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國積極發展人工智慧(AI)技術,隨著科技持續演進,不但帶動各項產業的發展,也提升軍事科技的實力,當前各國除開發更具智慧的武器系統外,並透過最少的人力,以AI做輔助,發揮最適切的運用和最大火力,重塑21世紀作戰模式,亦將是未來戰爭勝負的重要關鍵。
透過AI技術的軍事應用,意味著武器載臺更為智慧化,同時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武器系統將更為精確與快速,將大幅減少前線作戰參謀人力和提升決策效率,同時降低作戰人員的耗損及誤擊友軍的機率,讓多國部隊的作戰協調更快速、且融為一體。
AI無人機對敵精確打擊
各型軍用飛機在電子技術的發展下,雷達自動演算技術也愈來愈進步,隨著AI技術的發展,無人機已成為各國部隊不可或缺的裝備,不論在偵蒐與攻擊,都成為一體化的作戰武器。
無人機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14年,早期的無人機系統均為靶機性質,直到越戰時期,無人機才正式投入戰場的應用。目前,全世界的無人機朝向多功能、智慧化、各種尺寸兼具的方向發展,其中最小的無人載具為「微型無人機」,包括美軍RQ-11C單兵微型無人機、「即時眼」InstantEye MK-2 Gen 3、黑色大黃蜂(Black Hornet Nano)等機型。隨著戰場環境複雜,無人機也必須大型化,於是演變成「戰術無人機」,包括美軍MQ-9無人機;大型無人機因機體大、偵測系同較完備、航程遠等優勢,時常扮演高空偵察、群蜂戰術、空中加油、協同作戰等角色,不論大小型無人機,如今均可加入AI軟體,使其成為自主化的攻防武器。
烏俄戰爭中,烏國獲得歐美軍援先進的無人機系統,不但獲得即時的戰場資訊,更透過有人、無人系統的搭配,有效打擊俄軍。透過AI技術,無人機能更精確的辨識敵我目標,對敵方實施精確打擊,且不致誤傷已方或平民,在偵蒐路線的規劃上,更能精準達到預定目標上空,並進行情報、監視、偵察(ISR)任務,將資料傳輸給地面單位,引導友軍進行攻擊或防禦;而透過無人機收集到的資訊(包括影像辨別資料以及GPS位置等)被傳輸到附近控制站的電腦螢幕上,由操控人員隨時決定是否更進一步行動或取消。
無人艇 AI運用更廣泛
AI技術除應用在無人機外,各國也將目標聚焦在無人艇的發展,運用AI技術,可從遠端控制,執行攻擊、巡邏、礦脈探測、偵測水雷甚至潛艦等任務,可避免兵力傷亡、折損;而長時間的海上任務也能免除人員、物資後勤補給成本,近期烏軍以無人艇成功襲擊俄國軍艦即是例證。美軍目前無人艦艇的開發與部署進度來論,「無人感應掃雷系統」(UISS)已於2022年達到「初始作戰能力」(IOC),同時為持續掌握海軍戰力優勢,美國五角大廈「國防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開發出無人水面載具「海獵人號」(Sea Hunter),全長約40公尺、滿載排水量145噸、標準排水量135噸、最高航速27節、30至90天無需補給。為有效驗證無人艦艇的功能,美軍在2022年環太軍演中,投入2艘中型無人水面載具「海獵人號」與「海鷹號」,以及2艘大型無人水面載具「突擊兵號」與「牧羊人號」參演,美軍艦用AI控制系統,整合無人水面載具和海軍艦艇同步作戰。
英國在2022年部署KraitArray拖曳式聲納,搭配AI技術能針對水下環境進行偵測;澳洲未來將以燃料電池的開發,與加拿大合作共同開發水下Cellula Robotics系統;其他歐美國家也大力投入水下無人艇的研發,透過AI無人水下載具系統,將大幅降低人力的需求與耗損,強化反潛戰力。
美國海軍為持續提升海上嚇阻力,計畫未來將由「無人水面、水下載具」及「有人軍艦」的組合。根據美軍2022年發布的30年(2023至2052財年)造艦計畫,未來美國海軍的組成包括150艘AI無人艦艇載具及373艘有人艦艇,以抗衡俄國與中共海軍的擴張。
有效降低戰場傷亡
近期「無人地面載具」(UGV)的發展日新月異,輔以AI先進功能,期能夠達到協助有人部隊,掌控戰場攻防態勢的目的。對於小國而言,透過無人地面載具系統的應用,不但可以減少人員的傷亡,亦能使地面部隊因應複雜環境,獲得不對稱作戰的優勢,此已在烏俄戰場獲得驗證。隨著國際情勢變化,各國陸軍未來勢將投入更多AI無人地面載具,掌握戰場上的局部優勢。
美軍發布的《機器人戰略白皮書》中,明確將無人地面載具列為發展重點。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戰場部署大量無人地面載具,有效降低戰場士兵的傷亡;無人地面載具配備AI技術,可執行包括拆除炸彈、排雷、掃除障礙物等任務,透過載具上的AI感測器蒐集戰場環境,車載系統上的數位攝影機、電子掃描器,也是無人地面載具相當重要的設備。
以實際的研發成果來論,以色列在無人載具系統的開發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歐洲防務展上,以色列展出「BLR MK2」6輪無人地面載具,配備1門30公厘無人、自動砲塔,具有高機動性能,並能透過改變底盤的高度,以AI控制適應不同的作戰地形,無需士兵遠距遙控,能夠自行規劃路線前進,同時配有「自主無人防護系統」,也能攜帶以色列製的「長釘」反裝甲飛彈,大幅提升火力。
AI軍事倫理 管控風險
各國對於AI的軍事科技應用需求大增,無論是有人或無人載具的開發,已是主宰未來戰場勝敗的關鍵之一。當然因AI技術愈來愈進步,未來有否可能演變成武器比人聰明、或是AI武器不受人類控制,而衍生出自主攻擊的可能?種種可能的意外仍是各國所擔憂。AI武器的危險之處在於軟體工程師可以很輕易重新程式設計,使其成為不可控的殺戮機器。若AI武器一旦落入恐怖分子的手中,對人類的危害就更大。因此,各國對AI軍事運用倫理探討更為積極,除開發AI軍事武器與載臺外,如何限制與防止擴張,以及管控的方法更形重要。
未來的AI武器一定會擁有自主開火權,因此,命令下達必須有嚴密的機制考核、評估和限制,而解決之道必然會是進一步提升AI武器的運算法與深度學習能力。國際間已早有停止研發AI武器的呼籲,並成立AI植入倫理守則的研究,其相關的法規應與時俱進,以防止AI武器悲劇的發生。
【軍事論壇】無人載具導入AI 重塑作戰模式 | 論壇 - 軍事論壇 - 【軍事論壇】無人載具導入AI 重塑作戰模式 - 青年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