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一:Pasqal 和 LG 電子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推進量子創新和工業應用
Pasqal 和 LG 電子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開發量子算法,以解決 LG 最複雜的業務挑戰,包括多物理場模擬、優化和材料發現。合作旨在將 Pasqal 先驅的中性原子量子技術與 LG 電子的全球工業領導地位相結合,加速量子計算的市場應用。量子計算是深科技(Deep Tech)領域最具顛覆性的力量,但其商業化路徑長期被視為「空中樓閣」。這則新聞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技術商業化」訊號:量子計算正在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
投資筆記:在「無利可圖」的寂靜中,播下「豐厚回報」的種子
從顛覆性創新與新範式的視角分析:
- 「產業落地」的里程碑: 傳統工業巨頭(如 LG)的介入,標誌著量子計算已通過「概念驗證」(PoC)階段,開始進入「商業價值探索」(Commercial Value Discovery)階段。LG 投入資源解決的「材料發現」、「複雜優化」等問題,是極具經濟價值的產業痛點。
- 硬體與軟體的協同價值: Pasqal 提供中性原子硬體技術,LG 提供真實的產業難題和數據。這種結合將加速量子算法的開發,而算法(軟體)正是解鎖量子硬體潛力的關鍵。投資者應關注那些能夠在硬體和算法之間建立橋樑的量子軟體和服務公司。
- 技術的「收斂」效應: 量子計算的最終價值將在於與 AI 的結合,共同解決經典計算無法解決的複雜問題。今天的合作,就是為未來「量子 AI」的爆炸性應用奠定基礎。
量子計算的投資需要非凡的耐心和極長的資本長度。
- 技術的「閾值」: 投資者必須明白,量子計算的回報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級的。一旦技術達到「容錯計算」的閾值,其商業價值將在極短時間內爆發。現在的合作,就是在為這個「閾值突破」做準備。
- 「專注」與「分散」: 在深科技領域,應將大部分資金配置於已具備強大護城河的顛覆性創新者,同時保留部分資金配置於具備突破性潛力的深科技領域(如量子、聚變),以捕捉非對稱回報。
新聞二:OpenAI 尋求美國政府提供貸款擔保,壯大其兆美元 AI 投資計畫
OpenAI 尋求美國政府提供貸款擔保,壯大其 1 兆美元 AI 投資計畫。市場普遍認為,AI 的估值已經被高估,但各國仍全力投入、各大廠也持續砸錢追趕。當一家私人企業的投資胃口達到**「兆美元」級別,並且需要國家信用擔保時,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國家級別的戰略佈局。這則新聞標誌著 AI 革命從「企業內卷」正式升級為「技術主權競賽」。
投資筆記:從「瘋狂」中看見「必然」
從顛覆性創新與長線視野的視角分析:
- AI 的「曼哈頓計畫」: 尋求政府擔保的兆美元投資,反映了 AI 領導者深知下一代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開發,其規模和風險已超越傳統風險投資的承載能力。這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AI 的「曼哈頓計畫」,將算力、能源、數據視為國家安全的最終壁壘。
- 投資的確定性: 國家資本的介入,為 AI 基礎設施的投資提供了最高的確定性溢價。那些為這兆美元計畫提供能源、數據中心建設、光纖網路和高階晶片的公司,其成長軌跡已獲得國家意志的背書,大大降低了長期投資的宏觀風險。
- 「舊瓶裝新酒」的警惕: 雖然資本投入巨大,但投資者必須保持清醒:政府擔保的資金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資金。我們應關注那些能夠將巨額資本有效轉化為「生產力突破」,而非單純「燒錢買資源」的公司。
許多人看到「兆美元」和「政府擔保」,便會聯想到泡沫與風險。然而,對於理解技術指數級增長的人來說,這是歷史進程的必然體現。
- 技術的引力: 資金總是流向最能創造價值和最稀缺的資源。當 AI 被視為「終極生產力工具」時,任何價格的投入都是合理的。我們應該將注意力從「今天價格是否昂貴」,轉向「十年後它能否統治世界」。
- 能源與技術的耦合: 兆美元的計畫必然帶來能源需求的指數級增長。因此,投資的長線邏輯應延伸至清潔能源、核聚變研發,以及電網基礎設施。在 AI 革命中,能源即算力,算力即權力。
新聞三:電動車技術在關鍵材料上的突破-BorgWarner 因無稀土電機技術獲 R&D 100 獎
BorgWarner 因與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合作,開發出基於旋轉變壓器的無線勵磁系統,成功打造無需稀土磁鐵的電動馬達。這項技術提高了可靠性、降低了對稀土磁鐵的依賴,同時在性能上超越了稀土基馬達。這則新聞雖然來自一家傳統汽車供應商,但其內涵卻是顛覆性的。它解決了清潔能源轉型中最核心、最脆弱的痛點:對稀有、地緣政治敏感材料的依賴。
投資筆記:從「鋼鐵」中尋找「黃金」
從顛覆性創新與系統性風險的視角分析:
- 清潔能源供應鏈的「去風險化」: 電動車、風力發電等清潔技術,嚴重依賴稀土磁鐵。這項技術的成功,為電動車產業帶來了供應鏈自主和成本穩定的巨大潛力。投資者應將此視為能源轉型中最重要的「技術保險」。
- 材料科學的「技術優勢」: 「無需稀土但性能更優」是關鍵。這表明新的技術路徑不僅是成本或風險的替代品,更是性能上的超越。這將加速整個電動車產業向無稀土電機的過渡,對相關供應商和技術擁有者是巨大的利好。
- 創新與傳統的結合: 這項合作體現了傳統工業巨頭(BorgWarner)與國家級實驗室(ORNL)的完美結合,是推動難以商業化的深科技走向市場的有效模式。這證明了舊經濟公司若能擁抱顛覆性創新,同樣能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在眾聲喧嘩的 AI 投資熱潮中,這項技術突破顯得低調,但其長期價值和戰略意義卻不容小覷。
- 資源與權力: 任何依賴稀缺資源的技術都是脆弱的。能夠擺脫稀土束縛的電動車技術,才是真正自由和長久的技術。我們應該投資於那些能夠在技術層面解決資源稀缺性的公司。
- 成本與性能的雙贏: 這項突破實現了「更環保、更可靠、性能更好」的完美結合。這種全面優勢的技術,必然會在市場上獲得快速普及和極高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