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部分整理、翻譯自: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view.cgi?forum=1&topic=430
鍬形蟲幼蟲的營養生理與木材利用機制

一、維他命與微生物的角色
過去曾有說法認為鍬形蟲幼蟲(以下簡稱鍬幼)不需要維他命,但研究昆蟲生理後顯示,這並不完全正確。
鍬幼主要需要的是維他命 B 群,其中:- B1、B2 可由體內的共生菌或共棲微生物自行合成;
- 其他維他命則可能來自食物來源,如朽木、腐植質或酵母。
雖然維他命需求量極少,但卻不可或缺。若要在人工飼料中添加維他命,可加入酵母(菌母),因為它除了提供維他命外,還能供應其他營養素與酵素,對幼蟲發育十分有益。
二、殼斗科與其他樹種

殼斗科植物(如櫟樹)在全球約有八屬、一千多種,台灣約有五十餘種。
雖然現今飼育焦點多放在利用殼斗科朽木來培育大型個體,但其他闊葉樹的朽木亦可作為食材。只是因營養性與結構特性不同,效果略遜於殼斗科。這並非其他樹種不適用,而是出於對體型與成長效率的考量。
三、木材的構造與成分

樹木由外至內可分為:
- 樹皮
- 韌皮部
- 形成層
- 木質部(主要組成部分)
木材的主要化學成分為:
- 纖維素
- 半纖維素
- 木質素
此外還含有聚乙醣、聚戊醣、木糖、澱粉、糖類及蛋白質等。
四、纖維素與共生菌
昆蟲普遍無法直接分解木質素與纖維素。
白蟻雖能食木,但實際上是依靠體內原生生物群(共生菌)消化纖維素;而部分天牛或番死蟲科則能自產纖維素酵素。 鍬幼不具纖維素酵素,必須依賴體內共棲微生物分解纖維素。這些微生物種類依鍬形蟲或兜蟲的屬別不同而異,飼養表現差異也由此產生。

值得注意的是,木質素並非完全包覆纖維素與半纖維素,僅限制其接觸。當木材被打碎、咬裂時,部分纖維素暴露出來,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真菌的存在更可進一步降解木質素,使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繼續被利用,這是自然界有機能量循環的重要環節。
五、碳循環與生態意義
光合作用將 CO₂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儲存在植物體內;動植物與微生物利用這些碳化物並呼吸釋出 CO₂,形成碳循環。
這個過程不僅提供能量給生物,也確保地球上能量與物質的再利用。朽木的分解、鍬幼的取食與微生物活動,正是這循環的一部分。
六、糞便再攝取與食物細度
纖維素是地球上最豐富的有機化合物(僅次於幾丁質),但昆蟲的消化效率並不完全。
研究發現鍬幼的糞便中仍含大量未消化纖維素,故牠們常有再攝取糞便(coprophagy)的行為,以進一步消化其中剩餘的木質物質。

鍬幼啃咬朽木、將木屑粉碎,可增加纖維素暴露面積,使共生菌更容易分解;因此較細的木屑對幼蟲吸收有利。
但需注意:若木屑過細,發酵過程會過快,養分被微生物搶先消耗,使木屑轉化為腐植質,這類基質更適合兜蟲而非鍬幼。
七、鍬幼與兜幼食性差異
當發酵過度、木屑營養被微生物大量轉換後,基質會接近腐植土。此時鍬幼成長不良,但兜蟲幼蟲反而能良好利用。

因此:
- 鍬幼偏好木屑階段(朽木性)
- 兜幼偏好腐植階段(腐植質性)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鍬幼吃過的廢木屑」仍能餵兜幼──因為其中仍保有未耗盡的養分與微生物活動能量。
八、昆蟲的營養需求總覽
昆蟲成長所需的主要營養來源如下:
- 醣類:主要能量來源
- 蛋白質/氨基氮:組織生長與代謝
- 脂肪與固醇類:提供能量、構成細胞膜
- 維他命:尤其是 B 群
- 礦物質:微量但必要
鍬幼的飼育與自然界中的能量循環、發酵作用、共生菌活動、腐植土形成等現象密切相關。理解這些過程,能讓我們更深入體會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奧妙。
讓我們一一解開鍬形蟲食性的神秘面紗...
本文內容部分整理、翻譯自: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view.cgi?forum=1&topic=430
原文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本文僅作知識分享與教育用途,若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將立即下架。中文整理:峰甲蟲CrazyBeetles
The original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authors.This article is for educa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If any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found, please contact us and the content will be removed immediately. 峰甲蟲CrazyBeetles
編者註:這篇文章原文出自一位我非常敬佩的作者。為了讓更多人能更容易閱讀與理解,我重新整理、補上圖片與註解,並在部分內容中加入延伸說明。
請務必支持原創!原文連結與作者資訊已附在文末 🙏
Editor’s Note: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y a creator I deeply respect. To make the knowledge easier to access and understand, I’ve re-edited the content, added images and notes, and included some contextual explanations.
Please make sure to follow and support the original author — credits and source links are listed belo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