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 2025年11月中旬 的一篇報導中,明確提出了「台灣流感」(Formosan flu)(台灣媒體多譯為「台灣病」)的概念。
這並非舊聞重炒,而是針對台灣當前經濟結構提出的全新診斷。以下為您整理這次與病灶:
1. 「台灣病」的核心定義《經濟學人》這次定義的「台灣病」,是指台灣呈現一種「數字繁榮,體感貧窮」的奇特現象。
具體來說,就是「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長期刻意壓低匯率與利率,導致國家雖然累積了驚人的財富(外匯存底、貿易順差),但人民的實質購買力與生活品質卻被犧牲,且埋下巨大的金融未爆彈。」
2. 「台灣病」的四大病徵
報導中列舉了四個具體的症狀,指出這是一種由政策誘導的結構性失衡:
* 極度低估的匯率(Undervalued Currency):
報導引用「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指出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被低估了約 55%。這雖然讓台灣的出口商(如科技業)在國際上極具價格競爭力,賺得盆滿缽滿,但一般民眾購買進口商品(能源、食物、消費品)的成本卻變相增加,導致購買力縮水。
* 巨大的貿易順差與現金陷阱(Excessive Savings):
台灣的經常帳順差高達 GDP 的 15% 以上。這些賺進來的巨額外幣無處可去,形成龐大的超額儲蓄。
* 金融體系的「貨幣錯配」風險(Financial Fragility):
這是報導中最嚴厲的警告。由於國內缺乏投資機會且利率過低,壽險業者與金融機構被迫將巨額資金轉投海外(主要是美債)。台灣壽險業持有約 7,000 億美元 的海外資產。
風險在於: 如果新台幣突然大幅升值,這些海外資產換回台幣時將大幅縮水,可能導致壽險業資不抵債,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
* 資產泡沫與高房價(Asset Bubbles):
為了阻止台幣升值,央行長期維持低利率並釋出強力貨幣,導致國內資金氾濫。這些熱錢沒有流入實體消費,而是湧入房地產,造成房價自 1998 年以來飆漲了 4 倍,讓年輕世代難以負擔。

3. 結論與央行回應
《經濟學人》認為,台灣這種「重商主義」模式(犧牲內需換出口)已難以為繼,建議央行應讓新台幣升值,並改善國內投資環境。
台灣央行的反擊:
針對這篇報導,台灣央行罕見地發布了長篇新聞稿反駁,主要觀點包括:
* 大麥克指數不準: 用單一漢堡價格衡量匯率過於粗糙,若改用「iPhone 指數」,台幣反而被高估。
* 並非操縱: 匯率是由市場供需與外資進出決定,並非央行刻意壓低。
* 甚至與美國財政部聯合聲明: 就在報導出刊後不久,台灣央行與美國財政部發布聯合聲明,重申雙方對匯率政策的溝通順暢,以此來間接反駁「台灣操縱匯率」的指控。
總結來說,這次的「台灣病」爭論,焦點在於:台灣到底該不該繼續當一個「存錢的出口巨人」,還是該轉型為「花錢的消費大國」。
但 Formosan flu是一個正確的經濟概念,還是是一個偏頗的看法。
其實「台灣病」(Formosan flu)並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定義,而是一個帶有特定視角的「診斷標籤」。
它在數據事實上是正確的(台灣確實有那些症狀),但在解讀視角上可能有西方觀點的偏頗(忽略了台灣特殊的生存處境)。我們可以從「正確性」與「偏頗性」兩個面向來剖析:
一、 為什麼說它是「正確」的?(數據與邏輯站得住腳)
《經濟學人》的分析並非空穴來風,它精準指出了台灣經濟結構中客觀存在的畸形與風險,這些是台灣內部學者也長期擔憂的問題:
* 金融脆弱性是真實存在的:
台灣壽險業持有極高比例的海外資產(主要是美債),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貨幣錯配」風險。一旦新台幣大幅升值,資產負債表的崩壞是數學上必然的結果。這一點《經濟學人》的警告非常中肯。
* 內需與出口的嚴重失衡:
數據顯示,台灣的「超額儲蓄」屢創新高,這代表國內缺乏投資標的,資金不斷外流。這種「賺很多卻不敢花、花不掉」的現象,在經濟學邏輯上確實是一種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 購買力被犧牲:
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台灣長期維持相對較低的匯率,這客觀上導致了台灣民眾在國際上的購買力不如帳面 GDP 那麼好看。這解釋了為什麼台灣人覺得「薪水不漲、東西變貴」,而國家卻說「經濟很好」。
二、 為什麼說它是「偏頗」的?(忽略了台灣的特殊性)
然而,《經濟學人》是站在「自由市場」與「正常國家」的角度來看台灣,這導致它的診斷可能忽略了台灣獨特的生存邏輯,這也是台灣央行反駁的主要依據:
* 忽略地緣政治的「生存需求」:
台灣不是一般的經濟體,隨時面臨戰爭威脅。累積龐大的外匯存底(即便被視為效率低落),在戰時或被封鎖時,是台灣保命的籌碼。《經濟學人》追求的是資金效率(Efficiency),但台灣追求的是生存韌性(Resilience)。
* 指數工具的適用性偏差(大麥克指數):
《經濟學人》用「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論證台幣被嚴重低估。但台灣央行反駁,台灣是高科技製造國,若用「iPhone 指數」來看,台幣反而是被高估的。用漢堡價格來衡量一個半導體巨人的匯率,本身就有失準之嫌。
* 「低利率」並非全為出口:
台灣的高房價限制了央行升息的空間(怕房貸族崩潰),加上台灣通膨相較歐美溫和,因此維持低利有其內部穩定的考量,不單純是為了讓出口商賺錢。報導將低利完全歸咎於「重商主義」,略顯單一。
三、 結論:這是一份「嚴厲的健檢報告」,而非「誤診」
您可以將「台灣病」(Formosan flu)理解為:西方主流經濟學對台灣「極端防禦型經濟模式」的不理解與擔憂。
* 它的價值在於: 戳破了台灣「經濟數據亮麗」的表象,點出了如果不轉型,未來可能面臨金融風暴與生活品質停滯的風險。
* 它的盲點在於: 沒有考量到台灣在兩岸局勢下,為了「安全」而不得不犧牲「效率」的苦衷。
總結來說:
這不是一個錯誤的概念,但它是一個「去脈絡化」的經濟觀察。它指出的症狀(Symptoms)是真實的,但它開出的藥方(讓匯率升值、減少儲蓄),在台灣目前的政治現實下,可能是一劑會引發其他副作用(如中小企業倒閉)的猛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