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Christopher Nolan
主要演員:Matthew McConaughey、Anne Hathaway、Jessica Chastain
時間:2014 / 2024
我總想,人類就是極度害怕「孤立」的物種,
所以期待有另一群「他們」存在,無論是神,
或是另一個星球的生命,也包含了傳說中的海底人。

十年後再一次重映,終於用 IMAX 看了它。電影院裡,約莫時間剛跨入我的生日時,
劇情差不多是庫柏越過了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他們對話。
他與女兒的愛、默契、信任、思念,跨過了不同次元。十年後重看,才更覺得布蘭德博士在船艙內說的一串,看似雞湯的「愛是一種更高次元的形式」,終於懂了。它的確遠不只是一種「當下的感受」,而是一種可以拉長到無止盡的能量。
例如你會因為「所愛之人在天上看著」或「有一天我希望他再看到我時,會感到驕傲」而奮鬥,如同劇中的女兒,不斷在等待、尋找與地球失聯的父親,成為了引領人類度過末日的科學家。
愛可以讓濕冷的空氣有著相依的期待,失愛可以讓晴天像是惡毒的詛咒。客觀條件一樣,但有沒有愛,感受就不一樣。

而世界末日的時候,比起死亡更難受的是「想要相伴」、「不想拋下或被拋下」,這是更強大的驅動力,有時甚至一種人性扭曲,黑洞般的。
曼恩博士被寂寞逼出來的惡意、庫柏錯過兒女幾十年的悔恨的淚⋯⋯三顆最有機會的星球米勒(Miller)、埃德蒙斯(Edmunds)和曼恩(Mann),往哪裡去,都是降落在一次人性的考驗之上。
看似自私,但也都是「愛」這種能量在煽動在作祟。曼恩有他想再見到的人或故鄉吧?艾蜜莉亞選擇埃德蒙斯星,因為愛人就在那裡,即使是 0.0000000001% 的機會,誰不想過去拼一拼呢?

我也在重映中,特別關愛人工智慧 TARS 的坦白參數:「設定 90% 的坦白,因為人類這種動物,完全坦白有時候是討人厭的。」(大概說類似的台詞)並且讓庫柏與艾蜜莉亞玩著這個梗,很聰明的旁白撰寫。
同時也是很智慧的一個發問。「誠實/坦白」像是一個毫無疑問的政治正確選擇,但保留的 10 % 或 20 % 常常是智慧的所在(當然愚蠢也在一線之隔)。
赤裸的認識彼此,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但坦白其實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夠認識自己。有些題目我們在人生走了五年、三十年、五十年,都未必悟徹,而所謂的「自己」本就是隨著時間而更動,許多層面的坦白,可能需要先有許多次數的失敗、累積。
你的坦白參數會怎麼設定呢?對自己的坦白又有多麽坦白呢?

這是一部極為浪漫的作品,身為一個失敗的理組、後來還不錯的文組,我明白科學在一個極致時多麽浪漫,愛因斯坦的那些電梯假設、物理中的假想實驗/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如《地》描繪的一代人接一代人對星相的長時間觀察,都浪漫到不可思議,在這個時間碎片化的時代,這部片像個傳說、一首古老的時間之詩。

這一年從年頭就起起伏伏,人的聚與散都有,時間不可逆,但重力可能跨過時間。
我慶幸這一年(2024)在不同的人際關係裡,像是跟著軌道運行,省下一些燃油。
願每個人找到自己的重力,在你孤單孤立的時候,想起還有一個重力、一個各種形式的愛,在曾經熟悉的地方等你,想念的時候就說想念,每個老朋友或許都正在等彼此開口。
很高興在這部講述時間、愛、生命、孤寂的電影裡度過生日。借用十週年海報當作蠟燭,生日快樂。

by Rhy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