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專欄寫作動機與主題立意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raw-image

從「下流老人」到「草莓族」,世代衝突背後的共同焦慮

幾年前,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一詞,揭開了一個近代社會難以迴避的現實:即使努力了一輩子,仍可能在老年陷入貧困與孤立。

這個概念不只是日本現象,也逐漸滲入台灣。當老年人發現自己在制度保障之下依然無法安穩度日,他們對社會產生深層的不信任與疏離。這種信任崩解,往往轉化為兩種社會後果:一是對體制的失望與冷漠,二是對年輕世代的怨懟與誤解。

同樣地,年輕世代在高房價、低薪、競爭加劇的現實中,也失去了「努力等於回報」的信念。他們選擇躺平、不婚、不生並非逃避,而是一種被迫的自保機制。

這兩個極端的世代,其實共享著同一種情緒:被制度遺忘的無力感。


從捷運事件看世代對立的縮影

2025 年 9 月,一起「台北捷運踹老人事件」再度引爆世代論戰。事件中的老人與年輕乘客都成了社會輿論的投射對象。「老害」、「沒教養」、「不讓座」等標籤在網路上激烈交鋒。

然而,真正的問題不是誰該讓座,而是為什麼我們不再願意彼此理解。

優先席之爭,只是世代之間信任斷裂的日常化象徵。它顯示出一個現代社會的危險徵兆:不同世代開始將個人的挫折投射為彼此的錯。

老人覺得年輕人不懂尊重,年輕人覺得老人倚老賣老。雙方都在自己的委屈裡,看不見對方的處境。這場衝突背後,是更深層的社會裂痕,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被虧待,就很難再對他人保持善意。


世代摩擦的真正原因:結構失衡,而非道德墮落

當長輩說「我們以前更苦」時,他們是用舊時代的努力邏輯在看世界;當年輕人說「現在根本買不起房」時,他們是在現代資本結構裡呼吸困難。

這不只是價值觀差異,而是制度分配的斷層。


上一代的努力建立了社會的繁榮,但也在無形中佔據了資源的高地;下一代繼承了更高的教育與自由,卻失去了穩定與安全的基礎。於是,老年人覺得「年輕人不知感恩」,年輕人則覺得「上一代吃乾抹淨」。雙方都覺得自己被剝奪、被誤解。

事實上,他們都是被更龐大的社會結構所困的一代。

問題不在某一代人做錯了什麼,而在整個社會如何分配資源、如何設計制度、如何定義成功與幸福。當制度失衡,每一代人都會成為受害者,只是受害的方式不同。


從「責怪」走向「共生」:我為什麼要寫這個專欄

這個專欄系列的初衷,是想為這樣的張力找回一種更深的理解語言。

我們長久以來用「孝順」、「奮鬥」、「草莓」、「躺平」這些標籤去形容彼此,卻忽略了它們背後真正的社會脈絡:貧富差距、少子高齡、就業結構、照護制度、教育與稅制的代際不均。

我希望透過這個系列,讓世代問題從情緒性的攻防,轉化為一場理性的社會對話。

這不只是為了替某一代人辯護,而是為了讓我們重新看見:不同世代的焦慮,其實來自同一個源頭——制度對個體的疏離,與社會對脆弱的冷漠。

當我們把焦點從「誰比較苦」轉向「為什麼大家都這麼苦」,當我們願意從個人責任走向結構檢討,對話才有可能開始。


我們需要的,不是比較誰過得好,而是思考「怎樣一起變好」

未來的社會需要的不再是世代正義的爭奪,而是跨世代共生的設計。

這代表:

  • 公共政策要看見不同世代的實際需求,不是平分資源,而是根據各世代的處境給予相應的幫助。
  • 職場要容納各年齡層的工作型態,讓中高齡者能繼續貢獻,讓年輕人有彈性選擇,讓照顧者不必在家庭與工作間二選一。
  • 媒體要停止以對立框架製造標籤,不再用「老害」、「正義使者」這些詞彙製造仇恨,而是呈現每一代人真實的生存處境。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願意多聽一次、不急著反駁,願意承認對方的困難是真實的,願意理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遊戲規則。

我撰寫這個系列,不是為了批評哪一代,而是希望打開理解的縫隙。讓長輩不再害怕被淘汰,讓年輕人不再覺得無望。讓台灣這個正在老去的社會,依然能保有共生的可能。


我相信,世代不是對手,而是彼此的延續。

我們討論的不只是老人、年輕人,而是我們將如何一起老去、一起生活。每一代人都會變老,每一代人都曾年輕。當我們理解這一點,就會明白:對待他人的方式,終究會回到自己身上。


這一整個專欄,是寫給每一個「努力生活、卻仍覺得被誤解」的人。

願它能成為世代之間的一座橋,而不是一道牆。

願我們能在理解中,找到共同前行的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Zeseri 捷思艾瑞
69會員
91內容數
數位工具設計師 專為個人與小商家打造 Google Sheets / Notion 模板, 幫你省時、省力,專注在更重要的事。 除了設計實用工具,也喜歡動腦、討論與思辨。 我在文字裡探索議題、整理想法, 把痛點變知識,把知識做成工具。 讓生活與思考,都更清晰。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親子關係的挑戰,從作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反思世代間的價值觀差異與溝通問題。文章藉由作者重返校園的感受,引申出關於「擁有」、「滿足」與「愛」的反思,並鼓勵父母與孩子重新理解彼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親子關係的挑戰,從作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反思世代間的價值觀差異與溝通問題。文章藉由作者重返校園的感受,引申出關於「擁有」、「滿足」與「愛」的反思,並鼓勵父母與孩子重新理解彼此。
Thumbnail
住在離工作地點很近的透天厝,卻飽受家庭成員間的爭吵困擾,該搬出去住嗎?作者描述了與家人相處的矛盾與掙扎,並尋求讀者提供建議。
Thumbnail
住在離工作地點很近的透天厝,卻飽受家庭成員間的爭吵困擾,該搬出去住嗎?作者描述了與家人相處的矛盾與掙扎,並尋求讀者提供建議。
Thumbnail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二:世代衝突】 《霸王別姬》的故事背景從1924年到1978年,五十人間中國歷經多個政權交替,京劇也從「下三濫」、文化交流、「牛鬼蛇神」到國族藝術。 六年前看小四這個角色的時候,只覺得氣憤,但現在回頭看,小四夾在想要成角和革命中,不僅是「跟風保全自己」的心態,更多的是
Thumbnail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二:世代衝突】 《霸王別姬》的故事背景從1924年到1978年,五十人間中國歷經多個政權交替,京劇也從「下三濫」、文化交流、「牛鬼蛇神」到國族藝術。 六年前看小四這個角色的時候,只覺得氣憤,但現在回頭看,小四夾在想要成角和革命中,不僅是「跟風保全自己」的心態,更多的是
Thumbnail
EP21 精華重點 1.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才能掌握,包括溝通能力、領導力、情商等素質。 2.    在管理員工時,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係非常重要,要給予員工適當的自主空間和創造力發揮。 3.    公平公正的獎勵機制有助於團隊向心力的培養,避免員工之間的對立情
Thumbnail
EP21 精華重點 1.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才能掌握,包括溝通能力、領導力、情商等素質。 2.    在管理員工時,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係非常重要,要給予員工適當的自主空間和創造力發揮。 3.    公平公正的獎勵機制有助於團隊向心力的培養,避免員工之間的對立情
Thumbnail
常聽到熟齡族嚷嚷是三明治世代的「夾心」,很難為。一邊是長輩,他們有時候讓我們難以理解,比方說長輩總是堅持用傳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哪怕有更現代、更有效的方式,像阿妹建議媽媽用洗衣機洗衣服,但她媽媽堅決要阿妹用雙手洗衣.....
Thumbnail
常聽到熟齡族嚷嚷是三明治世代的「夾心」,很難為。一邊是長輩,他們有時候讓我們難以理解,比方說長輩總是堅持用傳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哪怕有更現代、更有效的方式,像阿妹建議媽媽用洗衣機洗衣服,但她媽媽堅決要阿妹用雙手洗衣.....
Thumbnail
之前在讀「拼教養」一書時,總覺得有哪些地方沒有敘述出來,昨天偶然看到「俗女養成記」的片段後,突然知道是缺少哪一塊拼圖: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模式,常常帶有所謂的『情緒勒索』。當年邁的母親說自己都是為了子女犧牲;劇中女主角就回了一句:「妳可以不要生,不要當媽媽啊!」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震撼人心。
Thumbnail
之前在讀「拼教養」一書時,總覺得有哪些地方沒有敘述出來,昨天偶然看到「俗女養成記」的片段後,突然知道是缺少哪一塊拼圖: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模式,常常帶有所謂的『情緒勒索』。當年邁的母親說自己都是為了子女犧牲;劇中女主角就回了一句:「妳可以不要生,不要當媽媽啊!」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震撼人心。
Thumbnail
  如果活了大半輩子,已然熟悉生活周遭的一切,以致能夠知道死亡就在筆直的前方等待著你,你會繼續前進,還是轉彎繞道,試圖將路途走得更久、更遠?   代表玻利維亞角逐𝟐𝟎𝟐𝟑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高原上的家屋》,是導演在旅途看到安地斯山區居民所面臨的現況,受到啟發決意拍攝。   (本文涉及劇情)
Thumbnail
  如果活了大半輩子,已然熟悉生活周遭的一切,以致能夠知道死亡就在筆直的前方等待著你,你會繼續前進,還是轉彎繞道,試圖將路途走得更久、更遠?   代表玻利維亞角逐𝟐𝟎𝟐𝟑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高原上的家屋》,是導演在旅途看到安地斯山區居民所面臨的現況,受到啟發決意拍攝。   (本文涉及劇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