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 Tesla 最新的話題——Cybercab(機器人計程車)量產時間表!這次馬斯克親口定下了 2026 年 4 月的量產時間,而且強調會採用全新的「拆箱式(Unboxed)製程」。
這篇文章會幫你整理出三個重點👇
1️⃣ Cybercab 的量產時間線與德州工廠規劃2️⃣ 「拆箱式」到底怎麼加快生產、又有哪些挑戰
3️⃣ 量產路上三大風險:法規、電池、良率
想了解這波新製程到底是真突破還是新話術?這篇會幫你一次搞懂 ⚡
Cybercab 量產定檔 2026 年 4 月,馬斯克賭上「拆箱式」新工藝
在 2025 年的股東會上,馬斯克正式宣布:Cybercab 將在 2026 年 4 月於德州 Giga Texas 啟動量產。這不是試產或原型階段,而是正式「開線」。🛠️
更吸睛的是他再次強調——這款新車會採用特斯拉全新的「拆箱式製程(Unboxed Process)」。簡單講,就是把整台車拆成幾個大模組(前艙、後艙、底部電池、中艙內裝),各自獨立製造、最後再合體。這樣能避開傳統產線「一條線慢慢往前」的瓶頸,讓機器手臂與人員不用卡在車艙裡施工。
馬斯克甚至提到這會帶來「超高節拍產能(High Takt Rate)」,有些特斯拉社群甚至喊出「10 秒一台」這種理論數字 😅。雖然實際上不太可能那麼快,但代表公司確實想把產線效率推上新極限。
另一個爭議焦點是:Cybercab 到底會不會有方向盤?
因為若要上路,美國現行安全法規仍要求有基本手控設備。特斯拉內部已準備好「Plan B」,必要時可以加回方向盤與踏板,以避免卡在法規關卡。
順帶一提,這台車也在 10 月底上海進博會首次亮相亞太市場 🌏,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中國上路」計畫。
時間線發展:從概念到專利,再到量產倒數
這兩年 Tesla 的 Cybercab 專案幾乎每幾個月就有新進展,我幫大家整理成時間線👇
📍 2023/3|投資者日首度公開「拆箱式」概念:
把車拆分模組並行生產,再末端合體,讓整條線更短、更快、空間更省。
📍 2024/9–2025/9|拆箱式專利正式通過:
特斯拉向美國專利局註冊成功,內容揭露了「單一全局基準(global datum)」定位與黏結式組裝等技術,能降低緊固件使用、提升對位精度。
📍 2024–2025|壓鑄路線調整:
原先傳出要做「整底一體鑄件」,後來改為前後大鑄件+中段結構電池的方案,兼顧產能與風險。
📍 2025/6|美國 NHTSA 更新 Part 555 豁免流程:
讓無方向盤車型可獲得「小批量豁免」,例如 Zoox 就在 8 月成功拿到示範許可。這表示 Cybercab 的法規路徑漸漸清晰。
📍 2025/10/30–11/5|Cybercab 首度在上海亮相:
特斯拉展示「無人駕駛版」概念,但未明確表態是否要在中國道路實測。
📍 2025/11/6|德州股東會:
馬斯克宣布 2026/4 正式量產,外界再度聚焦拆箱式產線的節拍與產能。
📍 2025 Q4|德州工廠職缺暴增:
從徵才職位可以看到 Cybercab 相關子系統(驅動單元、電池包、總裝)正在加速招人,量產準備進入倒數。
目前看來,Tesla 正同時進行三線並行:德州建線、法規路徑、供應鏈擴充,一切都指向 2026 Q2 的開線時刻。
技術解析:拆箱式怎麼「加速」,又卡在哪裡?
🚀 1. 拆箱式的關鍵優勢
傳統汽車組裝像是「一條生產線慢慢走」的方式,每一站都要等上一站完成。拆箱式製程改成「模組分線」:前後車身、電池底盤、內裝都可同時製造,最後在合體站組裝。這樣能:
- 縮短裝配時間
- 減少工位干擾
- 提高自動化比例
有點像做 LEGO,一邊拼前段、一邊拼後段,再把各塊拼在一起。官方文件也指出,這能讓塗裝、內裝等程序更靈活,塗裝能提前處理平面件、用黏結取代部分螺絲,整體工廠面積也可更小、更省能源。
如果順利,節拍(takt time)就能大幅壓縮。雖然社群上流傳的「10 秒一台」太夢幻,但就算壓到 40–60 秒一台,產量也會翻倍。
🔩 2. 拆箱式要和 Gigacasting、4680 電池「咬得緊」
- 大型壓鑄(Gigacasting):目前仍採前後大鑄件+中段結構電池的架構,不走一體底座,這樣風險較低但零件稍多。不過對拆箱式來說已足夠,因為重點是「組裝方式」,不是「零件數極限」。
- 結構電池(4680):德州 4680 線每週能支撐超過 1000 輛 Cybertruck 的電芯產能,顯示量產基礎已成形。但若 Cybercab 真要高節拍生產,電池供應會是最先卡關的點。
- 塗裝與黏結工法:新專利強調「平面件塗裝+結構黏接」,好處是節省空間與能耗,不過材料特性、固化時間、黏結強度都得重新驗證。
⚠️ 3. 三大潛在卡點
1️⃣ 法規問題:
美國現行規範無方向盤車輛一年最多豁免 2,500 輛,若 Cybercab 要全面上路,勢必要啟用「Plan B」版本(加回方向盤與踏板)。
2️⃣ 電池產能:
就算產線再快,電芯供應跟不上也白搭。4680 電池目前距離支撐百萬級年產還有一段距離。
3️⃣ 壓鑄與黏結良率:
大型鑄件在尺寸控制上要求極高,黏結件也容易受溫度與潔淨度影響。節拍要快,工藝穩定更難。
小結一句話:拆箱式能解「速度」的問題,但電池與法規決定能不能真正上量。
總結:2026 年是起跑,不是終點
整體來看,2026 年 4 月德州啟動量產的說法可信度頗高,因為專利、工廠、職缺、供應鏈都對得上。只是這不代表一開線就能衝百萬產量 🚦。
對供應鏈業者來說:
拆箱式會讓模組化供應更重要。像是壓鑄件、結構膠、玻璃、電池模組、預裝內裝等領域都會被重新定義。誰能在前期就參與模組設計,誰就能搶頭香。
對投資人與產業觀察者來說:
別被「10 秒一台」這種話術迷惑。真正該觀察的,是德州工廠開線數、良率、電池擴產與法規通過進度。只要電池和法規順利,拆箱式的節拍優勢自然會浮現。
如果你喜歡,歡迎追蹤我 Mech Muse 😄
我會持續追蹤 Cybercab 的量產進度、德州產線與法規變化,用最接地氣的方式陪你看懂科技與製造的演進。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Mech系列】人形機器人核心硬體全解析:從零件開始的下一場科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