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SD 練習裡,我看見了曾經那個努力保護自己的我
一、在練習裡,看見「舊版的自己」
今天在做 ISD 的練習時,我和一位朋友進行了深度對話。他是那種一開口就能帶動氣氛的人,笑著、鬧著,讓人覺得親切。
但在那份熱鬧的外表下,我感覺到一絲防備——
他幾乎沒有談到內在的情緒,只用理性的方式描述事情。
像是說到父親今年過世這件事,他只是輕輕帶過:「喔,那是今年啦。」
我聽著,心裡突然一震。
因為那不就是以前的我嗎?
那個害怕讓別人看見脆弱的我;
那個以為「我自己可以處理就好」的我;
那個笑著堅強、其實內心孤單的我
二、保護自己,也可能是在築牆
ISD 的練習讓我再一次意識到: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在「維持邊界」,
但其實是在「築起牆」。
我回想以前的自己——
總是很會傾聽別人,問問題、接話題,
卻很少真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以為這樣別人會喜歡我,
因為我懂事、不麻煩、情緒穩定。
但其實,這樣的我,讓人「靠不近」。
後來我才明白:
當我只是一直問對方問題、卻不分享自己,
那份交流看似流動,其實沒有能量交換。
因為對方感覺不到「真實的我」。
三、分享感受,而不是只講故事
在練習中,我開始試著不只問,也分享。
分享自己的經驗,更分享那背後的感受。
我告訴他:「我以前也會這樣耶,覺得表達脆弱很可怕,
但後來發現,不說,反而更孤單。」
那一刻,他靜了一下,然後微微笑了。
氣氛開始變得柔軟,
他也漸漸願意多說一點自己的想法。
我突然意識到——
原來當我們勇敢打開一點自己,
也同時在邀請對方靠近。
四、讓真誠成為連結的橋
這次 ISD 練習帶給我的收穫,是一種很深的覺察。
成長不是要變成「更會說話的人」,
而是成為一個「能真誠交流的人」。
我們不需要一次就全然敞開,
只要願意多說一句真實的感受,
就已經在讓關係前進。
我想,這就是所謂「自我覺察」的力量——
它不只是讓我們了解自己,
更讓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
能用更柔軟、更真誠的方式,去靠近彼此。
💬 延伸觀看|艾琳的療癒日常 🎥
其實,我們並不是不會社交,而是還沒學會在安全的關係裡,真誠地做自己。
在這支影片裡,我分享了自己從「防備與疏離」到「敢於被看見」的過程,
也聊到如何在互動中練習信任——
不再只用理性說話,而是讓情感有被聽見的空間。
👉 點這裡看影片:《原來我不是不會社交》
📅 每週日晚上8PM|【艾琳的療癒日常】
讓我們一起練習,把「被理解」變成一件溫柔又自然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