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媽媽分享她的育兒經驗。
她的孩子因發燒被托嬰中心退回,回家後,她立刻給孩子吃了營養食品,睡一覺後退燒。
接著,她寫下這句話:「自癒力強大的孩子,來自父母的健康觀念。」當時我一邊滑手機、一邊沉默。
這篇貼文看起來溫柔、淡定、有邏輯,也被許多留言誇讚為「媽媽榜樣」,但我心裡卻泛起了一種說不上來的不舒服感。
後來我靜下來思考,才明白:那不是分享,那是一種焦慮的包裝銷售。
她沒有明說孩子吃的是什麼營養食品,也沒有提品牌。
她選擇留白,卻把退燒這件事「看似合理地」歸因於某個未明指的產品。
而那句「來自父母的健康觀念」,則是漂亮地把責任暗暗轉向了每一位媽媽的身上。
如果你沒做這件事,是不是代表你觀念不夠好?
如果你孩子沒那麼快退燒,是不是代表你錯過了什麼?
這,就是「賣焦慮」的經典話術:
留白 → 勾起你主動詢問 → 再引導你進入一個被動接受推銷的位置。
我沒有專業背景,無法評論這些產品本身是否有效。
但我知道,孩子的健康從來不是單一變因可以解釋的。
也許那天她的孩子退燒,是因為被媽媽接回、得到了安全感、喝了奶、睡了覺,或是病毒本來就在退了。
這些,才是育兒中那種「不明顯但真實存在」的照顧力。
我不批評她的選擇,也不否定有人真的靠保健品感覺改善了生活品質。
但我拒絕那種把「個人經驗神化」、「焦慮情緒商品化」的說話方式。
—
所以我想說的是,
我們可以不推崇,也不需要否定,
但我們一定要練習看懂,哪些話是經驗分享,哪些話,其實是包裝過的焦慮輸出。
育兒的確沒有標準答案,但有值得信任的知識來源。
像是許多兒科醫師撰寫的公開文章、專業機構提供的指引,
都是幫助我們建立判斷力的重要依靠。
真正能保護我們、也保護孩子的,
不是某一個神奇產品的名稱,
而是我們識讀資訊、拒絕被嚇、持續學習的勇氣。
願你一直相信,
你不需要「吃對一包什麼」,才能當好媽媽。
你一直都做得很好,甚至比你自己以為的還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