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erv連續第二個季度下調了年度盈利預期,預計年營收成長3.5%至4%,低於先前預測的10%,並宣布對其高層領導進行重組。
每股收益為2.04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每股2.64美元、營收為49.2億美元,也低於預期的53.6億美元,導致其股價在10/29盤前暴跌40%。
以上是新聞片段,但MKP的價值從來不單只是轉述新聞。到底Q3財報發生了什麼Q2之前看不見的事?之前的判斷有否需要修正之處?今天我們一一說明。
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AI瘋漲,有人在背後負重前行】
宏觀面,2025年與消費者支出相關的股票(如V、AMZN、SE、PYPL)之股價漲幅明顯落後AI股,差距拉大。箇中核心原因為經濟預期疲軟、消費者消費時變得謹慎,PYPL也警告美國支出增長放緩、JP Morgan也預估40%機率進入衰退,消費者支出是關鍵支撐,一旦轉趨謹慎,經濟易軟著陸失敗。
麥當勞、星巴克、NIKE等與消費者支出明顯有關的企業其今年表現也差強人意(至少跟AI漲幅比起來算很差),雖說股價不是我們買入的唯一考量,但許多時候用於衡量個股,可以做為類似「溫度計」的存在。麥當勞高層也表示,消費情形有所變動,基本說明消費者要嘛消費減少、要嘛消費非常謹慎;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直接連動到下游的FI,因為來自上游的金融服務使用量減少了,自然其業績下滑也不是太意外的事。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與消費支出相關的股票,至少今年,確實都沒有AI股「拉升式」的漲幅。
總結80%可歸因宏觀經濟、消費者因素,20%為市場結構因素。若之後的零售/銷售數據或Fed會議狀況不佳,市場信心可能導致這些股票短期至中期會繼續承壓。
但上述許多並非就不是好公司,如V、AMZN(單論其電商零售而言)、星巴克、麥當勞等。
那FI呢?我們先逆向思考
【Fiserv 現況與發展前景:Fiserv 還翻得起風浪嗎?】
假設Fiserv真已一文不值,那如果其從世界上立即消失會怎樣?
答案是金融體系不會完全立即崩潰,但美國金融體系會面臨嚴重且即時的大規模中斷 ,相當於「半癱瘓」狀態。
- 0-幾分鐘內
交易即時中斷、支付癱瘓:美國數百萬商家無法處理debit card、部分信用卡交易。超市、加油站、餐廳出現刷卡失敗,會大排長龍使用現金。42%銀行核心軟體下線,會無法轉帳、連薪轉都無法;ATM吐不出錢、網銀App當機。一些經由Fiserv背後連接的即時支付系統也會直接中斷。 - 幾小時內
混亂擴大,但金融業本身的備援機制開始陸續啟動;大型商家/銀行有能自動切換的備援服務供應商(如FIS、Global Payments、JPMorgan),但中小企業可能須至少數小時手動切換。 - 數天後
大多恢復 ,但經濟損失巨大,因切換成本高(原因為合約綁定加上資料遷移需耗時數月),過去亦有單一故障造成數億美元損失的案例。
上述的假設情境分析,意義為,Fiserv很重要,少了它,對美國金融體系的短期影響是非常大的(雖事實上還是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回復)。
在業務收購部分,Fiserv近一年(2024/10/29 ~ 2025/10/29)併購案有7 件,全數算是「精買」,皆有明確加乘效應(客戶交叉、技術整合、市場滲透)之戰略考量,無亂買跡象,為何要分析這個?因通常大企業會衰退有一種可能性是「亂花錢,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另一較少人關注的創舉,Fiserv在10/08剛與北達科他州立銀行合作,開發並推出首個州穩定幣「Roughrider Coin」。為何要提到這個? 因穩定幣確定是金融界在web3.0時代的未來(詳情爾後專章介紹),而FI證明其具備發展這條第二增長曲線的技術。
最後大家關心的
如果以企業生命週期理論,fiserv是否已走到終點?並可能邁向逐步衰退?
人類有所謂「第二春」,但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不過一家企業,基本上只要能在前一個增長曲線到盡頭前,成功轉型開發第二增長曲線,那一家公司即便是老牌企業也能獲得動力繼續成長,這點,以Microsoft來說就是個好例子,它的學弟Google也算是(並沒有被搜尋引擎可能被AI取代所打倒,而前者正是它過去二十年很重要的增長曲線)。
依企業生命週期理論,Fiserv目前處於「成熟期(Maturity)後段 → 轉型(Revival)階段」,其Revival策略包括穩定幣、國際擴張、嵌入式金融、Clover(註一)。
而眾多分析師關注、Fiserv旗下專為小型商家推出的全方位商家解決方案Clover,其實業界競爭狀況為高度碎片化,市場目前被Square、Toast主導,為何?因為免費的最香,而FI並無免費計畫,硬體要價500美元以上,這還不包括月費,但其對手以免費軟體為手段吸客。
雖社群媒體不是我們判斷投資的唯一依據,但其往往一定程度映射使用者的心聲。
用戶體驗上,關於Clover的評價是不太好的,社群媒體上行之有年的老抱怨諸如:「UI爛、伺服器常當機、客戶支援差、每一兩周就斷線一次」。前述種種也導致數據上客戶留存率低,負評多。
另外其銷售依賴經銷商(銀行/商業夥伴)主導,D2C(direct to customer)弱,反觀Toast、Square直銷能力強,導致Clover擴張慢,客獲成本高、市場滲透落後,並且宏觀經濟加上競爭加劇下,SMB(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中小型企業)消費疲軟也導致成長放緩。
為了因應以上劣勢,Fiserv推動與Homebase的整合;將其員工管理功能(如排班、工時追蹤)深度整合到Clover 中。能讓使用Clover系統的商家(例如餐廳、零售商店),可以直接在Clover操作介面上,同時處理結帳、管理庫存,並且完成員工排班、打卡和計算工時等事務。對商家的好處是,這提供了一個「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商家不需要在兩個不同的系統之間切換,能簡化日常營運的繁瑣程度。但前述的改動從2020年早已開始,五年的時間裡市占增長率都沒有太大起色甚至可以說是落後的,其實這成績不太及格。
那前述提到的Toast、Square股價表現又如何?答案是也不怎麼好,更暗示目前整體消費者購買力造成的宏觀影響是存在的,大環境其實大家都沒有很好過,只是”慘”與”更慘”的差別,但那值得FI單日之內幾近腰斬嗎?我們繼續分析。
【Fiserv陷入巨大的危機:管理層失敗、護城河消失】
「企業不會因年齡而死,而是因無法進化而亡。」 — Peter Drucker
我們先悲觀假設若Clover完全失敗,其是否會陷入企業生命週期中的衰退期?
在Q2以前,也許我會說The answer is not.
按照先前的狀況,即使Clover完全失敗(收入歸零、硬體報廢),Fiserv仍不會陷入企業生命週期中的「衰退期(Decline)」,頂多是「成熟期(Maturity)後段的成長放緩+利潤率小幅壓縮」,核心業務(如MKP第36期所述)仍足以支撐「穩定現金流」狀態。收入、利潤可能掉1/6,但現金流仍強,負債可控。
Why?
- 核心銀行系統 = 超級客戶黏著度,美國42%的銀行與31%的信用合作社,使用Fiserv核心系統,轉換成本平均高達一千萬美元,合約也是5~10年長約、客戶違約轉換率小於每年1%
- 支付處理 = 規模經濟;480億筆信用卡交易為全美第1,邊際成本極低,競爭者較難以切入
- 即使無Clover,過去的自由現金流仍超過45億美元,足以同時併購、股權回購、支付股息
- 拓展國際業務+穩定幣「可能的」潛在新成長曲線
- 實質上目前無裁員,到2025 Q2為止核心業務仍正成長
因此在過去,我們會認為即便Clover完全失敗,Fiserv應當還是能維持有穩定核心業務現金流的藍籌股地位,除非傳統金融完全被顛覆,大家熟悉的所有銀行體系全部被新的某種東西取代、消失。而這是建立在Fiserv的核心業務不該有所動搖的情況下(確實它過去二三十年也是如此)。
衰退期顯著的現象有”營收衰退、利潤縮減、市場失守”,舉例,我們通常會認為像Nokia在2010年代時那樣才算(市占狂掉、無新品),但過去FI核心業務的基本盤一直是穩固的,至少我們在財報表面上看到的是如此。
回到開頭,這次的EPS,與市場預測差了22.7%;Financial端(註二)營運收入也差了約23%(1.29億VS.0.99億),即便adjusted後仍差了10%!這與平常開財報「某某公司與市場預期差0.幾、1~2%」是完全不同的等級,換句話說正常營運的成長型公司不應有如此「斷頭式」的顯著差異。更何況,傳統Financial核心業務是FI的最後一條「保障型業務(就好像價值投資裡個人財務的”保障型”配置)」,Clover不好,它是得靠這個來撐的,這也是我們最初持股的理由,即:FI在傳統業務的護城河底下,有足夠的基本戰力,以空間換取時間讓Clover甚至加密貨幣業務等成長。
這條傳統業務護城河的主要來源是極高的「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s),即前段第一點有提到的。
這就帶出了Q3財報中的關鍵矛盾,也是機構和市場如此震驚的原因:如果護城河這麼強,為什麼這個部門的營收還會比去年同期衰退 3.3%,並且營運收入比預期低了23.2%?
原因在於,不是每種護城河類型都等於增長,例如台積電領先對手的高階製程及良率護城河,能形成技術壁壘,增加客戶投單、轉單過來的量;「高轉換成本」護城河雖能阻止客戶在合約期滿前離開,但它不能保證公司能成功追加銷售或簽下新客戶,也不能保證客戶約期滿一定會續約。
Q3財報紀錄顯示,該部門的衰退主要是由於「週期性授權活動」(lower periodic license activity)減少。這代表,Fiserv在向現有銀行客戶銷售新軟體模組或簽訂新合約時失敗了;其傳統Financial核心業務是一個極度成熟的市場,增長本來就緩慢,因此其基本要求乃至少持平或微幅跟著GPD成長。在這個領域的衰退,顯示了公司在執行力上出現了嚴重問題,或者其產品的競爭力正在流失。
這向市場傳達了一個極其負面的訊號:其最穩固的傳統核心業務已開始出現問題。這是不可接受的(尤其考量其高額負債比,需要穩定現金流償還流動債務),也因此「當初持股理由已消失」。
這也導致其大幅更換領導人。
領導層的替換,在非家族式企業來說不算新鮮事,舉例,前陣子Spotify的創始人就剛退休而讓兩位副手接班、台積電也曾從張忠謀換成魏哲家。但若是「大幅度更換領導層」(這次整個董事會換了一大批人,連CFO財務長也被換掉)通常暗示公司內部混亂、執行問題嚴重,而羅馬通常不是一天造成的,只是你人不在羅馬也很難確切體驗當地風土民情,不過有位在FI任職三十年的資深員工是這麼說的
「As someone with almost 30 years at FIserv, now retired, I can tell you that ‘One FIserv’ is not new. It was the company mantra for a while under the last competent leader, Jeff Yabulki. The company lost all direction when Bisignano took over.」
「身為在FIserv工作近30年、現已退休的員工,我可以告訴你,”One Fiserv”並非什麼新鮮事。在上一任稱職的領導人傑夫·亞布爾基(Jeff Yabulki)的領導下,這曾是公司的信念。但自從比西尼亞諾(Bisignano)接手後,公司就徹底迷失了方向。」
而這位Bisignano是什麼名堂?其為現任CEO Mike Lyons在2025年5月接任之前的前任執行長;全名Frank Bisignano,雖其離開理由是因為從政(目前分別被任命為美國社會安全局局長及國稅局執行長),但從理論上對公司內部文化理解深入的資深員工所言,也許在其離任前,公司內部的管理就已經出現問題(當然這裡我們只能假設,畢竟Mark也不曾在Fiserv工作過,但大家曾上過班的肯定有過那種現職公司「敗絮其中」的感覺),只是內部管理問題不會顯示在財報上、通常也不會「立即」對營收造成影響,但長久而言可能會像白蟻蛀蝕效應般發酵、並在未來某個臨界點爆發,進而影響財報。
也因此,現任CEO在對公司進行了6個月的審查後,宣布了這次「關鍵且必要的重置」。他指出,目前的業績不符預期,必須做出重大改變。但歷史上大公司的重大領導變革,常伴隨「執行真空」(如3~6個月組織適應期),會有相當大的可能下一季甚至下下季的財報也無法「重振雄風」。(假設預測為真,剛好也符合價值投資賣股原則裡「觀察三個季度」的時間線,但到那時股價肯定不會太好看)
【主線任務不順、資產負債表上的危機!】
再來,是債務風險,這第36期中也有提過,過去模式可行,但如果搭配最新財務數據來看,可能會有問題,甚至可能反過來讓其陷入36期提過的資本分配困境(Capital Allocation Dilemma):
FI在過去(主要是2019年)因為收購案而承接了被收購公司的大量負債,目前第三季的自由現金流是13億美金,能支撐單純股權回購,但因為回購額即高達10億美元,故不太能支撐股權回購加償還流動負債之餘,「同時又要發展新業務、不斷收購企業」的四合一combine,故其在本季只能新發行公司債券(5&10年期)來支撐,這其實不是太好的情況,因為債券仍需支付高於國債的利息才能吸引投資人,這也是一種財務槓桿,若公司爾後業績持續不好,這種以債養債的方式壓力會更大。
而目前看起來,確實很有可能繼續不太好;Clover的競爭狀況加上宏觀經濟影響前面已有闡述,因此過去投資人已經給其很寬鬆的標準,相較AI產業動輒好幾十個百分點的成長預期,原本公司預計Clover下半年至少有10%的成長,結果Q3公布的數字是8%,第四季預計也是8%。也難怪大型投行資金會抽離集中到AI板塊(但這是另外一個大市場的結構性風險,以後有機會再另外論述)。
更核心的起家業務就不用說了,負成長3個百分點是非常非常「Alarming」的,Will常說”先求生存、再求發展”,一家企業如果生存基本面都出現警訊是很危險的。我們本來就不期待這個成熟利基有高成長,但作為龍頭,連持平或成長1%都做不到嗎?
針對未來,調整後EPS(Adjusted EPS)大幅下調16.3%、全年有機營收增長更巨幅下調超過60%。過去支撐其各種操作(前面講的四合一combine),很重要的自由現金流(FCF)也下調23%!
考量到過去FI因為都簽長約的關係所以營收、現金流相對可預測性高,如此大幅度的預期下調,某種程度是非常不樂見的。而我們前面提到的拓展國際業務+穩定幣計畫,後者在短期內不可能為其帶來顯著現金流、前者也需要穩定的本業營收去做背後支撐。
另外,連其CEO也表示經評估後:
「公司可能在2027才會回到原本過去應有的成長」
2027!2027!2027!
現在2025都還沒過聖誕節你跟我說2027?...況且這還只是一種假設性的預測,會不會實現?沒人能保證。
如果以宏觀市場週期來講,又好死不死遇到經濟循環的大型熊市週期,那可能即便公司業績回升,這2027的承諾也不一定能兌現。(自1928年起,普通熊市平均每3~5年一次,但大型如超過40%下跌者,為不規則的每10~20年發生一次)
拉開Fiserv的債權時間表,每年其需要還的錢(流動負債),大概在15億到30億美金之間,被砍了23%之後的自由現金流,一年會是42.5億美金,故其基本上「暫時」不會有黑字倒閉風險,這大概是不幸中的大幸。惟最高峰會落在2029年,是30億,這是確定的數字,假設屆時消費相關經濟指標不好,又真的碰到整體大熊市,將會是FI最關鍵的一年。
【股權回購是裹著糖衣的毒藥、道德風險的揭露讓原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最後,估值!
今年公允價值從兩百上下一路下調到120幾,這對原本定義為”成長型”的公司來說是不太能接受的;因為對價值投資者來說,股價可以不是買入的理由,但「估值」是很重要的Golden Standard,因為價格終究會向估值靠攏做數學意義上的回歸,但假若因公司基本面狀況而導致估值不斷下修,那再便宜都可能有潛在風險,因為很可能在你購入後,估值仍不斷下調,導致最後你以為很便宜的價格其實「不便宜」。
另外還有一個指標,其β值為0.94~0.95,意義為歷史波動性正常是小於標普五百的,隱含訊息是該股長期被多家大型機構買入(理由是他們認為其能長期、持續、穩定上漲),但當前的下跌狀況很明顯處於多數機構同時將資金抽離的狀態,尤其在當前AI時代,這些機構基本上都已將過去接近百年的大量數據訓練成模型,而當模型資料量大到一定程度,便會由量變產生質變,進而能分析出人類可能看不出的訊息,因此這次反常態的資金抽離,也很可能是機構們知道了一些我們正常散戶不會那麼容易知道的事。
另外一個可能原因是股權回購—雖然其通常被認定為對股東有利,但正常是在不影響公司營運、創新研發的前提下,但當某間公司不把這些資金用來改善資產負債表、償還債務,也許有一種可能性是為了讓EPS更漂亮,使華爾街開心,但當股票回購加上決策失誤導致earning下降的速度超越total shares減少的速度,EPS不增反降,那可能就會讓股票變的「有毒」,甚至可能陷入負循環。
最後一個問題,也是我覺得最嚴重的,就是與股東之間的誠信,而以下也是FI新任CEO上任後首度在財報提及,以前的CEO完全沒公開過。
FI的客戶大多數集中於美國,非美客戶約占15%。
理論上FI如果說是由於美國客戶的影響導致營收下滑,那我還覺得合理,結果其說法是因為後者,而且是因為南美洲的阿根廷,這就讓人匪夷所思,難道你過去的成績都是靠那邊衝上來的?
結果更令人驚訝,Q3財報「首度」揭露,因為阿根廷的劇烈通膨,Fiserv過去兩年的成長率都是被「膨脹」的;如果扣除阿根廷的通膨影響,Fiserv在2023年的成長率應該是6%,而不是財報上的12%、2024年應該是6%,而不是16%、今年(2025)公布的5%,實際上僅僅只有3%。

而其過去財報中「完全」沒有提過這點,也完全將投資者蒙在鼓裡,但公司高層顯然很早就知道這樣的事情,而這早在23、24財年就應該被揭露,雖新任CEO上任幾個月後發現事情不對,現在願意提出來了,但這絕對不是好消息。
這也難怪縱使某板塊的週期不好,市場也許會使其短期內承受股價壓力,但也少見單日內就”懲罰”四成以上的市值(尤其FI不是迷因股)。
我們由單日下跌幅度及時間點可以推斷「大約」是誰在進出,綜觀標普五百所有公司,其實機構投行嘴巴上說,身體是誠實的,如果財報數據不是嚴重偏離標準差,也沒有重大層面消息,基本上機構投行不太會動,盤中5~10個百分點的下跌是散戶(即機構以外)能造成的,而如果是盤前盤後小幅的拉升/下跌,則有可能是中大型持股者造成,因為盤前盤後只能以一定金額的限價單成交,無法及時零股搓合,通常百萬美元級別以內的迷你散戶不會/或不能在此時交易。
但如果是盤前盤後這種史詩級別,一次性跌掉五到十年漲幅的賣出,就極有可能是大型機構投行在抽離資金,我將之比喻為「撤僑」;歷史上,當開始出現撤僑,通常代表該地戰亂即將發生。
而近期無論在UNH上,或是今天的FI,很大程度都出現了雙重瑕疵(財報風險、道德風險),後者在講究誠信的歐美國家尤為嚴重,因為兩年前甚至更久前,FI就可以據實以告,並提出因應對策,而不是遊走灰色邊緣直接把未調整的金額數字納入財報(雖然理論上這樣並未違法),這也難怪機構投行毫不手軟的抽離資金做「撤僑」。
那市場總是有效的?這次FI的股價跌幅是不是恰到好處?
講坦白,答案很大程度上絕對是跌超,之後也勢必會吸引投機者或如同巴菲特早期模式(撿菸屁股法,註三)投資者想拼一波反彈,如同前面講的,FI最差最差目前也暫無倒閉風險,不過如果只是看中其跌深,而忽略其價值是否能「長期、持續、穩定」增長,那便已偏離價值投資本質。
重要的是What we learn from the situation of this time?
投資抑或是人生路上,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最後,送給大家兩句話:
第一句,來自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
「If you can't stomach 50% declines in your investment, you deserve mediocre returns.
如果你不能忍受你投資組合中有50%的下跌,那你只配得到平庸的報酬。
意即若不能接受任何失敗或回調,那stock picking(選股)不適合你,你應該去投資大盤。因為這是長期投資者的必經之路。
第二句,來自彼得·林其(Peter Lynch):
You don't have to win every time, and you can't. Nobody can.
你不需要每一次都贏,你也辦不到。沒有人辦得到。
關於這點,投資旅程中只要有幾支的長尾效應押中,就值回票價了,甚至你絕大部分的報酬可能就來自少數幾支股票,最後關鍵往往是「你能不能辨認出其未來潛力? 並持有到那時候?」
有趣的是,FI民國75年上市,當時的投資者至今也仍有23,182%、即超過230倍的回報,年複合報酬率仍為15%,當年的一萬美元會變成230萬、10萬美元就是2300萬,財富自由,綽綽有餘,況且理論上這只會是正常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在辨識出有問題時,你也絕對還有時間退場,並仍保有一定程度的可觀收益。

第36期電子報傳送門
〖註一〗Clover是什麼?
為雲端POS(Point of Sale,點售系統)平台,專攻中小企業(SMB)支付、零售解決方案。核心組成包括硬體(Mini、Station、Flex等,已售400萬台)、軟體(庫存管理、員工排班、忠誠計劃、App市場等超過500款系統)、支付處理(信用卡/簽帳金融卡/行動支付)。
〖註二〗「金融解決方案」(Financial Solutions)部門
即Fiserv的「傳統核心」(Traditional Core)業務,一向被公認為是其業務中護城河最強的部分。但礙於保密協議,非內部高層不可能得知完整客戶名單、約期到何時?有沒有要續約?
〖註三〗巴菲特的早期「撿菸屁股法」
乃出自其恩師,班傑明·葛拉漢的理論,指的是尋找股價低於公司清算價值的股票,即使公司前景不佳,也能在資產價值中獲利。這種投資法強調尋找價格極度便宜、但有殘餘價值的公司股票,類似於在地上撿被丟棄的菸屁股,而得名之。算是價值投資最早的雛型。
也就在巴菲特爺爺認識查理·蒙格後,其漸漸轉變為後來的「真.價值投資」模式,故也讓其感嘆「是查理讓他(巴菲特)從猩猩進化為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