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造業出貨高峰期,排車與拼車往往成為物流瓶頸。車型限制、包裝不規則、出貨量突增、路線調整頻繁……這些變數讓人工排程成為一場耗時又高壓的挑戰。
如今,AI 正逐步走入工廠現場,從資料學習出最佳出貨組合與裝載策略,幫助企業 將每條路線的排程時間從120分鐘縮短至10分鐘,並達成 派車成本降低10~20% 的成果。
以下我們就帶您看,AI 如何在工廠出貨拼車的應用中,改寫傳統物流排程的效率與思維。
一、出貨拼車的現場挑戰
實際上,在工廠出貨排程中,常見的挑戰包括:
1. 量產與清庫存衝擊:生產計畫波動導致出貨量忽增忽減,臨時出現大量出貨需求。
2. 出貨路線與包裝限制:不同客戶、不同地點,路線長短、交通限高與限重條件各異。
3.PLM(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包規問題:各機種包裝尺寸不一,導致裝載難以標準化。
4. 貨物不規則、量少但機種多樣:難以用傳統的裝箱演算法或體積計算完成排程。
5. 車型、堆疊與安全規範限制:不同車輛承重與堆疊方式不同,影響可裝載比例與安全性。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工排車往往成為高壓的日常工作。一位排程人員通常需要約 120分鐘 才能排定一條完整路線。
若每月出貨23天、每日平均需規劃17條路線以上,人工排程的時間成本與錯誤風險可想而知。
二、傳統演算法為何不夠用?
傳統的裝箱演算法(如3D Bin Packing)假設貨品可規則堆疊,且包裝尺寸一致。然而現場卻充滿各式不規則包裝、臨時變動與多樣化限制,再加上即時出貨需求頻繁更新,傳統算法往往無法快速反應與重新規劃。
因此,多數工廠仍倚賴經驗豐富的排程人員「憑直覺排車」,但這樣的方式不僅耗時,也難以複製與標準化。
三、AI如何協助解題
AI能在這樣的情境中發揮關鍵作用,特別在以下三個層面:
1️⃣ 智能路線與車型建議
AI可根據歷史出貨資料(地點、貨量、路線時間、車型限制等),自動生成最佳拼車組合與行車順序。透過機器學習與啟發式演算法,系統能在數秒內提供接近最優解的方案,讓排程人員從繁瑣的試錯中解放。
2️⃣ 動態出貨模擬與即時調整
AI可整合 MES、WMS、PLM 等系統資料,依據生產進度、庫存變化與臨時訂單自動更新排程。若有貨物延遲或路線受限,AI能即時重新模擬,提供新的派車建議。3️⃣ 可視化堆疊與安全驗證
透過2D視覺AI與物理模擬,系統能自動判斷貨物堆疊穩定性與最佳裝載順序,並輸出模擬圖供現場人員依循,兼顧效率與安全。
四、效益展望
導入AI出貨拼車系統後,企業可望達到:
- ⏱ 排程時間大幅縮短:每條路線由120分鐘降至僅需10分鐘,節省超過90%的時間。
- 🚛 派車成本降低10~20%:透過智能拼車與路線優化,減少空車率與重複運輸。
- 📦 臨時出貨調整更靈活:即時反應變動,減少加班與錯誤風險。
- 🧭 決策數據化:累積物流大數據,支持後續生產與配送策略優化。
五、結語:讓AI成為排程同仁的第二雙手
AI不是取代人,而是讓排程人員擁有更快、更準確的決策依據。當人工經驗結合AI運算
能力,出貨排程將從「靠經驗」進化為「靠數據」的智慧決策。
未來,企業若能以AI建立「智慧出貨拼車決策中心」,結合ERP/MES/WMS系統,不僅
可強化物流運作效率,更能在製造競爭中領先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