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點閱讀保羅·大衛·特里普牧師所著《破損的房屋:在敗壞的世界中活出豐盛生命》的筆記

窗外的雨聲淅淅瀝瀝,像誰在輕輕叩著這個炎熱的午後。我合上保羅·特里普的《破損的房屋》,封面上那道褪色的屋梁裂痕,在柔光裡顯得格外溫柔。書讀完了,心裡卻像泡開了一壺濃茶,澀中回甘,餘韻悠長。
特里普用「破損的房屋」比喻我們身處的世界——不僅是外在環境,更是每個人的內心。最初讀到時,只覺得這比喻太過沉重;可隨著一頁頁翻過,反倒在這坦誠的破碎裡,尋得一種奇異的安穩。就像他說的,承認房屋漏水,反而知道該在哪裡放接水的盆。想起昨天修理老家木窗的經歷。那扇窗卡澀多年,每次推開都發出痛苦的呻吟。我原想乾脆換扇新的,父親卻執意要修。他找來木屑、膠水、砂紙,一點點填補蛀蝕的縫隙,耐心打磨。看著他佝僂的背影,我突然明白了特里普所說的「修復者心態」——不是等待完美的居所,而是在不完美中堅持修補。
這何嘗不是閱讀的意義?每本觸動心靈的書,都是一次修補。特里普的文字像父親手中的砂紙,輕輕磨去我心上的一些毛刺。那些關於焦慮、抱怨、無力的章節,讀來如照鏡子——原來我一直在抱怨房屋的破損,卻很少拿起工具。
書中最打動我的,是關於「裂痕中的光」的論述。特里普寫道:「正是透過裂縫,光照了進來。」這讓我想起童年老屋的天窗,雨天漏水,夜晚卻能讓星光灑落。完美無瑕或許是一種幻象,而帶著傷痕卻依然選擇相信、依然願意修補,才是更真實的勇氣。
我們都在學習與破損共存。就像書桌腿下墊著的那本舊書,就像修補了三次的茶壺蓋,就像心中那些始終沒有完全癒合的傷口。特里普的智慧在於,他不提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是給予一種觀看的方式——用修復者的眼睛,看見破損中的可能,看見裂痕裡的光。
雨停了。夕陽從雲隙間灑下,在書頁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我把書放回書架,知道明天還會打開——不是尋找答案,而是為了記住這種觀看的方式。在這個人人都想住進嶄新大廈的時代,或許學會欣賞、照料一棟有故事的老房子,才是更珍貴的修行。
畢竟,我們都是住在破損房屋裡的修補匠,在一次次打磨中,把自己也打磨成光。
202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