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報 Weekly I/O #21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地球上最致命物質的崛起

現代人日常飲食中隱藏著驚人的糖分,甚至比想像中來得多。例如,一份番茄醬的糖分含量可能就超過一個甜甜圈,而現今美國人每七小時攝取的糖量,相當於兩百年前美國人十七天才會攝取到。令人震驚的是,許多看似健康的食品,如某些品牌麵包、低脂優格、鬆餅、運動飲料和早餐麥片,都含有超出預期的糖分,甚至在愛爾蘭,某些麵包因含糖量過高而被法律歸類為蛋糕。

這種普遍存在的隱藏糖分,或許與美國成為全球糖分消費量最高的國家有關。實際上,糖分早已深入我們的生活,儘管我們知道過量攝取對身體有害。高血糖會促使身體釋放胰島素,將能量轉化為脂肪,進而引發肥胖、心臟疾病和糖尿病等全球主要死因。光是含糖飲料,每年就直接導致美國約兩萬五千人死亡,這個數字是謀殺案死亡人數的三倍。

然而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儘管糖分惡名昭彰,但全球(尤其在美國)的糖分年消費量卻持續上升。這一切並非偶然,而是數十年來糖業產業精心策劃的操縱結果。糖業就像一個善於操控人心的「毒藥」,悄悄地滲透我們的飲食習慣。

追溯歷史,早在1960年代,糖業產業的主要遊說團體「糖業研究基金會」便開始採取行動,試圖轉移公眾對糖分危害的關注。他們透過支付研究經費給缺乏學術誠信的研究者,企圖將心臟病和肥胖的根源從糖分轉移到脂肪。據報導,他們僅花費五萬美元,就讓兩位哈佛教授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刻意篩選數據,淡化糖分的問題,同時誇大了飽和脂肪的危害。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一位受資助的科學家,日後竟成為美國農業部營養部門的負責人,並參與制定聯邦飲食指南。

這種操縱不僅止於學術界。糖業研究基金會還曾停止資助一項可能將糖分與癌症連結起來的研究,並將不利的證據掩埋。此外,研究顯示,為了轉移肥胖責任,可口可樂等公司曾資助「全球能量平衡網絡」,主張肥胖主因是飲食而非運動,而該網絡的公開註冊地址竟是可口可樂總部。這些公司透過提供資金,影響學術研究和公眾輿論,使得人們不易將目光聚焦於含糖飲料和零食的過量攝取。

這些操縱行為也延伸至政策制定。當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建議每日糖分攝取量不超過總熱量的10%時,美國糖業產業曾對此強烈反對,並動用其「研究」來駁斥世衛組織的建議,甚至呼籲國會停止對世衛組織的資助。

糖業產業的影響力甚至觸及國際層面。例如,國際肥胖工作組前負責人曾表示,只要他一談論糖分限制,糖業產業的電話就會隨之而來。在歐洲,有教授因主張對飲食指南設定糖分上限而受到產業壓力。其中,一個名為「國際生命科學協會」(ILSI)的組織,儘管擁有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卻被揭露是由可口可樂高層創立,並接受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麥當勞等公司的資助,透過提供「專家意見」,影響印度、中國等國家的政策,阻礙了對含糖產品的警告標籤或限糖政策的推行。

儘管糖業產業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強大影響力,但近年來,科學研究的累積以及公眾意識的提升,也帶來了一線希望。例如,墨西哥在2020年實施含糖飲料稅後,銷售量便顯著下降。近期,美國政府也開始針對兒童食品中的添加糖分制定新的限制措施。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場與「大糖業」的較量仍將持續,其影響力與操縱手段,至今仍對全球健康構成嚴峻挑戰。


聽讀説寫AI都能代勞,40年台大名師認為哪三件事你我更該做好?

在數位時代的 podcast 專訪台大廖咸浩教授探討 AI 時代對語文、人文與社會的衝擊,他認為雖然 AI 已能輕鬆處理聽、讀、說、寫等基本語言功能,讓人類從瑣碎勞務中解脫,但這也迫使我們重新定義語文的價值核心。他強調,人類應轉而深化母語的內化過程,透過海量閱讀和持續寫作來捕捉文字背後的情緒脈絡與隱藏意念,這不僅強化語文基礎,更直接滋養創造力和敘事能力,讓我們在 AI 泛濫的環境中保有獨特的表達深度。例如,他指出 AI 雖能精準翻譯多語種內容,卻難以模擬人類閱讀時累積的深層共鳴與情感投射,這種人際連結的細膩性是演算法永遠無法企及的領域,AI 頂多透過數據優化來迎合用戶偏好,卻無法真正喚起內在的移情體驗。

在人文層面,廖咸浩觀察到 AI 的介入正重塑我們的認知習慣,特別是內容推薦系統容易製造 #資訊繭房#同溫層效應,放大既有偏見並弱化多元視野,這不僅侵蝕社會的包容性,還讓人文討論淪為回音室式的自說自話。他呼籲人們有意識地回歸線下實體互動,重新激活作為社會動物的本能,透過面對面的對話與共享經驗來平衡數位孤立的傾向,如此才能維繫人文精神的韌性和社會連結的廣度。

至於如何學習與適應,他建議從三個層面入手:首先,堅持大量母語浸潤,避免淪為 AI 的被動消費者,而是成為主動詮釋者;其次,培養批判性思維,定期檢視 AI 輸出的盲點與偏差,以免被算法牽引;最後,積極參與跨域實踐,如結合人文與科技的混合創作,藉此轉化AI為輔助工具,讓個人成長與社會變革並進。透過這些轉變,我們不僅能適應AI浪潮,還能重塑更富人性光輝的未來景觀。


AI基礎設施建設:重塑全球經濟的引擎

近期,人工智能(AI)蓬勃發展,正以前所未有規模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尤其在美國,AI 基礎設施成為GDP增長核心。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Jason Furman 研究顯示,至2025年上半年,美國 GDP 增長幾乎全賴 AI 基礎設施,若剔除資訊科技與軟體領域,僅剩0.1%。

OpenAI 領軍企業宣布公司架構重組,被視為邁向首次公開募股(IPO)關鍵一步。該公司承諾未來投入1.4兆美元於AI基礎設施。此前,OpenAI 致信白宮,指出中國2024年新增電力429GW,美國僅51GW,呼籲加速審批 AI 項目。此策略源於企業共識:「投資不足風險遠大於過度投資」,避免重蹈諾基亞覆轍。

此浪潮引發史無前例的「大基建時代」。OpenAI 規劃5000億美元「星門」項目(10GW規模,或擴至50GW),與甲骨文合作3000億美元數據中心;埃隆·馬斯克的 xAI、馬克·扎克伯格的 Meta 等巨頭,聯手金融機構,大舉投資數據中心與能源。預測未來5年,數據中心投資達5至7兆美元,產業規模或達5兆美元,佔美國 GDP 約25%。

資金來源成關鍵。在 AI 軍備競賽中,數據中心與能源爭奪激烈。Meta 購置低成本土地,在愛達荷或俄亥俄州上線5GW項目;谷歌收購線纜與光纜供應鏈。相較OpenAI 激進,微軟採穩健策略,雖 OpenAI 擴大合作夥伴,但微軟仍建全球最大 AI 數據中心,展現決心。

芯片供應相對寬鬆。台積電等擴產先進封裝,雖儲存器、線束、機櫃等配套或有缺口,但壓力小於能源。

核心策略為「電力優先」(Power First)。穩定電力即獲更多 GPU,訓練優異模型,奪市場優勢。此背後是對 AI 迭代風險的認知:落後即喪生存空間,過度投資僅為資產增值。

AI 需求轉變:過去兩年,60%-70%算力用預訓練,現轉向推理應用(收入來源),推理占比將升。數據中心驅動力從訓練轉向廣泛應用。

美國電力系統面臨挑戰。過去20年,電網增長緩慢,難應數據中心、電動車、製造回流需求。至2030年,或缺100GW。短期靠天然氣與潔淨能源(光伏、風能);長期,核能補強。

供應鏈瓶頸不止電力,發電機、變壓器短缺。渦輪機交付長、變壓器依賴特種鋼材(美國薄弱)。英偉達推高壓直流(HVDC)標準,提升效率、減銅需求。

中國電力建設迅猛,得益集中規劃、快速審批、潔淨能源成本降。美國則陷分散規劃、漫長審批,長距輸電需7-12年。

AI 數據中心投資已達兆美元級,此為人類史上壯觀時期。但資金鏈信任危機(如造假或 AI 落地不及預期),恐引連鎖反應。企業須平衡野心與風險,方能駕馭此 AI 基建革命。


Alex Karp 的反叛:從矽谷「玩具國」到「科技共和國」的轉生

Palantir 執行長 Alex Karp 長期以來對矽谷主流文化深感不滿,這成為他發起「反叛」,積極打造「科技共和國」的核心動機。Karp 認為,過去數十年,科技巨頭如 Google 和 Meta,將海量人才與資源傾注於滿足消費者文化的淺薄慾望——濾鏡、短影音、外送 App 等「玩具」產品——卻忽略了人類社會面臨的深層危機,如地緣衝突、公共安全與國家防衛。這不僅導致企業創新停滯於表面,更讓員工將精力浪費在個人職涯曝光上,而非真正創造價值。Karp 直指,這種「輕鬆和諧」的追求,實質上是對科技本質的背叛:科技本該承擔保家衛國的義務,延續其與國防的歷史連結,卻被矽谷的「玩具國」幻象所蒙蔽。

Karp 的反叛源自對這種文化惰性的憤慨。他選擇一條看似吃力不討好的道路:Palantir 不迎合消費者市場,而是專注於政府與企業的棘手問題,將工程師派往前線,將混亂數據轉化為可執行的決策。例如,其核心產品 Gotham 曾協助美軍精準鎖定賓拉登藏身地,讓 Palantir 成為 AI 時代的「國運股」。在 AI 競爭白熱化的當下,Karp 警告,中國正傾力發展 AI 硬實力,而西方科技業若繼續逃避集體責任,將喪失戰略優勢。他的「科技共和國」主張,正是對此的反擊:科技業應重建與國家的緊密紐帶,擁抱集體經驗、共同目標與身分認同,讓軟體成為國家安全的基石,而非個人娛樂的附庸。

Palantir 的獨特之處,體現了 Karp 反叛的實踐。其「本體論」(Ontology)哲學,能將海量數據結構化,打造客戶專屬的數位生態系統;最新 AIP(AI Agent Platform)更讓非技術人員輕鬆駕馭複雜 AI,驅動商業訂單暴增;Apollo 部署平台則以數據安全與合規為優先,築起難以複製的護城河。Karp 強調,這種「艱困道路」正是反叛的精髓——與 Google 等公司因員工抗議而退出國防專案的「悲劇」形成對比,Palantir 選擇直面道德衝突,重建科技的集體價值。

在組織層面,Karp 的反叛延伸至文化革新。他厭惡官僚主義與盲從,鼓勵「建設性不服從」與「創造性摩擦」,從自然界的去中心化模式汲取靈感,培養「社會性耳聾」——即對噪音意見保持適度漠視,以激發真正創造力。這不僅打破組織惰性,更讓 Palantir 成為顛覆性創新的溫床。

最終,Karp 的反叛不僅是對矽谷的控訴,更是對 AI 時代人類命運的預言。當 AI 展現抽象推理與擬似情感時,人類需重新定義自我價值:非抗拒,而是與 AI 協同,找回信念與道德勇氣。在一個崇尚「正確」卻缺乏真誠的時代,Karp 呼籲科技從「玩具國」覺醒,轉生為「科技共和國」——一個以真實挑戰為燃料、以集體榮耀為目標的未來。這,正是他反叛的深遠遺產。


把研究當作消遣已經失傳

"文明過動症" 現在大家注意力被刷刷刷的短影片和即時通知搞得零零散散,常感覺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漫無目的的過度活動,思考難以捉摸且轉瞬即逝。誰還有心力像玩遊戲一樣慢慢挖深一個題目?但這不是不可逆轉的災難,有些招數,能幫我們慢慢拉回來,重點就是從小地方開始,別想一口氣變成梭羅那樣的隱士哲人,得像養成習慣一樣,一點一點滲透進生活。

得認清敵人:那種碎片化的消費文化,它讓我們以為多看幾篇推文就「懂了」,但其實只是淺嚐輒止,永遠抓不到內在的驚奇感。要避免這點,就得主動劃出「沉思時間」——比如每天固定半小時,不碰手機,專心讀一本書或追一個疑問,從模糊的「為什麼?」開始,邊走邊想,邊查邊記筆記。這種古希臘式的休閒,不是閒晃,而是有方向的冒險,讓好奇心像磁鐵一樣吸住你,慢慢取代那些空洞的生產力小撇步。

別一個人悶頭悶腦,社群是關鍵!就是邊聊邊研究,邊分享邊碰撞出火花。現在呢?用 FB 寫篇短文丟出去、開個 Line 群小組討論書單,或是 YouTube 上錄個隨便聊聊某個主題的影片。這樣不只避免孤立,還能讓你的研究變成活的東西,互相激勵,抵抗文化 ADHD 的侵蝕。誰說業餘就不能專業?就從分享一個小發現開始,別怕不完美,重點是找回那種「哇,原來世界這麼有趣」的感覺。

記得媒體不是敵人:但別讓它殺死內在世界。所以,試著把書當成老朋友,朗誦幾段大聲讀出來。長期下來,你會發現,這樣的研究不只救了自己,還在無形中重組周圍的模式——朋友圈變得更有深度,討論不再是吐槽,而是探索。總之,從今天起,挑個小題目當消遣試試看吧,失傳的功能,本來就是人人能復活的。


諾貝爾獎得主最近都在幹啥?

一場匯集了AI與科學前沿思想的盛會——AIAS 2025,即「腦科學研究院AI驅動科學研討會」。這場為期兩天的峰會,堪稱含金量十足,不僅邀請了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還有圖靈獎得主及眾多權威專家。

#沙漠取水

今年新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馬爾·亞基(Omar Yaghi)分享了他利用XGBT結合七個AI代理,構建虛擬實驗室的革新性工作。這項技術將原本需要兩到三年才能完成的材料研發,大幅縮短至兩到三週。亞基教授的成名作是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這種「分子搭建的海綿」具有巨大的內部空隙結構,幾克MOF展開後的表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令人驚嘆的是,MOF材料能夠從沙漠空氣中提取水分,並在日夜溫差或太陽能作用下釋放,同時還能捕捉二氧化碳、儲存氧氣、過濾有毒氣體。這項技術已實現商業化,非電動板每天可產850升水,電動板則能達到2000升。亞基更進一步,讓AI自行設計新的MOF材料,並成功預測新材料的合成條件,效率驚人。他創立的Amatex公司,目標是將這套流程產業化,甚至雄心勃勃地提出利用MOF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預計在全球主要城市各建一座大型工廠,三年內可清除大氣中多餘的二氧化碳。

#設計蛋白質

另一位備受矚目的講者是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大衛·貝克(David Baker)。他闡述了如何借助AI,像玩樂高一樣設計全新的蛋白質。貝克教授的團隊開發的軟體,已能像AI繪圖工具般,接收具體指令,生成自然界未曾存在過,但功能性強大的蛋白質,例如專門在腫瘤微環境下發揮作用,在正常組織中保持休眠的蛋白質,以減少藥物副作用。通過深度學習和AI模型,科學家們能夠在數百萬個設計方案中篩選,系統性地探索蛋白質設計的可能性空間。

#基因編輯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共同發明人,則分享了該技術在生物學與計算交叉領域的最新進展。她指出,CRISPR Cas9這種「基因剪刀」已催生出首個CRISPR基因療法,用於治療鐮刀型紅血球貧血症,患者康復速度驚人。然而,高昂的治療成本和複雜的手術過程仍是瓶頸。杜德納教授的團隊正反向思考,利用CRISPR技術生成機器學習所需的數據,設計數百萬種RNA導向分子,精確敲除或修改特定基因,通過自動化顯微鏡記錄細胞變化,為機器學習提供寶貴的生命訓練集,以找出基因與疾病、特定化學反應之間的關聯。

從材料、蛋白質到基因,從無機到生命,本次峰會展現了AI作為一個發現主題,而非僅僅是分析工具的趨勢,這也得到了其他與會科學家和AI研究員的認同。會議不僅聚焦了諾貝爾獎得主的突破性研究,還探討了AI在科學研究中扮演的更宏大角色。然而,數據危機、硬件極限以及科學數據質量低下的困境也引發了深度討論。為應對這些挑戰,需要科學界、工業界和資本界的緊密合作,共同加速前沿科學的進步。AIAS 2025峰會正是這種合作生態日益成熟的有力證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解浩靈的思考和紀錄本
11會員
149內容數
協助解決中小型製造企業數位轉型問題,傳產公司的痛點是缺乏 IT專業人才,我們提供便捷的智慧物聯網系統“EDC高效資料收集與分散式控制系統”。協助貴公司非專業人員短期培訓,即可自主完成物聯網部署,快速實現資料採集、資料可視、資料存儲和資料分析,助力傳統製造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 業務營銷|專案管理|工廠營運|跨業合作
2025/11/10
本週探討現代地緣政治的「上升大國時代」終結、技術與人口瓶頸、AI新雲市場雙雄崛起、組織停滯的根源、不受歡迎的創業點子轉化為巨頭的策略,以及以客戶為中心的行銷思維。整體而言,文章涵蓋了宏觀的國際趨勢、科技前沿、組織管理與實用的創業及行銷方法,具有深度與廣度。
Thumbnail
2025/11/10
本週探討現代地緣政治的「上升大國時代」終結、技術與人口瓶頸、AI新雲市場雙雄崛起、組織停滯的根源、不受歡迎的創業點子轉化為巨頭的策略,以及以客戶為中心的行銷思維。整體而言,文章涵蓋了宏觀的國際趨勢、科技前沿、組織管理與實用的創業及行銷方法,具有深度與廣度。
Thumbnail
2025/11/03
本週討論氣候變遷,全球多處臨界點瀕臨或已突破,澳洲雨林更出現史上首次碳排放大於吸收的現象。同時,AI 產業透過「循環融資」吸引萬億資本,構築複雜的資金網絡,市場擔憂 AI 泡沫。此外,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被視為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無碳電力解方,有望解決能源依賴與電網穩定性問題。
Thumbnail
2025/11/03
本週討論氣候變遷,全球多處臨界點瀕臨或已突破,澳洲雨林更出現史上首次碳排放大於吸收的現象。同時,AI 產業透過「循環融資」吸引萬億資本,構築複雜的資金網絡,市場擔憂 AI 泡沫。此外,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被視為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無碳電力解方,有望解決能源依賴與電網穩定性問題。
Thumbnail
2025/10/27
本週深入剖析:SpaceX 如何透過創新發射策略和星鏈項目顛覆航太產業;Intel 為何落入被瓜分狀態;以及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在 AI 時代的最新應用與挑戰。同時,關注 81 歲的科技老將 Larry Ellison 如何憑藉甲骨文在雲計算和 AI 領域的佈局,持續拓展其財富版圖。
Thumbnail
2025/10/27
本週深入剖析:SpaceX 如何透過創新發射策略和星鏈項目顛覆航太產業;Intel 為何落入被瓜分狀態;以及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在 AI 時代的最新應用與挑戰。同時,關注 81 歲的科技老將 Larry Ellison 如何憑藉甲骨文在雲計算和 AI 領域的佈局,持續拓展其財富版圖。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