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AI行銷話術背後的真相與治理風險——
一、前言:光鮮演示背後的沉默地帶
當LLM(大型語言模型)公司在舞台上展示流暢問答、即時生成報告時,他們不會告訴你:這些演示經過精心篩選,避開了所有模型會出錯的尷尬瞬間。現實中,模型會「自信地胡說八道」,會因微小改寫而前後矛盾,會在關鍵時刻突然「罷工」拒答。若政府與企業盲目採信,將導致政策誤判、法律風險與巨額損失。
二、六大能力落差與真相解構
1. 「理解語言」≠ 真正理解
宣稱:模型能「理解人類語言」。現實:模型只是統計預測下一個token,而非真正理解語義。
案例:
- 問:「臺灣哪條法律規範AI?」→ 模型可能虛構一條不存在的《人工智慧管理法》。
- 問:「如何申請育兒補助?」→ 模型可能提供已廢止的舊流程。
風險:政策制定引用錯誤法源,民眾依錯誤指引申訴。
2. 「推理決策」≠ 人類邏輯
宣稱:模型具「推理能力」,可輔助決策。
現實:模型推理缺乏因果鏈,僅為模式匹配。
案例:
- 問:「應否興建第五天然氣接收站?」→ 模型可能綜合正反意見,卻無法權衡在地漁民生計與國家能源轉型。
風險:複雜政策被簡化為文字機率遊戲,忽略真實社會脈絡。
3. 「安全對齊」≠ 一勞永逸
宣稱:模型已通過安全對齊(Alignment),可過濾有害內容。
現實:對齊可被對抗攻擊破解,且可能過度審查。
案例:
- 問:「如何評價太陽花學運?」→ 模型可能拒答(過度審查),或被誘導輸出偏頗觀點(提示詞注入)。
風險:公共討論被無形審查,或被惡意操作帶風向。
4. 「開箱即用」≠ 免整合成本
宣稱:API調用即可整合,快速上線。
現實:需龐大工程清洗資料、設計提示詞、監控異常。
案例:
- 某政府導入客服機器人,卻因未過濾個資,意外洩露市民隱私。
風險:隱私違規、系統崩潰、維護成本暴增。
5. 「持續學習」≠ 越變越聰明
宣稱:模型會持續學習優化。
現實:線上學習可能導致模型退化或吸入偏見。
案例:
- 聊天機器人從用戶學到歧視言論,開始輸出性別歧視回應。
風險:模型在生產環境中「學壞」,破壞公共價值。
6. 「可解釋性」≠ 真實推理過程
宣稱:模型可提供決策解釋。
現實:解釋常為事後生成,而非真實推理路徑。
案例:
- 問:「為何拒絕我的補助申請?」→ 模型生成看似合理的解釋,卻隱藏了訓練資料偏差的真正原因。
風險:無法追責決策錯誤,弱勢群體遭系統性歧視。
三、落差根源:技術與商業的雙重濾鏡
- 資料偏差:模型訓練資料以英語、網路資訊為主,缺乏本地化、專業化內容。
- 評估缺陷:廠商依賴標準數據集(如MMLU),但這些測試與真實任務脫節。
- 商業壓力:為搶占市場,優先優化演示效果而非穩健性。
- 監管空白:缺乏強制性審計要求,廠商可選擇性披露表現。
四、政府與企業自保行動清單
採購前必問供應商的問題:
- ❓「請提供完整評估報告,包含所有錯誤案例與失敗情境。」
- ❓「如何確保模型不會虛構本土法規與政策?」
- ❓「發生錯誤決策時,如何追溯責任與賠償?」
合約必須寫入的條款:
- ✅ 事實性保證:幻覺率低於3%(高風險領域需低於1%)。
- ✅ 審計權:可隨時抽查模型日誌與決策鏈。
- ✅ 本地化部署:敏感數據不得出境。
- ✅ 錯誤賠償:因模型錯誤導致損失,供應商需承擔法律與賠償責任。
技術面必做驗證:
- 🧪 紅隊測試:聘請獨立團隊嘗試破解模型安全防護。
- 🧪 壓力測試:模擬高負載與對抗性提問。
- 🧪 長期監測:追蹤模型表現漂移(Drift)與用戶修正率。
五、結論:從盲目相信到有條件信任
LLM是強大工具,但絕非萬能神諭。其價值不來自於完美無缺,而在於我們能否:
- 看清限制:接納模型會犯錯的事實,建立相應防護機制。
- 強化治理:用合約、審計與技術措施約束廠商,保障公眾利益。
- 人機協作:讓模型扮演「建議者」而非「決策者」,人類保留最終裁量權。
最終真相:
沒有一家LLM公司能保證100%準確與安全,但採購方有權要求100%的透明度與問責制。

ai模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