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後就有家庭煮婦身份至今的我,一直相信,理財不只發生在銀行帳戶裡,也發生在廚房。你相信嗎?每天親手煮的一餐飯,不僅默默影響一家人的健康,還可能影響家庭財富。這不是空談,我用長期記帳算過,結果很值得分享。
廚房複利學:每月省下 6,000 元的秘密
我們是四口之家。孩子上高中前,我會準備早餐;午餐孩子吃學校營養午餐,老公和我帶便當;晚餐幾乎都自己開伙,偶爾才外食。
以近一年記帳來看,一個月的菜錢平均是 12,000 元(孩子小時更省、物價也便宜)。自己煮四道菜,4個人吃(含便當),平均一個晚餐花 400 元。如果天天外食,一餐一個人 150 元,一天四個人就是 600 元,一個月 要花18,000 元。
自己煮就比天天外食月省 6,000 元!
這筆錢看似不多,但如果拿去做定期定額投資,假設投資在年報酬率 10%的理財工具上(過去10年0050ETF的年化報酬率約是12%),在複利效應下,20 年後可累積超過 430 萬。
你看!每天煮一餐,不只是讓家人吃得健康,還能存下一筆可觀的財富。
我曾看過一個人因為入不敷出,在網路上求助,原因是他也是一家四口,天天3餐外食,一個人一餐平均要吃250元,三餐就要750元,一家四口一天要花3000元,一個月的伙食費就高達90000元,還不包括其他花費。他說他經濟壓力很大。
看到這個例子,我真的想我做對了。
從營養志工學來的「配置與平衡」
我堅持自己煮,是有一個特別的經驗啟發。孩子念小學時,我擔任「營養故事志工」。進班前,營養師會教我們食物的營養知識—各類營養素來源、配比、烹調方式以及對健康的幫助。
我發現,懂營養和懂理財其實一樣——都要懂得「配置」與「平衡」。
- 理財配置:分散投資、平衡風險
- 營養配置:均衡攝取蔬果、蛋白質、澱粉和好油
因此,我煮菜時會注意營養素的均衡和配色(增加食慾),烹調方式盡量少油、少鹽、少油炸。
家人大概吃慣了我煮的菜,偶爾外食時,還會嫌菜太油或太鹹呢。
廚房,是家庭最划算的健康投資
即使身為職業婦女,我也堅持下班後要回家為家人煮晚餐,為健康打底。
外食雖然方便,但隱藏的油、鹽、糖往往超標。長期下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找上門,不僅身體吃不消,醫療支出也會成為家庭財務最可怕的隱形炸彈。 反過來看,自己煮讓我能掌握食材和烹調的主導權。這就像替家人買了一張最划算的「健康保單」,保費是自己煮飯的時間,而報酬是全家的健康與活力。這算是一張報酬率相當高的投資型保單!
回頭看,理財對我來說不只是數字管理與財富增長,而是一種有意識的生活選擇。
當我每天自己煮飯、控制營養、節制花費,其實就是在為未來的健康帳單「預存」一筆錢。
每月省下的 6,000 元,正在複利滾成可觀的財富;每一道營養均衡的餐食背後,則是人生報酬裡最重要的一塊——健康。
所以,每天在廚房準備晚餐時,這個舉動,不只是今晚的一頓飯,而是為家人健康與財富持續投入的最有價值的行動。
你也有為自己和家人賺進這份健康與財富嗎?歡迎分享你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