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您,先生!這是您的九折券。」
店員的祝賀聲,伴隨著我手機App裡跳出的「歡迎成為黃金會員」通知,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像個贏家。我為了湊夠那1000元的門檻,多買了一件價值158元的擺設,成功「解鎖」了這個尊貴的頭銜。
但回家的路上,我望著那個本不在購物清單上的擺設,一陣莫名的空虛感,比剛才「贏」的快感更為強烈。錢包輕了,心,卻沒有因此變重,反而像被挖空了一塊。
我打開手機,刪除了剛才那條「升級成功」的通知。這個動作,像一個小小的儀式,也像一場無聲的自白。
對「贏」的追求:我們都是被精心設計的玩家 這場遊戲,我們都玩過。
規則一:「免運費門檻」。網上購物車裡,顯示著「還差38元即可享受免運費」,於是你開始瀏覽那些你根本不需要的小東西,最後為咗慳15蚊運費,你用多咗50蚊。你「贏」了免運,卻輸了更多。
規則二:「買一送一」。你本來只想買一支洗頭水,但「買一送一」的標籤讓你覺得不買就是笨蛋。於是,你屋企嘅儲物櫃,永遠有一支後備嘅洗頭水,靜靜地等待過期。
規則三:「集點換購」。十個印花換一杯免費咖啡,二十個積分換一個帆布袋。我們像強迫症一樣收集著這些虛擬的勳章,為了那份「免費」的獎勵,心甘情願地被鎖定在某一個品牌,放棄了嘗試其他選擇的自由。
從護貝卡到手機App,這場遊戲的場景變了,但核心玩法從未改變。商家將消費行為「遊戲化」,每一次積分增加、每一次會員升級,都像遊戲裡的經驗值提升,給我們帶來微小而即時的滿足感。我們沉迷其中,樂此不疲地追求著數字上的勝利,卻忘了問自己,這場遊戲的最終贏家,究竟是誰?
對「錯過」的恐懼:演算法是最高明的綁匪
如果說,「贏」的追求是拉動我們的胡蘿蔔,那麼,「錯過」的恐懼,就是鞭策我們的棍子。
「您的2380積分將於本月底到期!」—— 一條手機推送,足以讓你立刻打開App,瀏覽那些你並不急需的商品,只因害怕那串數字會白白消失。這種由「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心理驅動的消費,比任何廣告都更具殺傷力。
「會員限定價」、「今日獨家折扣」—— 這些字眼創造了一種虛假的稀缺性和緊迫感。我們害怕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害怕自己比別人買得貴。於是,我們在資訊不對稱的迷局中,迅速做出購買決定,事後才發現,那可能只是一個常規的促銷手段。
二十年前,我們至少要打開錢包,看到那張實體卡,才會想起自己的會員身份。如今,演算法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它潛伏在手機裡,24小時待命,用大數據計算出我們最脆弱的時刻,然後精準地推送那個讓我們無法抗拒的「錯過可惜」的通知。
我們以為擁有的是方便,實際上交出的,是我們做出理性決策的空間與時間。
那麼,我究竟贏了什麼?
當我終於意識到,我的人生被這些追求「贏」和逃避「錯過」的循環所綑綁時,我開始嘗試另一種玩法。
下一次,當店員再次微笑著對我說:「先生,只差一點點就可以升級…」的時候,我學會了深呼吸,然後微笑著回答:「不用了,謝謝,這些就夠了。」
那一刻,沒有升級通知,沒有折扣券,手機App裡的積分也沒有增加。
但我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與自由。
我沒有贏得商家的任何獎勵。但我贏回了自己。
我想,這就是這場橫跨二十年的心理遊戲中,我能得到的、最珍貴的獎品。
您的錢包裡,又藏著怎樣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錢包裡,又藏著怎樣的故事?為了「贏」或害怕「錯過」,您做過最瘋狂的消費決定是什麼?歡迎在留言區分享您的「告解」,讓我們知道,在這條路上,我們並不孤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