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說話的藝術:從「想聽的」到「想說的」,四層次拆解高情商溝通
你是否曾因為一句無心的話搞砸了重要場合,或感覺自己明明有理卻說不清?在職場與生活中,「會說話」是關鍵能力。我們都遇過這種情況:明明是好意提醒,對方卻聽成了指責;明明想爭取權益,出口卻變成了抱怨。
溝通的失敗,往往不是因為我們「說得不夠多」,而是因為我們「說得不夠對」。真正的說話的藝術,不在於辭藻多華麗,而在於你是否理解溝通的深層結構。許多人誤以為能言善道就是會說話,但事實是,高情商的溝通更像是一場精準的舞蹈,每一步都有其意義。本文將深入探討高情商溝通的四個關鍵層次——從「先說對方想聽的」開始,到「最後說你想說的」收尾。這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掌握這四個層次,你將能更有效地傳達訊息、建立信任,並在複雜的人際互動中遊刃有餘。
層次一:先說對方想聽的——建立連結與同理的「開門磚」
我們常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急著「表達自己」。當我們滿腦子都是「我想說什麼」時,對方的大門往往是緊閉的。說話的藝術,始於「傾聽」與「同理」——也就是先說對方想聽的話。
這並不是指虛偽的奉承,而是真正站到對方的立場,去理解他此刻最在意的核心是什麼?是他的利益、他的情緒,還是他的安全感?
為什麼「先說想聽的」如此重要?
在溝通中,人們最先尋求的不是「道理」,而是「被理解」。當一個人感覺自己的情緒和立場被接納時,他的防禦心會立刻下降。這時,你才真正打開了溝通的管道,讓後續的「道理」有機會被聽進去。
想像一下,你的同事因為一個專案延誤而向你抱怨。
- 錯誤的開場(急著說該說的): 「抱怨也沒用,你應該趕快找出解決方案。」(對方聽到的:你在指責我無能)
- 正確的開場(先說想聽的): 「這個專案延誤,你一定壓力很大。我看到你為了趕上進度,這幾天都在加班,真的很辛苦。」(對方聽到的:你懂我)
當對方感受到你與他站在同一陣線,他才會卸下心防,願意聽你接下來的分析和建議。
如何找到對方「想聽的」?
- 換位思考: 在開口前,給自己三秒鐘。如果我是他,我現在最擔心什麼?最需要什麼?
- 積極傾聽: 不只是聽對方「說了什麼」,更要聽他「沒說什麼」。他的語氣是沮喪、焦慮還是憤怒?這些情緒就是他「想聽的」線索。
- 確認感受: 用提問來表達你的理解。「我感覺你現在有點沮喪,是不是因為 A 部分的資源一直沒到位?」
重點小結: 溝通的起點不是「說服」,而是「連結」。開口前先「開心門」,運用同理心讓對方感覺被理解,這是說話的藝術中最關鍵的第一步。
層次二:再說對方能接受的——選擇時機與語氣的「緩衝墊」
當對方的大門打開後,你不能粗魯地把所有「事實」都丟進去。層次二的關鍵在於「傳遞方式」。同一句話,用錯語氣就是冒犯;用對時機,就是智慧。
「說對方能接受的」,指的是我們必須為那些「刺耳的實話」或「困難的請求」包上一層緩衝墊。這層緩衝墊,就是你的語氣、用詞、時機和姿態。
緩衝墊的藝術:事實 vs. 感受
很多人會說:「我這個人說話比較直。」但他們沒意識到,「直」不等於「有效」。說話的藝術在於區分「事實」與「感受」。事實(例如:你遲到了)往往是冰冷且帶有指責性的,但如果我們從「感受」和「尊重」出發,對方會更容易接受。
- 範例一:給予負面反饋
- 對方難以接受的: 「你這份報告做得很差,邏輯完全不通。」(直接攻擊,引發防衛)
- 對方能接受的: 「我看到你為這份報告花了很多時間(層次一:肯定努力)。其中關於數據分析的部分很詳盡,如果能在 A 和 B 之間的邏輯連結上再多做說明,這份報告就更完美了。」(先肯定,再提具體建議)
- 範例二:提出反對意見
- 對方難以接受的: 「你這個想法根本行不通。」(全盤否定)
- 對方能接受的: 「我理解你提出這個方案的出發點是希望提高效率(層次一:理解動機)。這確實是個有創意的方向,同時,我擔心在執行層面上可能會遇到...(提出疑慮),我們是否可以...(提供替代方案)?」
找到「能接受」的平衡點
說對方能接受的話,不是妥協或放棄立場,而是選擇一條對方最願意走近你的路。有時候,這意味著「延遲」——不在對方情緒高漲時談論敏感問題;有時候,這意味著「私下談」——保留對方的面子。
重點小結: 說服的本質,不是用道理壓過對方,而是讓對方「願意靠近你」。高情商的溝通者會精心選擇表達的「方式」和「時機」,確保訊息在不引起反感的前提下被準確接收。
層次三:接著說該說的——清晰傳達核心訊息的「定心針」
當你透過層次一建立了同理,並透過層次二營造了合適的氛圍,接下來,就必須進入溝通的核心——說該說的話。
這是展現你「可靠度」的關鍵時刻。很多人在前面鋪陳了太多,到了層次三反而開始「繞圈子」或「灑糖」,生怕破壞了剛剛建立的和諧。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如果只有同理和包裝,卻沒有核心訴求,那這場溝通就是無效的,甚至會讓人覺得你「虛偽」或「抓不到重點」。
說話的藝術,在此刻要求的是:明確、聚焦、不閃躲。
如何精準「說該說的」?
在情緒鋪墊完成後,你的任務是清晰地傳達事實、表達觀點或提出要求。此時,你的語氣應該是溫和而堅定的。
我們可以使用一個簡單的溝通模型:PREP 法則,來幫助我們結構化地表達「該說的話」:
- P (Point - 觀點): 先說結論。
- 「針對剛才的專案延誤問題(層次一和二已處理),我的核心建議是:我們需要立刻調整時程表,並向客戶說明。」
- R (Reason - 理由): 說明你這樣認為的原因。
- 「因為根據目前的進度,原始的截止日期已經不可能達成。如果我們現在不主動溝通,等到客戶發現時,會嚴重損害我們的信譽。」
- E (Example - 舉例): 提供具體的事實或數據支持。
- 「例如,A 模組的開發還需要至少三天,而 B 模組的測試還沒開始。這兩項加起來就已經超過了原定時程。」
- P (Point - 重申觀點): 再次強調你的結論或行動呼籲。
- 「所以,我認為我們最遲今天下午,必須由我(或你)來召集一個緊急會議,敲定新的時程並擬定對客戶的說詞。」
區分「該說的」與「多餘的」
在層次三,要極力避免情緒化的指責(例如:「我早就說過...」)或模糊的抱怨(例如:「大家都不幫忙...」)。你「該說的」,是基於事實的分析和可執行的解決方案。
重點小結: 真正的有效溝通技巧,是在情緒和諧的基礎上,能清晰、堅定地表達核心訴求。有重點、敢承擔、能解決問題的人,才能贏得長期的信任。
層次四:最後說想說的——建立長遠關係與格局的「回音」
如果說溝通的前三層是「解決當下」,那麼第四層就是「佈局未來」。這是話說到尾聲時,格局的分水嶺。
很多人在「該說的」說完後,溝通就戛然而止,甚至因為達成了目的(或沒有達成)而顯得草率或尷尬。但說話的藝術高手,會利用對話的結尾,「順勢種下未來」。
「想說的」是什麼?它通常是超越事件本身的,關於關係、願景、價值觀或感謝的話。
為何需要層次四?
層次四的目的是,讓對方在離開這場對話時,心中留下的是「溫度」與「態度」,而不只是「結論」。這能確保即使在一次艱難的談判或批評之後,雙方的關係基礎依然穩固,甚至更加深厚。
- 範例一:結束一場棘手的談判(即使有所妥協)
- 「雖然我們在 A 點上沒有完全達成共識,但我非常感謝你今天坦誠地分享了你的考量(層次四:感謝與尊重)。我相信我們都是為了團隊的最高利益著想,期待我們在下個專案上能找到更好的合作方式。」
- 範例二:給予部屬績效改進反饋後
- (在完成層次一、二、三,明確指出問題和改進方案後...)
- 「我對你說這些,是因為我對你的潛力有很高的期待(層次四:願景與信心)。我知道這些調整需要時間,接下來一個月我會全力支持你,我們一起把這件事做好。」
層次四的威力:留下「回音」
前三層處理的是「事」,第四層處理的是「人」。當你把重點拉回「我們」的共同目標或長遠關係時,你就為下一次的相遇鋪好了路。
這就是真正「會說話」的人:他們不只解決眼前的問題,他們更在每一次的溝通中,累積自己的影響力與人際資產。
重點小結: 說話的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不只解決當下,更為未來鋪路。在對話結束時,用一句帶有溫度、格局或共同願景的話作結,這才是影響力的開始。
你的語言,正在塑造你的世界
說話的藝術,遠遠不只是一套「技巧」,它更是一種深刻的「思維模式」。它要求我們在開口前,先放下自我,去傾聽、去理解。
回顧這四個層次:
- 先說對方想聽的:用同理心建立連結。
- 再說對方能接受的:用尊重和語氣搭建橋樑。
- 接著說該說的:用清晰和邏輯解決問題。
- 最後說想說的:用格局和溫度維繫關係。
這四個層次,是一個完整且環環相扣的流程。下次溝通時,試著練習這個流程:
不要急著反駁,先學會傾聽(層次一);
不要急著表達,先注意語氣(層次二);
在建立信任後,才清晰說出重點(層次三);
最後,別忘了為這段關係留下一個溫暖的註腳(層次四)。
當你開始實踐這套溝通心法,你會發現,你不只是「更會說話」了,你的人際關係、職涯發展,乃至你眼中的世界,都將因此變得更加順暢與開闊。
- 你是否也有過「說錯話」的慘痛經驗?或是有什麼獨到的溝通技巧?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看法!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推送更多關於自我成長與有效溝通的深度內容。
🗣️ 關於「說話的藝術」的常見問答 (FAQ)
Q1: 如果對方一開始就情緒激動,層次一(說想聽的)還有效嗎?
A1: 絕對有效,而且更加必要。對方情緒激動時,最需要的就是「被理解」。此時你更應該先處理他的情緒(例如:「我看得出來你現在非常生氣」),而不是急著講道理。先認同他的情緒,等他平靜下來,才能進入層次二和三。
Q2: 「說對方能接受的」(層次二)是不是等於「虛偽」或「討好」?
A2: 不是的。討好是放棄自己的立場去迎合對方,而層次二是在「堅持自己立場」的前提下,選擇一種「對方聽得進去」的表達方式。這不是虛偽,而是溝通的智慧與對他人的尊重。
Q3: 在緊急情況下,還需要遵守這四個層次嗎?
A3: 在極端緊急情況下(如火災),你當然必須跳到層次三(大喊:快跑!)。但在多數的「職場緊急事件」中,這四個層次會被極度壓縮,但依然存在。例如:(L1)「我知道大家現在很急」,(L2)「但請冷靜聽我說」,(L3)「A 方案停止,B 方案立刻執行」,(L4)「我們分頭行動,保持聯繫」。
Q4: 如果我跳過層次一和二,直接說「該說的」(層次三)會怎樣?
A4: 這就是多數溝通失敗的原因。當你直接切入層次三,對方會立刻豎起防衛心,認為你在「下指令」、「批評」或「攻擊」。即使你說的完全正確,對方也可能因為情緒上的抵觸而拒絕合作。
Q5: 「說話的藝術」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嗎?還是天生的?
A5: 絕對可以。說話的藝術不是天賦,而是一系列可以被拆解和學習的有效溝通技巧。透過刻意練習本文提到的四個層次,任何人都可以顯著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從「會說話」晉升到「懂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