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嗎?或你能接受嗎?有一位年輕媽媽,孩子才四個月大,就把孩子交給老公,自己跟閨蜜出國旅行。
在我們的印象裡,媽媽好像就應該日夜守著孩子,把自己放到最後,才算是「有責任感的媽媽」。
但這位年輕媳婦不一樣。她除了照顧孩子,也很懂得照顧自己。她會定期去做臉、保養,讓自己維持好狀態。快樂的女人,成就更幸福的家庭
這位年輕媽媽,是我一位60歲朋友的媳婦。我這位朋友說,她要向她的媳婦學習:當一個女人過得快樂、狀態好,對孩子、對先生、對整個家庭,反而更有幫助。
聽到這裡,我心裡真的很有感觸。因為在我們這一代,尤其是我們的婆婆媽媽那一輩,母親往往都是犧牲自己的角色,換來的卻是疲累、委屈,甚至成了黃臉婆。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犧牲,真的等於愛嗎?
犧牲太多,愛就變了質
過去,我們成長的年代,媽媽或老婆的形象往往就是「犧牲奉獻」。犧牲時間、犧牲夢想,甚至犧牲健康,好像不委屈自己,就不是一個有愛的母親。但是,犧牲太多的人,往往很容易對家人產生情緒勒索。
相信你一定有聽過這樣的話:
「我這麼辛苦,你們怎麼還不懂得感恩?」
「如果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過得不一樣了!」
當一個人長期把需求壓下來,就會累積很多不滿和委屈。這些委屈最後就會變成抱怨,用罪惡感綁住家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偉大,但關係裡其實多了壓力和距離。
除了情緒勒索,還有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偷偷補償」。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吃甜點,可是她只能偷偷買躲起來吃。因為她怕被說「怎麼不省一點?」、「只顧自己不顧大家」。於是,她只好隱藏自己的小小喜好,把快樂偷偷縮小到角落。
聽起來有點好笑,對不對?但其實背後很心酸。
因為我們被教育成「女人應該犧牲」,所以一旦滿足自己,就會覺得內疚。
心理學裡有個詞,叫「照顧者疲勞」(Caregiver Burnout),意思是當一個人長期照顧別人、卻忽略自己,就會出現疲倦、焦躁,甚至憂鬱。許多研究也發現,媽媽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情緒發展。所以,一個快樂的媽媽,才更能養出快樂的孩子。這正呼應了我朋友說的:有快樂的媽媽,才能養出快樂的孩子。
我們要不要開始重新定義愛呢?
犧牲不等於愛。其實,愛應該是一種能量的流動,而不是單方面的掏空。如果你總是掏空自己,最後只剩下疲憊和怨恨,那麼你的愛很快就會枯竭。相反地,如果你願意在生活裡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補充能量、保養身心,那麼你會有更多餘裕,把快樂分享給家人。
四個練習,讓自己回到愛的流動
那麼,生活裡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有四個小方向可以提醒自己並著手去做:
1.給自己一段專屬時間
每天或每週,哪怕只有半小時,做一件只屬於自己的事:看書、運動、發呆都好,但可不是打發時間喔。
2.學會分工與放手
不要覺得家務都只能自己扛。讓另一半分擔,讓孩子自理。你放手,家人才能成長。
3.自我檢視
問問自己:今天或這週,我快樂嗎?我是不是又做了委屈自己的事?我有沒有好好照顧身體?時時覺察,提醒自己不要限入犠牲的泥沼中。
4.接受幫助
接受幫忙不是弱點,而是一種成熟。願意被支持,關係才會更平衡。
改寫人生下半場:不再用委屈證明愛
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很多人已經走過「犧牲的人生上半場」。孩子長大了,責任逐漸減輕了,我們是不是有機會,在人生下半場,改寫這個習慣?我們能不能允許自己活得更自在一點,把愛用更健康的方式表達出來?
我想,真正的愛,不是壓抑自己,而是讓自己和家人,都能在關係裡自在呼吸。
當我們願意好好照顧自己,會發現,家人其實得到的是一個更快樂、更有能量的媽媽或太太。那樣的愛,比委屈和犧牲,更加長久。
我有兩個兒子,將來我可能也會有媳婦,也會是人家的婆婆,我會提醒自己,要有同理心,讓這個女人成為我們家的一份子後,也能快樂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