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我們談的是宗教之間抄來抄去的演化現象。宗教會很快速的趨同演化,其中的「邪惡實踐」也可能被大量複製,在這些邪惡實踐沒有業力爆發之前,這些宗教對於社會就可能是某種威脅。
而且因為資訊傳播很快速,一家宗教開始搞,其他家也在三五天內就學會。騙財騙色是基本款,極端主義這種有點理論分量的東西,也學得很快。原本已經充滿多元基因的宗教,卻開始出現一種其特的「自我純化」現象:這些宗教想回到其自認的最原始狀態去,即便那已經很難因應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
但這種「原始狀態」往往只是當代人的想像,因為有歷史的宗教(像基督宗教,猶太教,伊斯蘭,佛教),其原本的面貌在史料有限的狀況下,已經不可知,因此都是靠當代宗教領袖的「腦補」。或是用新的考古證據來腦補,但本質還是腦補。
沒有歷史的新興宗教呢?則會腦補出一套更妙的史觀,來證明他們有超越其他宗教的優越性。總而言之,就是要有一套「原始理論」,而且認為這種來自歷史起源的理論基礎可以讓他們的思想擁有不凡的力量。
這種被稱為基要主義或原教旨主義的理論通常會有一個共通的基因,就是「排外」。
也就是說,他們追求原初或溯源的過程,其實只是要建構一道牆,把自身和其他類似的宗教隔開,做出更有效的市場區隔。這當然可能是宗教領導者意識到宗教基因大量交流之後所產生的警覺或防禦動作,但我認為這種做法和「保存種子庫」的那種良性理念不太一樣。他們基本上只是要確保自己(在各種方面)脆弱的宗教團體能在競爭激烈的宗教市場上生存。
好,排外,自保,走極端來搶市場。這會有什麼問題?
有個存在已久的宗教思想實驗,可以說明這種「極端派」(以下就用這簡稱好了,不然用現有名稱都會起爭議)為何會興起。
請假設真的有神存在,而且有很多的神,人可以自由選擇任何一種神來信仰。OK,就是信仰的自由市場。但這些神有一些特質上的不同,有些神非常溫和,祂們認為只要是好人,死後就可以上天堂。就算你現在不信祂也沒關係,只要你一直做好事,一直做好事到死,就算一輩子都沒信祂,祂還是會讓你上天堂。
「所以只需要做好事,不需要信嗎?」
對。甚至你原來是信別家神的,但死後才發現真正存在的是「溫和神」,祂也會讓你上天堂,往生西方極樂。
「這個神真好!」
對,沒錯,但這個神就沒必要「信」了。我的意思是,你在現實生活中,就不用「押寶」祂。那要押寶誰呢?
「你沒信我,你死了之後就一定會下地獄!」這種極端派的神,就成為押寶首選。越極端,越值得選,因為萬一祂是真的神,而你生前又不信祂,那就糟糕了,會永遠都在地獄裡。
那如果真正的神是溫和神呢?沒差,反正押錯,祂也不會怪我,只要我有做好人。甚至我做壞人,也是因為被壞的神所騙,好神全知全能,一定知道這一切,也會大發慈悲原諒我Der!
這是種以可量化價值為主要依歸的宗教信仰論點。當然,多數宗教團體都會強調,他們也很看重不可量化的價值,但如果回歸邊際效益或CP值計算,越兇狠,越不留模糊空間的神,就越可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而多數信徒的確都偏重量化計算,也讓極端主義一發不可收拾,快速擴張:雖然他們都小小的,可是卻有大量的「分店」。
其實這個思想實驗或其背後的概念會廣為人知,主要是來自數學家巴斯卡留下的片段筆記。就最新的學界觀點,這很可能不是巴斯卡本人的想法,而是他在吃飯時聽來的嘴砲(然後抄在紙上,放在口袋中)。
這種的宗教期望值計算是這樣的。這個世界要嘛有神,要嘛沒神,信對神就得永生,信錯神就下地獄。所以其展開如下:
就a組(相信有神)來看,因為a-1有個無限大,就會讓整組的期望值逼向無限大。而b組當然就會逼向「負無限大」。所以我們就利益角度,當然應該信神。當然數學好一點的人,會思考「機率可能為零,零乘無限?」的問題,但我告訴你,一般人不會想到這一點,他們只會看到好處很大。
所以呢,只要進入這種思考,就會產生「應該要信神,反正有好處」的說法。這種「不信白不信」,「信身體健康」的態度,的確很常見於一般人選擇宗教時的主要參考。
但問題在於,這世界上不只一個神可以選,哪一個神才是真的呢?這就回到我們前面的「很兇的神」和「溫和的神」之間的對決了。因為百姓在面對這個議題時,經常是以「買保險」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心態來思考(甚至很多死前匆忙改信的。想想那些死刑犯),因此當然是買「廣告下最重的」,「看起來非買不可的」。
那當然,承我們上一段的討論,很兇的神就很有機會勝出了。所以你別以為支持極端派的人都是神經病,平凡小老百姓也可能選擇極端派信仰。
但是這些極端派的團體,通常都小小的,這是因為產品特色鮮明,因此能夠說服的客群就會小一點。
主流的宗教團體,大的宗教團體,通常都會走「溫和風」,就像(或許出乎多數人的意料)在伊斯蘭的《聖訓》(Hadith)中,就提及天堂中間也會有基督徒和猶太教徒,而且數量還不少。今日的天主教在梵二會議之後,也大談普世主義,對於其他宗教採取共存共榮、異中求同、互相尊重的態度。
我曾經聽聞某位地位崇高的台籍神父為普世精神做出這樣的解說:「媽祖有做壞事嗎?好像沒有。那她有做好事嗎?好像很多耶!做好事,當然要尊敬、善待她啊!」
所以天主教會與台灣民間宗教信仰進行交流,在彼此的活動中互獻花果。但是走極端派風格的基督教會呢?當然就會堅持媽祖是邪靈了。
我剛才提到一個反直覺的現象,就是走溫和風的宗教團體,在現實中比較「大」,但前面也才說到,基於保險原則去買帳的人,就應該會助長那些極端團體的勢力呀!
這還牽涉到另外一個要素,也就是「反省」。存在反省力的宗教團體,會產生抗拒極端派的力量,想辦法讓宗教回歸不可量化價值(真、善、美),甚至也很務實(尊重其他宗教,避免起衝突而折損實力)。
但極端派宗教團體就比較缺乏反省了,甚至會在內部產生對抗反省的力道。這可以從一個宗教基因講起,這個宗教基因本來不大也不重要,不過一旦混入了其他極端派的要素,就會產生麻煩的影響力。
這個基因叫「信仰之躍」,也有譯成「誠信的跳躍」。當然,多數人聽過這個詞,可能是因為電玩「刺客教條」中的主角可以從高處跳下來不會死的絕技,但其實這原本是個宗教梗。
這個宗教梗一般認為是來自於神學哲學家齊克果。他之所以談這個概念,是要處理宗教中用理性難以解決的問題(別忘了本系列第一篇就在討論這議題)。像是上帝怎麼會叫亞伯拉罕殺了他的小孩來獻祭呢?這怎麼樣都不合理呀!
但亞伯拉罕之所以能成就宗教高峰,成為亞伯拉罕一神教的「大哥大大」,就是在於他相信這個命令,還打算真這麼幹。這很不合邏輯,但還是有一個「邏輯」,就是如果神全知全能,這古怪的命令又真是他的命令,那麼他這樣要求一定有其理由,無知的人照做就對了。
如果那不是神的命令,我是被魔鬼的聲音所騙,而神全知全能,那麼他也會知道我是被騙,我是因為相信那是神的聲音而為,一樣會肯定我的信仰的真摯。所以相信神的全知全能,那你照著天上傳來的意旨做,就萬事OK啦!(?)
齊克果認為要經過這種信仰之躍,才能達到或掌握宗教的真正內涵。原本的確是發自善意,或是為了解決理性和信仰矛盾不得不然的方法,但這種邏輯也可能被誤用:
「我知道去炸死一堆幼稚園小朋友很不合理,但這是神的命令。你知道信仰之躍吧?照做就對了。如果這真是神的命令,那我們必上天堂,這些小孩的靈魂也會獲得救贖與安排;如果我們都被魔鬼所騙,那神也會看見我們的虔信,知道我們是因為信祂才會被騙,那我們一樣可以上天堂,欺騙我們的惡魔也會受到懲罰。」
這種「無敵邏輯」基因一旦被極端派吸收,狀況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不只是我們可能會平白吃炸彈,而是對他們自身來講,將會失去自我反省檢討的能力。他們會認為一切命令都是不應挑戰的,也不該去思考後果,反正接受意旨就是整個信仰中最重要的事。
當然,反省能力不會一夕消失,而是會隨這種基因的擴張過程而慢慢惡化。所相信你在很多走向下坡的宗教團體都可以看到這種「素樸義務論」的影響。
義務論有很多種,這邊出現的是最遜的一種:「規定就是規定,一定有其道理呀!」
這種過度重視現有規約的想法,當然就會抵消掉反省的力量。只要有人覺得規約或命令怪怪的,他們就會抬出前面的無敵邏輯,要你照做,要你「不爽就不要信」。
有些人就真的不信了,但還是有人會基於更前面所提到的買保險心態,想說這神真是有夠兇,最好還是押寶一下。所以些團體在持續有人流出的狀況下,還是會有人在活動,而尚存的成員,其活躍度會很高。因為「信仰之躍」會叫他們一直跳。
這也會產生一種錯覺,因為他們活躍度很高,所以你會認為他們很多人。像是感覺穆斯林都在放炸彈,基督徒都在反同婚。其實穆斯林有十幾億人,熱衷極端活動者可能不到百分之一,而基督徒呢?依民調來看,至少也有一半不會反同婚,而且基督徒的人數很少(佔台灣人口約6~7%),你會覺得他們在反同婚議題上聲勢浩大,是因為一直動員,一直「躍」的關係。
用選舉術語來講,他們是在複數(式)動員;而選舉這樣動,會越動越沒人,宗教團體也是。特別是在缺乏反省的狀況下,只要行動結果一直不理想,就會挫傷團體的持續力。
因此要對抗這種素樸義務論,只要採其他義務論(如康德的自律,自由主義風格)、目的論(討論動機和成果),或德行論皆可。我個人是德行論的社群主義者,所以就以德行論為例。
那德行論要怎麼促成反省呢?
德行論看的是「人格」。並非不重行為規約,而是會不斷思考行為與個人人格的互動關係。像如果素樸義務論者堅持聖經反對同性戀,所以我們當代信徒也要反對同性戀時,德行論者(不論是不是基督徒),都會反問一個人格面的問題:
「如果耶穌活在當代世界,他會站在支持同性婚姻的這一邊,還是站在反對的那一邊?」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當然也遠比翻聖經找到反對同性婚姻的段落要難上許多。你必須看過聖經現有對耶穌的記載,比較這些記載,思考這些記載的真假與增添的部分,然後思考「現今聖經所呈現的耶穌人格」與「最接近歷史中真實耶穌的人格」特質到底為何。
我略懂一點神學,就我個人的角度,我認為上面兩個引號的答案是差不多的,歷來的增添並沒有太過改變耶穌的人格,至少在「面對同性婚姻這種制度性問題」的層面,我認為兩個引號的耶穌,反應應該差不多。
那耶穌會做何反應?或「我認為」耶穌若處於當世,他會有什麼反應?他會站在哪一邊?
答案很明顯,只是失去反省能力的人,不肯承認而已。
系列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