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一代真的不如一代嗎?每一代真的越來越缺乏抗壓性嗎?還是每個世代又在與不同壓力對抗呢?或許《跨世代報告》可以給出一些理解世代差異的方向。
本書作者Jean Marie Twenge是加州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她彙整了沈默世代、嬰兒潮世代、X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以及兩極世代(2013年後出生)的龐大統計數據,分析各個世代的特色。作者認為歷史進程雖影響著各個世代,但真正牽動世代差異的,是科技發展。科技使個人主義深化,讓社會規範在一個世紀內大幅改變,也影響著每個世代的人。
註:世代分隔年份非絕對,各種研究和書籍通常都有自己的界定點。人類天生就渴望相信比自身更偉大的事物,並尋找生命的意義。如果宗教不再扮演這個角色,其他事物就會取而代之。在美國,強調平等與自我決定的個人主義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這個角色。—《跨世代報告》(ChatGPT翻譯)
沈默世代(1925-1945年之間出生):給予社會信任
歷史地位:
童年大多在經濟大蕭條或是二戰度過,電視與家電的發展和普及,讓「獨自生活自理」成為可能,也讓女性更能減輕家務並尋求自己的職業生涯。沈默世代是童年沒有電視的最後一代,也是尚未過度接觸電視宣傳的成功價值下長大的世代。沈默世代於晚年經歷COVID。
政治立場:
總體來說這個世代政治立場比較混合,在他們成長的時代下兩黨彼此也在多項政策上面有合作。所謂混合指的是,民主黨也有保守派,而共和黨也有自由派,並且比例都不少。沈默世代比起其他世代對於社會、群體、以及政府都給予較多信任。許多人權運動先鋒們皆為沈默世代,對於現代平權運動的抗議方式(拒絕對國旗或國歌行禮等較容易被視為不尊重國家的行為)不一定支持。
心理健康:
多數人會以為過去心理健康討論度不高,所以願意承認的人數就低。依理論上,他們的上一代比起自己應該有更少的心理健康問題。然而,從自殺率和自我回報數據卻顯示相反,沈默世代比自己父母輩心理健康狀況更好。似乎經歷過二戰和經濟大蕭條的童年讓他們建立了堅強的心理韌性,進入成年時的心理健康狀態良好,甚至還是在COVID疫情隔離時是最快調整好心理狀態的世代。
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之間出生):開啟個人主義大門
歷史地位:
二戰過後經濟起飛的良好環境下出生的世代,也是比起沈默世代和後續世代最高出生率的一代(故稱嬰兒潮)。這個世代是第一個在童年就透過電視了解世界的一代。成長過程經歷冷氣與避孕藥的發明和普及,更加讓女性能尋求自己的職業生涯而非家庭。這些科技發展讓個人主義得以在美國社會加速形塑,也體現在打破傳統(例如婚前性行為)、離婚率升高、自我探索書籍增加、小家庭更為普及等現象。中年時經歷911恐攻以及金融海嘯。
政治立場:
雖然多數於1970年代認為自己接近自由派,但可能隨著各自成家立業後,在1980年代以後更多轉向保守派。於2020年後,嬰兒潮世代維持多數傾向保守派與共和黨,也是在同一個時間線裡唯一一個多數為保守派的世代,更不難理解與其他世代在政治上的「代溝」。作者提到這應該是隨著年紀增長多數人會趨於保守、追求穩定的正常現象,而非世代經歷不同事件導致的差異。嬰兒潮世代可能因為經歷過越戰,政治關注度和參與度都比後續世代來得高。從每個世代在同樣年齡的投票率來看,嬰兒潮世代遠遠高過後續世代,也積極參選,並仍在美國國會和政府組織擔任要職。這個世代十個裡面有九個有宗教信仰。
心理健康:
嬰兒潮世代比起沈默世代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加不好,也在自殺、肝癌、和藥物濫用死亡率上體現。這有可能是比起沈默世代他們的童年環境雖安定,卻在成年步入社會時經歷了金融海嘯的衝擊,並且還是被電視廣告宣傳的各種商品以及商品傳遞的「成功價值」和「個體價值」所影響的第一個世代。這造成他們對自己不切實際的高期望,也導致他們為此付出健康與生命。這個世代的貧富差距逐漸拉大,許多嬰兒潮世代並不如年輕世代所說的「享受過成功的高梯」,因為更多人是從沒爬上過那個高梯。
嬰兒潮世代:有電視的童年
X世代(1965-1979年之間出生):呼吸著個人主義的空氣
歷史地位:
作者形容此世代跟中間孩子一樣是「常被遺忘的世代」,是一個被夾在「自己的上一代總是看不見創傷,而下一代又處處都是創傷」的困惑世代。個人主義對X世代來說生來有如空氣一般自然,也是此世代開始在成長過程接受對於個體性更加重視的教育。避孕藥與電腦普及,讓工作效率提升,也讓技術性技能以及相關教育需求提高。由於成長過程經歷貧富差距拉大,X世代整體對於成功定義在物質以及金錢上。如同嬰兒潮世代對著自己有著高期望,X世代甚至將這些期望升為自己能成功的自信。在這樣的自信下,卻於青年時遇上網路泡沫與金融海嘯的襲來。相對前幾代,這也是第一個沒有經歷過任何種族隔離的世代。
政治立場:
即便此世代並未經歷過種族隔離,他們卻比前幾個世代還更相信種族主義問題在美國惡化了。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生來就被強調自己的個體性、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也強調要挑戰體制並對一切抱持懷疑。雖然可能因為對政治不信任以及政治冷感,但到中年時期投票率有升高。對於政府的不信任讓X世代與嬰兒潮世代相比,似乎讓此世代在政商領導職比例都較低。從X世代開使,信任媒體與信仰宗教的人數開始下滑。
心理健康:
由於貧富差距拉大,X世代更聚焦在物質價值上,金融海嘯似乎更是強化了X世代對金錢與物質的依賴。然而越是重視物質,心理健康越不佳。更糟的是,容易取得的槍枝以及可卡因大流行讓美國於1980-1990年代治安惡化。遭受暴力的多數受害者是X世代,而X世代的青少年自殺率也比嬰兒潮世代多出兩倍。不過邁入成年的X世代心理健康狀況似乎稍有好轉,與嬰兒潮世代並沒有相差甚遠。然而,這些經歷似乎讓X世代成為對他人、社會、乃至政府的信任度驟減的一個世代。作者指出,即便社會安全可能是造成對他人不信任的因素之ㄧ,「富者恆富」的經濟體制似乎才是主因,也更可能加速「只要顧好自己往上爬」的資本和個人主義在美國社會深化。
X世代:事業正該起步時經歷金融海嘯
小結:個人主義盛行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都是文化差異,而非政治立場。他們各有利弊,也沒有對應哪個政黨或是左右派。個人主義達到巔峰時,若連帶是對政府的不信任,那各種陰謀論就更容易被宣揚。由於個人主義不會倡導個體行為對於群體的影響,需要「群體」配合才能發揮效用的公共衛生政策就會難以執行。疫情期間,美國社會抗議口罩與疫苗政策就是很好的例子。
個人主義也會導致更緩慢的人生軌跡。當科技延長人類壽命而社會更要求高學歷才能到經濟獨立時,步入家庭的時間延遲、生育時間延後、每個家庭的孩子數量更會減少。這並非代表孩子更晚成熟,只是意味著成長時間的延長。
二戰後的世代都經歷了個人主義,也能從數據看出世代差異其實是一種長期趨勢,而非一夕之間的轉變。
下一篇會繼續分享這些現象如何體現在千禧世代、Z世代、和兩極世代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