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孩子十個月大時的生活紀錄。回頭看,現在也差不多。在她的世界裡,我依然是那個——她只要一聲「誒」,我就會出現並回應的媽媽。
那天晚上奶睡後,她自己靜靜躺下睡著了。
我悄悄離開房間,去廚房整理環境,一邊從監控看她的狀況。這是我少有的「一個人時間」,卻也總留著一半的專注力給她的呼吸聲。
沒多久,聽到熟悉的翻身聲,我一看——她竟然坐起來了,還發出一聲用力的「誒」。
我立刻放下手邊的事,回到房間,輕輕坐到床邊,抱了她一下、幫她躺下。
原本以為還需要一陣拍拍或親餵,才能讓她再次入睡。
沒想到她只是確認我在,就安心地秒睡了。
即便鼻子還塞著、睡著了還一直打呼,
她就像按下了信任的開關,一下子安靜下來,閉上眼、進入夢鄉。
那一刻,我突然在心裡冒出一個想法:
在她的世界裡,媽媽醒著才正常。
也許是因為,醒著的她,總是看見醒著的我。
每次她睜開眼,我就在旁邊。無論是喝奶、哭鬧、玩耍、探索,我總是在。
這樣的日復一日,形塑了她的內在秩序——只要她醒來,媽媽就會出現。
我也曾照著網路上的分享試過「裝睡」,以為她會誤以為我還沒醒,繼續睡。
但她不是這樣的孩子。
她會坐起來,拍我,叫我醒來。她不只是用眼睛找我,更在確認:「媽媽還是我熟悉的樣子嗎?」
我後來才明白,眼神對視不會讓她清醒,反而讓她安心。
那是一種「我有被看到」的訊號,是讓她能再度安心入睡的情緒交會點。
也讓我反思,或許她會這樣期待,是因為從照顧她開始,我一直都這樣回應她。
我總是在她身邊、醒著、抱著她、給她奶、陪她哭,也陪她靜靜躺著。
我的在場,是活的、會回應的,不只是身體的陪伴,而是一種情緒與意識的連結。
有些媽媽選擇長期側躺哺乳,身體沉靜如水,寶寶看見媽媽躺著,也會很自然地靠近自己找奶。
那樣的孩子,也許更習慣媽媽的「沉靜在場」,於是看到媽媽閉眼也不覺得奇怪。
但我與她的節奏,顯然是另一種樣子。
她半夜不會起身自己來找我,因為她已經習慣,只要左右翻翻,就會被我撈進懷中喝奶。
她知道我會來。這樣的信任,不是偶然,而是我一次次的回應養成的默契。
當她早上真的醒來、進入白天的節奏時,她會自己坐起來,揉揉眼睛,然後尋找媽媽。當她發現媽媽還在睡,就會拍打我、在我身上翻滾。
她像是在說:「媽媽怎麼還在睡?我醒了,妳也該醒啦!」
我有時會被這樣的期待逗笑,有時也感到一點點疲憊。
但更多的是理解——原來,在她的世界裡,我不只是個睡在她身邊的大人,而是那個總是準備好回應、陪她開啟每一個新一天的媽媽。
或許這樣的選擇有點累,有點沒自由,
但我甘之如飴。
因為她需要我的時間,就這短短的時光罷了。
這份「她需要我,而我也願意」的連結,不會永遠是現在這個樣子。
但在此時此刻,它是一種珍貴的親密,一種深刻的信任——
一種不會重來的,媽媽與孩子的共生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