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竹三座貞節牌坊|從節孝傳統到女性意識的時代對話
從清代的節孝表彰,到現代的性別反思——這三座仍矗立於新竹北區的牌坊,是歷史與女性意識之間最深刻的對話。
🏯 竹塹舊時代的節孝風氣
清代時期,竹塹(今新竹市)是淡水廳治所在地。據《淡水廳誌》記載,當時共有 214 位女性 符合興建貞節石坊的資格。
但由於申請程序繁瑣、經費昂貴,最終真正得以立坊的,多為士紳或富商之妻,數量極少。
這些石坊不僅是道德表彰的象徵,也成為清代社會中「女性貞節」價值觀的具體投影。
⚖️ 貞節牌坊的兩面性:束縛與見證
今日社會對貞節牌坊的爭議主要在兩點:
一是它象徵了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束縛。
二是它以「守節」作為女性價值的衡量標準。
然而,這些石坊也見證了當時社會對「婦德」的期待,並成為後人理解歷史、性別與文化交錯的重要線索。
目前,新竹市仍保存三座完整的貞節牌坊:
楊氏節孝坊、張氏節孝坊與蘇氏節孝坊。
🏯 楊氏節孝坊|三層石坊的淡水廳典範
位於新竹市北區石坊里的楊氏節孝坊,建於 1824 年,由泉州白花崗石與青斗石打造,為三層四柱三間式結構,高約兩丈、寬一丈六。
它是新竹市現存最早的節孝坊,也是台灣最早採三層造型的石坊之一,成為清代淡水廳時期的建築典範。
👩 人物故事|楊居娘
楊居娘十七歲出嫁、二十四歲喪夫,未殉夫而守節二十一年。
她以「母兼師職」的堅毅精神撫孤養親,雖不滿五十歲不符資格,仍獲朝廷特准立坊表彰。
🐉 張氏節孝坊|雕飾華麗的石雕藝術
位於新竹市北區湳雅里的張氏節孝坊,建於 1871 年,為四柱三間三層的石造結構。
其頂檐具翼角起翹、鴟尾脊飾與獅座裝飾,工法細膩、結構華美,是清末石坊藝術的代表。
👩 人物故事|張棗娘
張棗娘為鄭用錦的第二任妻子,婚後九年夫亡,獨自撫養三名子嗣(含前妻之子),守節四十九年,以堅毅與慈愛培育後代,讓元配之子成官,其事蹟傳頌一時。
🏯 蘇氏節孝坊|龍鳳呈祥的女性象徵
蘇氏節孝坊同樣位於湳雅里,建於 1880 年。
為四柱三間三層式石坊,明間寬為次間的三倍,中央大額枋雕有「雙龍搶珠」與「龍鳳呈祥」圖樣,象徵吉祥與女性美德。
👩 人物故事|蘇進治
蘇進治之夫吳國步 26 歲早逝,她原欲殉夫,卻念及幼子未長而選擇守寡。
終生以「母兼父職」教育兒子,卒年七十四歲,成為地方傳頌的典型節婦。
💬 從「節孝」到「性別對話」
貞節牌坊雖在現代備受爭議,但它們仍是研究女性地位、倫理觀與社會變遷的重要線索。
這些建築所反映的,不只是制度性的道德觀,更是一段段女性生命在時代壓力下的真實掙扎。
透過這些石坊,我們得以看見:
即使在父權的制度裡,女性仍以堅韌之姿,在社會的框架中寫下自己的存在。
🕊 以文化遺產的角度看待「節孝」
今日的新竹三座貞節牌坊,不再只是節操的象徵,而是文化對話的載體。
它們提醒我們:
每一段歷史,都曾有女性以生命成就家庭、守護價值。
與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不如以尊敬與理解的心,重新閱讀她們的故事。
更多有關新竹市偉大母親們的牌坊,請至新竹市文化局楊氏、張氏及蘇氏了解。
📣 行動呼籲
歷史不只是石刻與碑文,更是一代代母親的堅毅與無私。
走訪新竹三座貞節牌坊,讓我們用新的視角閱讀舊時代的女性故事。
🚀 用精準圖文幫你做行銷
讓你的品牌內容,也能像古坊一樣,歷久彌新、被更多人看見。
📩 歡迎留言聯繫我,讓我們一起打造登上 Google Discover 的文化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