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竹鴨肉文化|一座沒有養鴨的城市,卻煮出最深的鴨香記憶
從頭前溪到紅糟鴨,新竹人用生活熬出一鍋文化的味道。
沒有養鴨場,卻有最懂鴨的城市——這就是竹塹的日常。
🌊 新竹為何是「鴨之城」?
你知道嗎?新竹人幾乎都有一間心中的鴨肉愛店。
不論是鴨肉飯、鴨肉麵、滷味還是烤鴨,新竹的鴨料理密度全台名列前茅。
但奇怪的是——新竹幾乎看不到養鴨場,這「鴨香文化」到底從何而來?
其實,新竹平原在早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
從北邊的鳳山溪、頭前溪、客雅溪,到南方的鹽港溪,溪水縱橫交錯、濕地豐富,野鴨悠游其間,成為在地人早期生活中最容易取得的蛋白來源。
🦆 從祭祀到日常:三百年前的新竹鴨史
根據原住民竹塹社的古記錄,三百多年前的新竹確有產鴨。
文獻中提到:「祭祀時,鹿肉不足,改以鴨肉代之。」
可見當時鴨子在飲食與祭祀中都佔有重要角色,也揭示了竹塹早期「鴨文化」的起源。
🚫 從頭前溪到客雅溪:禁養令結束了鴨的年代
在光復初期,新竹頭前溪中上游仍大量養鴨。
但隨著1970年代防止水源污染政策實施,頭前溪首先被列為禁養區,之後養鴨業轉往客雅溪。
到了都市全面禁止放養,新竹正式告別「養鴨時代」,如今市面上的鴨肉大多來自雲林、彰化與宜蘭。
🍗 客家紅糟鴨:勤儉中的美味誕生
1960年代前後,新竹以客家族群為主。
客家人勤儉持家,為了延長鴨肉保存,以米酒與紅糟醃製出風味濃郁的「紅糟鴨」。
這道料理鹹香中帶微甜,紅潤的色澤象徵喜氣,成為節慶與家宴中不可或缺的經典菜色。
🧄 外省滷味與鹽水鴨:戰後新味登場
戰後外省軍民移入新竹,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新的鴨料理靈魂。
來自江蘇的師傅帶來了「鹽水鴨」工法,而湖南、四川移民則擅長滷製鴨翅、鴨胗、鴨舌等小吃。
這些濃厚滷香與客家紅糟形成對比,讓新竹鴨肉文化更顯多層次,也更接地氣。
🍜 閩南風味的清湯鴨肉飯
閩南人偏好清淡湯頭,因此新竹街頭隨處可見,「鴨肉飯」、「鴨肉米粉」、「鴨肉麵」等乾湯雙吃的小吃攤。
肉質細嫩、湯頭清甜,搭配蒜酥與蔥香,構成了在地人一生吃不膩的「鴨香味」。
🔥 烤鴨排隊潮:新竹人的假日儀式
新竹的烤鴨店密度驚人,不少餐廳主打「一鴨三吃」—— 片皮鴨包餅、鴨架炒骨、鴨骨湯樣樣不缺。
每逢假日總是大排長龍,成為新竹人聚餐的儀式。
許多老饕更自豪地說:「我們的新竹烤鴨,一點都不輸宜蘭櫻桃鴨!」
😄 「新竹的鴨游不過頭前溪」
當地流傳一句幽默俗語:「新竹的鴨,游不過頭前溪。」
意思是新竹人太愛吃鴨,鴨子根本游不出這片土地,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這句話,也道出了竹塹人對「鴨料理」的深厚情感。
✨ 竹塹鴨味:融合族群的飲食地圖
從原住民部落的獵食,到客家的紅糟、外省的鹽水、閩南的湯飯,每一種鴨料理,都是族群融合的縮影。
新竹的鴨肉文化,不只是味覺享受,更是城市多元文化的展現——這也是為什麼鴨料理會深植竹塹人心。
🗺 下次來新竹,別錯過「鴨之旅」
下次到新竹旅遊,不妨用味蕾認識這座城市。
走訪東門市場的鴨肉飯、南寮的紅糟鴨、竹北的烤鴨名店,你會發現,新竹的鴨香其實是一種「城市記憶」。
更多有關新竹鴨料理的歷史,請至新竹市文化局了解。
📣 行動呼籲
鴨,不只是食材;它是一段生活記憶。
新竹的鴨香,藏在街角的碗裡,也在老城的故事中。
🚀 用精準圖文幫你做行銷
讓你的品牌內容,也能像紅糟鴨一樣,歷久彌香、被更多人記得。
📩 歡迎留言聯繫我,讓我們一起打造能登上 Google Discover 的在地美食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