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颳不止的狂風,沒有下不停的暴雨;哪怕正處於人生的低谷,只要我們不放棄努力,終將否極泰來、浴火重生,加油,你可以的!
After the worst comes the best.
There are no relentless gales or torrential rains; even when we are at the lowest point in our lives, as long as we don't give up, we will eventually turn things around and be reborn from the ashes. Keep going, you can do it!
❤️《否極泰來》典故說明:
「否極泰來」一語的原作為《易經》中的「否終則泰」。
〈否〉與〈泰〉皆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兩卦,它們象徵著天地運行的兩種相反局勢:一為閉塞不通,一為通達順遂。
〈否卦〉的卦象是「坤下乾上」,也就是下卦為坤(地),上卦為乾(天)。坤為陰、乾為陽。此時陰氣下沉而陽氣上升,陰陽二氣彼此背離、不相交感,形成「天地不交、萬物不通」的象徵。天地之間氣脈隔絕,萬物生機受阻,因此〈否卦〉被視為凶卦,象徵閉塞、困頓與阻隔的時運。
〈泰卦〉則恰與之相反,卦象為「乾下坤上」。下卦乾為陽,上卦坤為陰。此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二氣相互交融,天地氣脈相通,萬物欣欣向榮。這是「天地交而二氣通」之象,屬於吉卦,象徵順利、昌盛與通達。
因此,「否終則泰」的意思,是說當「否卦」的閉塞與困厄到達極點之後,天地氣運重新調和,就會轉為「泰卦」的通順與安泰。這正是《易經》所揭示的自然法則——物極必反、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切盛衰、禍福皆有循環,極壞之時,也正是轉好的契機。
在春秋時代,越國曾被吳國所敗。越王勾踐(也做句踐=古字寫法)戰敗後,被迫入吳稱臣,形勢極為凶險,生死未卜。臨行前,他與群臣在江邊餞別,滿懷悲慨。此時大夫文種與范蠡進言勸諫,提醒越王:古往今來,聖賢之人莫不經歷無數困厄,卻因此磨礪出堅韌與聖德。應當以此為鑑,自我勉勵。
他們舉了周文王的事為例。當年周文王被商紂王囚於羑(ㄧㄡˇ)里長達七年,受盡屈辱,幾乎如同奴隸。但文王並未因外在的困境而心生憂懼,反而靜下心來潛研《易經》,探究天人運行之理,將伏羲氏原有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並為之作卦辭與爻辭。這段被囚的歲月,反而成為他心智與智慧淬煉的契機。最終,他的困厄期結束,得以重歸故里,奠定了日後周朝興盛的基礎。
由此可見,人生的禍福變化,皆是天道循環的一部分。當我們身處逆境,只要能積極面對、不失信心、不喪志氣,終有一日,困厄會結束,順境自然到來。這正是「否終則泰」的深意所在。
越王勾踐聽從了文種與范蠡的勸告,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侍奉吳王夫差,外表恭順,內心堅毅。他每日自省,臥薪嘗膽,以屈辱為磨礪之火。歸國之後,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養兵治國,強化國勢。最終,越國終於振興,滅吳報仇,雪恥成功,成就千古傳誦的復國之舉。
後世人們便取《易經》「否終則泰」之義,演變為成語「否極泰來」,比喻境遇由壞轉好、苦盡甘來、困厄終將化為順利。
❤️深層解釋與延伸意義:
- 從卦象看人事哲理
「否」象徵陰陽不交,人心與天理背離之時;「泰」象徵陰陽交感,人事與天道契合之境。困厄之所以來自「否」,往往是人心偏執、德失其中,若能返本修德、順應天理,則能由「否」轉「泰」。 - 從歷史看道理的印證
無論是周文王被囚,還是越王句踐忍辱,都在說明:真正的逆境不是毀滅人的,而是考驗人能否保持心志與德行。正因為處於「否」,才有「泰」的養成契機。 - 從人生體悟來看
「否極泰來」並非只是外在命運的轉好,更深的意義在於:人在艱難中仍不改初心,不因環境而喪失信念,那份「不憂不懼」本身,就是通往「泰」的關鍵。
心心:「人生」誰沒有遭遇過困難、痛苦、逆境、傷害與失敗,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境遇與戲碼了。而偏偏「時間」從來不等人重新站起,她 依然會無視於你的痛苦糾結而逕自地向前大步邁開,只會越走越遠。而一直困在心牢中的你,只會越來越老,越來越虛弱而無助......
所以,唯有敢於直面痛苦,不放棄人生,才有機會東山再起、苦盡甘來。

心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