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休時,我和女兒才剛小睡一小時,就被掃地機器人撞門聲嚇醒了。
她明顯沒睡飽,卻怎麼也哄不回去。於是我抱著她出門,決定去附近的親子館走走。
女兒狀態不上不下,不算不開心,也不特別雀躍。進館報到時,一位我常見的老師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並對女兒說:「可以抱抱嗎?」
當時她坐在我的背凳上,小手緊緊抓著我,眼神戒備地望著老師。老師沒有強硬,只是用輕柔的語氣再問幾次:「可以抱抱嗎?」
她慢慢地鬆開了一隻手,但沒有舉手。
我的直覺是:她還沒準備好。
老師或許判斷可以試試看,便從背後輕輕抱起她。女兒立刻癟嘴,眼看著就要哭出來。
老師立刻反應:「好好好,回到媽咪的懷抱。」我也立刻接住她,一邊拍拍她、一邊輕聲說:「沒事,媽咪在這裡。」
她啜泣幾聲就穩定下來了。依然緊貼著我,卻又忍不住東張西望。
我看著她的模樣,心裡謝謝老師的敏銳,也謝謝自己願意尊重孩子當下的反應——不是她不夠大方、不是她不夠獨立,而是她還沒準備好。
就在我沉浸在與女兒之間的信任流動時,一對母子進館了。
媽媽抱著看起來十一個月大的男孩進來坐下,他緊緊抓著媽媽的衣服,眼神滿是害怕與不安。
她輕聲說:「你看大家都在玩,你也下來走走呀。」然後開始一點一點掰開他的手,把他從身上放下來。
孩子沒有哭,只是死命想抓住她的手、抱著她的腿。媽媽拍拍他的背:「沒事,大家都在玩。」並移動位置,讓孩子站在地墊上。
我忍不住開口說了一句:「他感覺還沒準備好。」
她溫柔地回我:「沒事啦,他都這樣,多練習就好。」
我沉默了。不是因為我認同,而是因為我知道,我們相信的東西不一樣。
沒多久,爸爸出現了。把孩子抱起,孩子終於看到媽媽,伸長雙手要回到她懷中。
她卻選擇往後坐下,示意先生把孩子放下,讓他自己走過來。
我看著那個還不太穩的孩子,用搖搖晃晃的腳步奔向媽媽。大家驚呼:「哇,好會走喔!」
媽媽也很驕傲地說:「他真的很厲害!」
但我心裡卻難過得要命。
他不是在展示技巧,他是在用盡力氣回到那個他相信會接住他的地方。
他才剛剛貼近媽媽,就又被交還給爸爸。這一次,媽媽坐得更遠。
孩子再次奔跑,這次跌倒了。沒有人起身,他也沒有哭,只是立刻爬起來,繼續朝媽媽跑去。
我看著他奔跑的樣子,眼眶一熱,心裡只剩一句:
「你的表達沒有錯,只是可惜,今天沒有人聽懂你。」
大家看到的,是他學會走路的片刻光榮;我看到的,是一個孩子一次次伸手,卻沒被接住的心碎。
回過頭,我再次抱抱我的女兒,輕聲地在心裡謝謝她:
謝謝妳讓我知道,我可以選擇不這麼做。
也就在這時,一位爸爸走過來,笑著問我:「妳家女兒幾個月啦?怎麼長這麼高!」
我一邊回應,一邊思索著——這位爸爸,其實我早就觀察到了。
他從一進親子館,就一直對自己的孩子說話:「我們進來囉」「要出去一下嗎」「好,抱抱來囉~」
他不是在指揮,而是在對話。讓孩子用語言建立環境感,也建立安全感。
他會給孩子飛高高,也會給鬧鬧的抱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
他看著孩子黏在腿邊,笑著說:「奇怪你今天一直要抱抱誒~」
然後,毫不遲疑地伸手,把孩子抱進懷裡。
那種「嘴上調侃、行動誠實」的回應,讓我突然感受到:這不就是一種最自然的接住嗎?
我想,也許他之所以來搭話,不只是因為我女兒長得高,而是——他感覺得出來,我們是走在同一條路上的人。
我們都選擇相信,孩子不是在被教會什麼,而是在被陪著長大。
⸻
曾幾何時,我們都聽過這樣的話:「多練習幾次就好了」、「習慣了就不怕了」、「孩子就是要訓練才會學會」。
那時我還沒有孩子,我也曾以為,只要足夠練習、足夠堅持,孩子就能變成我們心中希望的模樣。
但後來我慢慢發現,這句話,其實有些瑕疵。
孩子不是為了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而存在的。
他們是獨立的生命,有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安全感地圖。
與其不斷訓練他們變得更勇敢、更成熟,我更願意選擇陪伴。
當孩子知道有人願意等他、信任他、接住他——
他自然會在這樣的土壤裡,長出屬於他自己的勇敢。
一場在親子館的觀察,讓我再次確定:
愛,不該被訓練取代。
唯有在被理解與陪伴中長大的孩子,
才會真正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我們投射的理想。
這是女兒10個月大時發生的事。
如今,她已經1歲1個月了,也開始在1歲後慢慢練習放手走路。
我沒有催促她,只是給她安全的室內環境,讓她自己練習、熟悉腳感。
我相信,這樣緩慢卻踏實的步調,才是最適合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