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靠一份薪水買房,我們三份薪水連租屋都吃力——2025世代財務斷層真相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 不是我們變弱,是時代變兇狠

raw-image

去年中秋節,我跟父親在陽台抽菸時聊起買房。他點了根菸,淡淡地說:「你阿公當年一個月薪水3000元,我們家在民生社區的公寓花了36萬買的,等於他12年薪水。你現在月薪5萬算不錯了吧?怎麼還在租房?」

我沉默了。因為我算不出來該怎麼回答——台北市蛋黃區的房子動輒3000萬起跳,就算我不吃不喝,也要50年才買得起。

這不是個案。根據內政部2024年第三季統計,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高達16.7倍,意思是一個家庭必須16.7年完全不消費才能買到一間房。但在1990年代,這個數字只有4到6倍。我們這一代面對的,是父母輩完全無法想像的財務高牆。

更殘酷的數據還在後頭。


📊 世代差異:不只是數字遊戲,是生存模式的崩塌

raw-image

🔥 房價漲幅 vs. 薪資漲幅的世紀對決

讓我們直接看數字:

1995年對比2025年的殘酷真相:

  • 台北市平均房價:1995年每坪約15萬元 → 2025年每坪約75萬元(漲幅400%)
  • 大學畢業生起薪:1995年約28,000元 → 2025年約32,000元(漲幅14%)
  • 物價指數(CPI):累積上漲約35%
  • 房租漲幅:北市套房從1995年的6,000元 → 2025年的12,000-18,000元(漲幅100-200%)

換句話說,房價漲了28倍,我們的薪水只漲了1.14倍。

我有個在科技業工作的朋友林小姐,她父親1980年代在台北市政府當公務員,月薪2萬多,在1992年用180萬買下內湖一間25坪的公寓,當時總價約等於他7.5年的年薪。林小姐現在在竹科當PM,年薪150萬,但想在台北市買同樣坪數的房子,至少需要2000萬,等於她13.3年的年薪——而且這還是她完全不消費的前提下。

💸 隱形成本:被忽略的世代稅

父母那代有什麼我們沒有的?答案可能讓你驚訝:

他們有的優勢:

  • 低房價時代的購屋機會
  • 較低的教育成本(國立大學學費一學期不到1萬元)
  • 穩定的終身雇用制度
  • 較低的生活必需支出(手機、網路、外送、訂閱服務等)

我們被迫承擔的成本:

  • 高房價世代:父母購屋價格是年收入的5-8倍,我們是15-20倍
  • 高教育成本:學費翻倍、補習費暴漲、海外學歷軍備競賽
  • 零工經濟陷阱:約聘、外包、斜槓,沒有勞健保的「自由」
  • 隱形通膨:手搖飲從25元漲到70元、便當從50元漲到100元
  • 數位稅:串流訂閱、雲端儲存、軟體服務,每月至少1000元

主計總處2024年調查顯示,30歲以下青年的可支配所得中,有43%用於房租和貸款,而1990年代這個比例僅25%。這意味著我們比父母少了18%的收入可以自由運用


🧠 Z世代與上一代最大不同:價值觀已經分歧

觀念一:從「擁有」到「使用」

父母輩的邏輯很簡單:存錢→買房→安穩退休。 這是一條清晰的財務軌道。

但我們這代發現,這條軌道已經斷裂。當買房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年輕人開始質疑:為什麼要把人生最精華的30年,綁在一間永遠買不起的房子上?

我認識一位在新創公司工作的陳先生,30歲,年薪120萬。他的父母不斷催他買房,但他選擇租房、投資ETF、每年出國三次。他跟我說:「與其為了頭期款犧牲生活品質10年,我寧願把這10年活得像個人。」

觀念二:從「穩定」到「流動」

父母那代追求一份做到退休的工作。我們這代?平均每2-3年就換一次工作。 不是我們不忠誠,是企業先不忠誠了——約聘、外包、專案制,公司隨時可以不續約,憑什麼要求我們的忠誠?

勞動部2024年統計,25-34歲勞工中,有38%是非典型雇用(約聘、派遣、部分工時),這個比例在2000年只有15%。

觀念三:從「犧牲」到「平衡」

最大的差異在這裡:父母相信延遲享樂,我們相信即時滿足。

這不是享樂主義,而是一種務實的絕望。當發現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當發現存一輩子的錢只能付頭期款,年輕人開始問:那我為什麼還要犧牲現在?


🎯 面對斷層的3種反擊思維

raw-image

思維1:放棄「正統路徑」的執念

我們被教育要念好書、進好公司、買房結婚生子。但如果這條路已經走不通,為什麼還要硬撐?

實戰建議:

  • 重新定義成功:成功不只有買房一種形式,財務自由、時間自由、選擇自由都是成功
  • 接受租屋可以是長期解:德國有60%的人終身租屋,生活品質不比買房差
  • 把省下的頭期款拿去投資:用500萬當頭期款買房 vs. 投資年化報酬7%的ETF,30年後差距可能超過2000萬

我有個做自由接案的前同事黃小姐,她放棄了竹科的高薪工作,選擇remote工作搬到台中租屋,生活成本降低50%,但生活品質提升了300%。 她說:「我不想用命換一間30年後才真正屬於我的房子。」

思維2:建立「多重收入流」護城河

父母那代:一份工作做到退休。我們這代:同時經營3-5個收入來源。

根據人力銀行2024年調查,35歲以下上班族中,有52%有「主業外收入」,平均每月增加15,000-30,000元。

實際操作:

  • 技能變現:下班接案(設計、寫作、翻譯、程式)
  • 知識變現:線上課程、付費訂閱、顧問服務
  • 資產變現:股票、ETF、數位資產、版權收入
  • 時間變現:YouTube、Podcast、部落格廣告收入

台北某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王先生,本業月薪8萬,但他利用週末接品牌顧問案,每月額外收入3-6萬。三年下來,他靠「副業收入」累積了200萬投資本金,現在被動收入每月約2萬元。

思維3:用「資產思維」取代「勞動思維」

最殘酷的真相:靠勞動賺錢的人,永遠買不起靠資產賺錢的人創造的商品(房子)。

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說:「窮人買負債,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富人買真正的資產。」

什麼是真資產?

  • 會自動產生現金流的東西:股票股息、ETF配息、租金收入、版權收入、自動化事業
  • 會增值的東西:股權、知識產權、技能

什麼是假資產(負債)?

  • 自住房(不產生現金流,還要繳房貸、管理費、稅)
  • 名牌包、車子(快速貶值)
  • 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

我認識一對在台積電工作的夫妻檔,年薪合計400萬,但他們不急著買房。他們用頭期款的錢投資美股ETF和台灣高股息ETF,5年累積下來,光股息收入每年就有40萬,相當於一個人的年薪。 他們說:「等我們的被動收入能cover房貸,再來談買房。」


🛠 新世代的財務解法:3個立即可行的策略

策略1:「543資金配置法」

這是我親自執行3年的方法:

  • 50%固定支出:房租、保險、交通、飲食(必須嚴格控制)
  • 40%投資理財:ETF定期定額、緊急預備金、學習基金
  • 30%自由運用:娛樂、旅遊、社交(不能沒有,這是活下去的動力)

注意:這裡是530,不是100。 因為如果你月薪5萬,實際上只能存下5-10萬,而不是15萬。這個配置法強迫你面對真實的財務狀況。

策略2:「地理套利」策略

核心概念:在高薪地區賺錢,在低消費地區生活。

台灣執行方式:

  • 遠端工作:拿台北薪水,住台中、台南、高雄
  • 跨城通勤:週間住公司附近小套房(8000元),週末回家鄉大房子
  • 海外遠端:接台灣或國外案子,住在東南亞(生活成本降低60%)

我有個工程師朋友住在台南,遠端工作拿台北外商薪水年薪180萬,但他在台南的生活成本只有台北的40%,每年可以多存50萬以上。

策略3:「7年財務自由計畫」

不是每個人都要買房,但每個人都需要財務安全感

具體步驟:

第1-2年:建立基礎

  • 緊急預備金6個月(約15萬)
  • 開始定期定額ETF(每月5000-10000元)
  • 培養一項可變現技能

第3-4年:加速累積

  • 提升本業收入(跳槽、升職)
  • 發展副業收入
  • 投資本金達50-100萬

第5-7年:收穫期

  • 被動收入達月薪的30-50%
  • 總資產達200-300萬
  • 擁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金融業的李小姐,她從27歲開始執行這個計畫,到34歲時,她的被動收入已經達到每月4萬元,足夠cover基本生活開銷。她說:「我可能永遠買不起台北的房子,但我買到了自由。」


🌟 逆轉案例:他們怎麼在絕望中找到出路

raw-image

案例1:從負債到資產的翻轉

某位在電商公司工作的張先生,29歲時負債30萬(信貸+學貸),月薪4萬,住在月租12000的雅房。

他的翻轉策略:

  1. 搬到更便宜的地方(月租降到8000)
  2. 開始接案做電商代營運(每月+20000)
  3. 用兩年還清債務
  4. 第三年開始投資ETF,每月定期定額12000元
  5. 五年後,本金+報酬累積到80萬

現在34歲的他,雖然沒有買房,但他說:「我終於可以選擇工作,而不是工作選擇我。」

案例2:放棄買房執念後的豁達

某位在外商工作的周小姐,年薪200萬,但她選擇不買房。

她的邏輯:

  • 租屋月花20000,買房月繳房貸+管理費至少50000
  • 每月省下的30000拿去投資,年化報酬7%
  • 20年後,投資累積金額超過1500萬

她說:「我租的是房子,但我買的是自由。我可以隨時換城市、換工作、換生活方式。擁有房子的人,是被房子擁有。」

案例3:斜槓青年的務實生存

某位廣告AE轉職的劉先生,本業月薪5萬,但他同時:

  • 經營美食部落格(每月廣告收入8000)
  • 接品牌社群代操案(每月15000-30000)
  • 投資台股高股息ETF(每季配息約8000)

他的總收入從5萬變成8-10萬,三年存下第一桶金100萬。 他說:「我可能比父母晚10年買房,但我過得比他們年輕時更快樂。」


💡 結論:世代斷層不是終點,是新起點

寫在最後的真心話:

我不會告訴你「努力就會成功」這種幹話。因為我們都知道,在這個時代,努力只是生存的入場券,不是成功的保證。

但我想說的是:既然傳統路徑已經崩壞,為什麼不創造自己的路徑?

父母那代的成功公式是:努力工作→買房→穩定退休 我們這代的成功公式應該是:多元收入→資產累積→財務自由→主動選擇人生

台灣目前面臨的世代財務斷層不是個人問題,是結構性問題。房價所得比16.7倍、實質薪資倒退20年、非典型雇用佔比創新高——這些都不是你我的錯。

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

你可以繼續抱怨、繼續絕望、繼續躺平;你也可以承認現實、調整策略、創造新可能。

最後問你一個問題:

20年後回顧今天,你希望看到一個為了買不起的房子而耗盡青春的自己,還是一個雖然沒房但活得精彩的自己?

答案在你心中。


💬 現在輪到你了

你覺得這個世代最不公平的一點是什麼? 是房價?是薪資?還是整個遊戲規則?

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1. 你目前最大的財務壓力是什麼?
  2. 你嘗試過哪些突破方法?
  3. 你對「買房」這件事的真實想法?

如果這篇文章說中了你的心聲,請分享給同樣在掙扎的朋友。讓更多人知道:我們不孤單,我們可以找到出路。

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我會持續分享世代財務真相和實戰策略。 下一篇我會深入分析「租屋30年 vs. 買房30年」的完整財務試算,絕對顛覆你的想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ssiveSpark被動收入課程啟發系統
93會員
163內容數
為什麼上班族需要這套系統? 🔹 90%的人陷入「時間換錢陷阱」:加班賺外快 ≠ 真正被動收入 🔹 你只需做到這3件事: 1️⃣ 「微流量煉金術」:每天30分鐘將興趣變現的實戰框架 2️⃣ 「自動印鈔模組」:複製已被驗證的7種收入管道藍圖 3️⃣ 「防呆監控系統」:用AI工具即時排除90%營運地雷
2025/11/09
💥 當「忙碌」成為一種詐騙 凌晨一點,林先生終於關掉電腦。回想這一天:早上九點進公司,處理了67封郵件、參加了4場會議、回覆了無數個Line訊息,但交代的企劃案連開頭都還沒寫。他盯著螢幕,突然意識到一個恐怖的事實——自己已經連續兩週,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卻沒有完成任何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 這
Thumbnail
2025/11/09
💥 當「忙碌」成為一種詐騙 凌晨一點,林先生終於關掉電腦。回想這一天:早上九點進公司,處理了67封郵件、參加了4場會議、回覆了無數個Line訊息,但交代的企劃案連開頭都還沒寫。他盯著螢幕,突然意識到一個恐怖的事實——自己已經連續兩週,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卻沒有完成任何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 這
Thumbnail
2025/11/08
💥 你以為是累,其實是麻木 凌晨兩點,你躺在床上刷著手機,明明累到眼皮打架,卻怎麼也睡不著。腦海裡不斷迴響著明天要開的會議、沒完成的報告、主管的訊息通知聲。你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就好,這只是暫時的忙碌。」 但真的只是累嗎? 當你發現自己週一就開始倒數週五、打開電腦就感到莫名煩躁、面對工作任務
Thumbnail
2025/11/08
💥 你以為是累,其實是麻木 凌晨兩點,你躺在床上刷著手機,明明累到眼皮打架,卻怎麼也睡不著。腦海裡不斷迴響著明天要開的會議、沒完成的報告、主管的訊息通知聲。你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就好,這只是暫時的忙碌。」 但真的只是累嗎? 當你發現自己週一就開始倒數週五、打開電腦就感到莫名煩躁、面對工作任務
Thumbnail
2025/11/08
💥 當加班成為日常,副業成為必需 「副業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資訊不對稱問題。」 凌晨一點,新北市某位陳小姐剛結束客服工作的夜班,打開手機查看帳戶餘額,房租、學貸、孝親費⋯⋯扣掉固定支出後,戶頭只剩四位數。她不是不努力,而是薪水漲幅永遠追不上物價。這不是個案,而是2025年台灣超過60%上班族的真
Thumbnail
2025/11/08
💥 當加班成為日常,副業成為必需 「副業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資訊不對稱問題。」 凌晨一點,新北市某位陳小姐剛結束客服工作的夜班,打開手機查看帳戶餘額,房租、學貸、孝親費⋯⋯扣掉固定支出後,戶頭只剩四位數。她不是不努力,而是薪水漲幅永遠追不上物價。這不是個案,而是2025年台灣超過60%上班族的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本文開箱介紹 Fjällräven Räven Anorak 機能外套,分享其 G-1000® Lite 布料的特性、絕佳機能性、透氣性及簡潔設計。並提供蝦皮雙11購物攻略與介紹蝦皮分潤計畫,讓內容創作者也能透過分享好物賺取被動收入,為迎接寒冬做好裝備與荷包的雙重準備!
Thumbnail
本文開箱介紹 Fjällräven Räven Anorak 機能外套,分享其 G-1000® Lite 布料的特性、絕佳機能性、透氣性及簡潔設計。並提供蝦皮雙11購物攻略與介紹蝦皮分潤計畫,讓內容創作者也能透過分享好物賺取被動收入,為迎接寒冬做好裝備與荷包的雙重準備!
Thumbnail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從「下流老人」到「草莓族」,世代衝突背後的共同焦慮 幾年前,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一詞,揭開了一個近代社會難以迴避的現實:即使努力了一輩子,仍可能在老年陷入貧困與孤立。 這個概念不只是日本現象,也逐漸滲入台灣。
Thumbnail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從「下流老人」到「草莓族」,世代衝突背後的共同焦慮 幾年前,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一詞,揭開了一個近代社會難以迴避的現實:即使努力了一輩子,仍可能在老年陷入貧困與孤立。 這個概念不只是日本現象,也逐漸滲入台灣。
Thumbnail
夜深了,金融大樓的玻璃牆依舊透著白熾燈光,冷光映在街道上,像一片不眠的海。交易所的大螢幕閃爍著紅綠數字,快速跳動著,彷彿在提醒所有人:遊戲還沒結束。
Thumbnail
夜深了,金融大樓的玻璃牆依舊透著白熾燈光,冷光映在街道上,像一片不眠的海。交易所的大螢幕閃爍著紅綠數字,快速跳動著,彷彿在提醒所有人:遊戲還沒結束。
Thumbnail
你覺得一代真的不如一代嗎?每一代真的越來越缺乏抗壓性嗎?還是每個世代又在與不同壓力對抗呢?或許《跨世代報告》可以給出一些理解世代差異的方向。 本書作者Jean Marie Twenge是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她彙整了沈默世代、嬰兒潮世代、X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以及兩極世代(2013
Thumbnail
你覺得一代真的不如一代嗎?每一代真的越來越缺乏抗壓性嗎?還是每個世代又在與不同壓力對抗呢?或許《跨世代報告》可以給出一些理解世代差異的方向。 本書作者Jean Marie Twenge是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她彙整了沈默世代、嬰兒潮世代、X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以及兩極世代(2013
Thumbnail
「努力會成功」這句話,還有人相信嗎?在高物價、低薪資、階級固化的時代,這種信念早已顯得蒼白。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似乎已無法兌現承諾。
Thumbnail
「努力會成功」這句話,還有人相信嗎?在高物價、低薪資、階級固化的時代,這種信念早已顯得蒼白。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似乎已無法兌現承諾。
Thumbnail
儘管描述的是現在,但《老窮奇幻紀事:臺灣底層社會的崩壞人生與求生邏輯》或許也已經足夠讓讀者看見未來台灣社會的縮影,特別是那些大眾們可能至今都還沒有認真關注過的底層。
Thumbnail
儘管描述的是現在,但《老窮奇幻紀事:臺灣底層社會的崩壞人生與求生邏輯》或許也已經足夠讓讀者看見未來台灣社會的縮影,特別是那些大眾們可能至今都還沒有認真關注過的底層。
Thumbnail
以宇多田光的同名歌曲貫穿整部戲的日劇:《First Love》,在2022年底上映時浸濕了無數人的眼眶,雖然多數人都將焦點放在也英與晴道奇蹟似的重逢與相愛,但應仍有不少心思細膩的觀眾,有注意到這部戲想表達的社會現實與殘酷。
Thumbnail
以宇多田光的同名歌曲貫穿整部戲的日劇:《First Love》,在2022年底上映時浸濕了無數人的眼眶,雖然多數人都將焦點放在也英與晴道奇蹟似的重逢與相愛,但應仍有不少心思細膩的觀眾,有注意到這部戲想表達的社會現實與殘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