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不等於有力:一盤炒飯教會我的身體管理課
一、從「吃飽」到「掉電」的六小時
那天下著雨,公司決定改叫外送。我點了蝦仁炒飯——那種看起來油亮亮、香氣撲鼻的庶民美味。
一入口,熟悉的幸福感湧上,份量多到幾乎可以兩人分食。
我以為這頓飯能撐我一整天。
沒想到六個小時後,身體突然像被抽空。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腳有點發抖、頭有點暈,連爬樓梯都覺得吃力。
那不是「餓」,而是一種掉電式的虛脫。
那一刻,我才開始懷疑:我真的吃對了嗎?
二、原來,炒飯不是飽不飽的問題,而是血糖曲線的問題
後來我上網查資料,才發現答案早已藏在那碗炒飯裡。
炒飯=高油+高鹽+高澱粉。
這樣的組合,會讓血糖在短時間內急速上升,產生短暫的「飽足感」與「昏沉」。
幾小時後,血糖迅速下跌,身體便進入「飢餓+無力」的狀態。
這不只是「吃太多」或「吃太少」的問題,
而是血糖在體內急速擺盪的結果。
相較之下,我平時吃的健康便當,
有蛋白質、蔬菜與適量澱粉,
血糖變化平穩,也因此不會昏睡或暴餓。
原來,穩定不是來自吃得多,而是吃得對。
三、食物,其實在操控我們的行為與狀態
我們常以為「吃飯只是補充能量」,
但那天的經驗讓我意識到——
食物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在決定你這一天的能量品質。
當血糖穩定,我能剪片、能工作、能清醒思考;
當血糖暴起暴落,我的情緒、專注力、甚至腳力都跟著失控。
一盤炒飯不只是餐桌上的選擇,
它正在默默地影響我的情緒與行動力。
四、吃什麼是一種自由,為選擇負責是一種成熟
我並沒有從此放棄炒飯。
我只是學會帶著意識吃。
如果真的想吃:
- 改小份,或先打包一半;
- 配點青菜或無糖飲,增加纖維;
- 午餐吃比晚餐吃更好;
- 不讓一餐只剩下澱粉。
這不是節食,而是「有覺知的選擇」。
吃什麼是一種自由,但懂得調整比例、平衡能量,
才是長大後的成熟。
五、從食慾到自我管理:身體比你更早知道答案
那盤炒飯教我的不是飲食知識,而是一種身體智慧。
我開始學會在每一次進食前問自己:
「這份食物,會讓我清醒還是昏沉?」
當我理解自己想要的是「穩定、有力、清晰的一天」,
身體就會告訴我該怎麼吃。
吃飽不難,但吃出能量與覺察,
才是現代人最值得修的一門課。
下次當你準備點餐時,
願你也能在心裡問自己:
「這一餐,是想要填飽?
還是想要讓自己更有力量?」
留言告訴我,
你最近一次「吃飽卻無力」或「吃得剛剛好又有能量」的經驗吧。
也許,我們都能從彼此的故事裡,
找到更懂身體的那個自己。
🎥 延伸觀看
📺【艾琳的療癒日常】每週日晚間 8 點首播
本週主題:〈原來我一直在變好〉
💚 一起練習從日常的細節裡,找到讓身心穩定的節奏與力量。
👉 [前往觀看 → 「艾琳的療癒日常 原來我一直在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