在我們的生活中問耶穌:「如果是祢,祢會怎麼做?在這件事情上,祢建議我怎麼做?」
有時候愛德的行動是非常不容易的,它可能和我們過去的認知和習慣完全不同。比如忍住即將爆發的情緒火山,先以和緩的語氣問問對方現在的感受,以及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行為,給予一個溫和的回應和接納。
有些愛德行動則比較簡單:關注那些我們平常不會注意到的族群,那些特別弱小、無力為自己發聲、沒有獲得公平對待的族群。我們意識到我們和這些人們共同擁有同一位天父、共存於一個地球、一個社會,以祈禱、捐助、慈善行動、志願服務工作等方式,與「最小的弟兄」在一起。
特別是在四旬期內,因為齋戒行動的「不吃」什麼而省下來的金錢,可以當作「愛德基金」。例如本來要飽餐一頓的錢、肉錢、酒錢、飲料錢,這些錢可以選定一個對象群體,捐款或購買物資,幫助他們獲得平等的生活。
四旬期的開始,天主教會的聖灰禮儀會在人們頭上用灰抹一個十字架的記號。神父有兩句話可以選擇對人們說:
「人哪!你原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
或者
「你要回頭改過,信從福音!」
第一句話幫助我們想起,這世界現在的一切紊亂,舊約聖經創世紀裡已經用亞當厄娃的原罪故事幫助我們反省:關係斷裂的死亡與眼淚是我們人自找的,只有重新回歸天人物我的原始和諧關係,才能找到生命的真義與方向。
第二句話則宛如當頭棒喝:看清楚你正在走的道路和方向,別走向死亡!唯有信從福音,耶穌基督本人才是道路、真理與生命!
讓我們在這四旬期內,好好為候洗者祈禱,更再次反思我們自己的信仰:死於自己,活於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