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只有兩種人:一種人的快樂來自對未來的放心和期待,另一種人的快樂來自這當下。當這兩種人相遇,面對生命的課題可以「互補」,雖然難免會有些摩擦,畢竟還是挺實用的。但如果這樣的差異,發生在最核心的愛情態度上,那就很可能造成慘劇了。
而我一直很清楚自己是第一種人。我也很努力在修煉第二種心境,但這真是一條漫漫長路啊!在這條長路上,還有一樁(別人的)慘劇叫我銘記在心,那是一個想先享受當下的女孩,遇上了一個從對未來的嚮往、汲取愛情能量的男孩。他們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些差異,但都(忍不住)先忽略它,可能以為對方遲早會改變吧?或根本是怕一攤牌,傷人更傷己。他們都下意識地維持現狀,畢竟一起聊天胡鬧、逛街看電影,一同享受這座城市的美麗,這一切多麼美好?何苦要去破壞它?
我還要承認:即使我常把《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 》掛在嘴邊,其實從八年前看過之後,我就再也不曾複習它。先是基於某種倔強,後來是因為害怕,即使那說的根本不是我的故事。但那樣因為一場失戀,得花上數百天才能從地獄中爬出來,這樣的震盪太多人能懂。這也是這部片得到這麼多共鳴的原因吧。
湯姆是個極度需要愛情的男孩。他知道(原文是用「相信」)自己在找到那個「對的人」之前,不可能真正快樂(grew up believing that he'd never truly be happy until the day he met "the one.")。而他遇到了夏天,一個用藍眼睛,白襯衫,黑色厚髮底下靈巧的笑顏,征服他的女孩。如果你讀到這已經在抱怨:這些都是外表啊!這樣就心動,未免太膚淺!那看看編劇為你補上的證據:他們第一次交談,是因為音樂,她認出了他耳罩底下的老歌,不但稱讚他的品味,還跟著哼哼唱唱。然後他們寒暄,然後為彼此的歌聲鼓掌,然後他們開始有實無名地「交往」——逛唱片行,泡電影院,分享彼此的童年和夢想,和害怕的心事。她甚至鼓勵他在她的手臂上,畫下他的才氣。
至此,從一個文青的角度,已經很難否定這段情的實體和純度。相處開心,興趣和品味相投,有才華的吸引也有慾望的對接,她甚至牽著他潛入IKEA的傢俱區,扮起賢妻下廚的家家酒……看到這我真的要問:不然,是還缺少什麼?是還能出什麼問題?
而《戀夏500日》的答案,就在一些小小的線索裡。當他們好歡樂好歡樂,撲上IKEA的雙人床,相視一笑之後,她突然有點警覺地問了:「我其實,沒有想要一段認真的關係……這樣OK嗎?」
而他回什麼?他回答:「沒問題呀,就一切隨性。我們慢慢來。(Yeah. Like, casual, right? Take it slow.)」
好。我說這位仁兄啊,八年後終於重看,看到這我得要說:你怪不了別人了。湯姆這一刻的應對,我太瞭解,這是個習慣性配合對方,默默地掩藏自己,卻又相信種種「犧牲」都會被看在眼裡,這樣的「情操」總有一天會被感激,甚至換來對方的改變……等等太過自以為的性格。而這不只發生在愛情,也發生在親情和其他的人際。如果是小事也就罷了,但畢竟有些不是,當那點點星火從眼底下溜過,那些犧牲漸漸匯集成委屈,最後就只有爆炸,或是向內侵蝕而崩潰,這兩種結果了。
所以我們必須要細究:在這裡的湯姆,明顯是在逞強,因為他根本不覺得OK,但是請注意:他回的話是「一切隨性,我們慢慢來。」——隨性是說給她聽的,是附和對方的下意識,「慢慢來」才是真心話吧。因為再慢也是在往前,意味著總有一天,會到達下一關。
於是見微知著,由此發現他只是自己在騙自己。而這樣的分析,是談論《戀夏500日》的必要:從最初最初,夏天就擺出滴水不漏的防守,在那決定性的酒吧談心,當她發表完「愛情根本不存在,是童話故事(There’s no such thing as love. It’s fantasy)」的論點被湯姆反駁,她就說了:「看來我們達成沒有共識的共識了(we agree on disagree)」。那之後計程車邊的曖昧,「我喜歡我們是朋友(I like us to be friends)」,之後雖然是她主動獻吻,一直到IKEA仍是上面說的狀態;再來有一次開車,湯姆鼓起勇氣問夏天:我們現在到底是什麼情形?而她回答:「我不知道,但誰在乎呢?(I don’t know, who cares?)」——這裡很顯然,她又在重申「為什麼要在乎?」湯姆卻只聽到前半的「我不知道」,還以為她真的陷入了「不知道」之境呢。
這是一個不相信愛情(或「真愛」,或可以長久維繫的戀情)但又想享受甜蜜的女孩,經過一再的試探和表明立場,終於得到了正當性,開始一段沒有負擔的關係。但她的對手是個相信靈光會降臨,心牆會倒塌,任何人都可以被「感化」的浪漫派。從對方第一次獻吻,他就以為她「心動」了,前面說的都不算數了,那之後種種的互動更是一再印證他的信念——什麼信念?就是「愛情至高又至美,當人真的陷落其中,一切的理性和嘴硬都會被消融,只可能完全為之獻身」的邏輯。
當她說她不相信愛情,他的反駁是:「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碰到」。他信仰愛的力量,對他而言愛也真的是如此,卻沒有想過對其他人而言,並不見得。這一切導往最後,當夏天火速和新對象完婚,她成為「命中注定」的信徒了,而多數論者都認為,這代表《戀夏500日》仍舊回頭肯定了湯姆的信仰。但我在這記住的是全片最扎心的一句對白——當湯姆問:既然你已經有新對象,為什麼那天(去參加前同事的婚禮)還跟我跳舞?而夏天回答:因為我想呀!
於是他說:「你總是做你想做的,對吧?(You just do what you want, don’t you?)」
那句,還有那個鏡頭喬瑟夫高登李維的表情,讓我心碎成千萬片。那真的好傷啊。即使已經遇到命定的另一半,她的行事仍然沒有節制,當然更沒考慮過這樣跟湯姆相處,會帶給他什麼波動。她仍然,只想到當下而已。
這也是為何,我認真不覺得《戀夏500日》只是兩個在不同愛情階段的人的相遇,而是性格根本不一樣。湯姆用「未來」建築愛情,但夏天不是。形式上沒有誰對誰錯,就願打願挨而已,但是心情上,湯姆還是該「檢討」自己,檢討他的錯估,他的一廂情願,還有「下次要小心」。再加上——假使我們退一萬步假設,夏天在這過程裡真的有點動心,但她最後那麼明白說了:跟你在一起,我始終沒有「確定」。而真正戀愛中的人,這個核心的篤定與否,再怎麼難問出口,也多少要心裡有數。
再下來,我還想談一段我覺得《戀夏500日》拉出了全新縱深的戲。那是在酒吧裡,碰到前來搭訕夏天未果,轉而羞辱湯姆的男子,湯姆忍不住動怒了,卻在事後讓夏天非常生氣。這場戲作為兩個人「吵架期」的範例,卻是跟上述的原因都不同,跟對關係的本質或進度的解讀,都無關。這是兩人對角色想像的差異,在這背後則是(正在被推翻中的)傳統父權「大男人」概念的遺毒。
在一個典型父權的性別想像中,男性是提供者,照顧者,力量與勇氣上的強者,女性則是弱者,是相應的接受者和被照顧者,也因此要付出下對上的「服侍」,接受被指使和管束。這樣的父權想像,在湯姆與夏天這一代已經相當程度被打破了,所以他對另一半的想像是「心靈伴侶」,是跟我同等的,互相陪伴彼此照顧的,一起享受生活(而不只是組織家庭)的夥伴(partner)概念。
值得釐清的是,這不代表男性不能「想」成為強壯的,也不代表女性不應該「嚮往」依靠對方和給予溫柔。只是這不能是「唯一」的關係想像。更不該形成性別的角色框架,讓被服侍、被崇拜和被保護變得理所當然,從而對不夠「典型」的男性和女性,造成系統性的壓迫,讓他們感覺被「嫌棄」了。
有了以上材料,我們再回頭來看:夏天之所以對酒吧事件發火,是因為那一套「我被你擁有,我需要你保護」的父權性別想像,正是她的地雷。當湯姆擅自出手,還事後解讀成「我為妳」挨了拳頭,這表示他是這樣看待男女關係的,而且不相信夏天可以保護自己。這讓她覺得被看扁了,怒不可遏。
但在這裡,我要暗自為湯姆叫屈。從全片其他所有段落,我都沒看到湯姆有什麼大男人的思維,然而拒絕父權紅利,不等於就不會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框架壓力,甚至「我的對象會不會覺得我不夠man」的焦慮。而在那樣的衝突場合,湯姆要怎麼判斷他如果不回應,夏天會怎麼解讀?當「真男人」和「你到底是不是個男人」等等厭女的修辭,仍然充斥在我的同輩之間,我完全可以理解那當下湯姆的慌張、衝動和格外敏感,不是因為他的陽剛,而是他太怕自己不(夠)陽剛。
這真是極好的,父權反過來壓迫男性的例子。
最後,《戀夏500日》即使又犀利又痛,它畢竟是一部可愛的電影。馬克韋伯(Marc Webb)透過時序的跳換,模擬湯姆失戀之後,憶溯戀情的主觀思緒,從萌芽升溫到天地變色,再到被致命一擊,在一地的碎片裡尋找自己。演員的詮釋充滿層次,敘事從氣氛到色調到配樂的選擇都豐富而言之有物,井然有序。人生導師般的旁白則拉出一種神視的高度,但「祂」其實也是湯姆的觀點代言,所以這是他的領悟之路。而你我跟著他從失戀那一刻,才開始這段旅程,從自以為的浪漫無敵,到察覺裂痕,到最後慘痛地認輸棄子,最後拯救自己。
而我在這麼多年後再看,有莞爾和不捨,也有沈思。我自己也是在找到「對的人」之前,不會真正快樂的人。我也想要可以分享歌曲,可以一起在IKEA扮家家酒,讓我能夠說出「她讓我覺得一切都有可能,而人生真的值得活(I like how she makes me feel, like anything is possible and life is worth it.)」的那個伴——
只是,這裡說的「對」,不是單方面可以決定的。不論你從自己的角度看關係,看對方的狀況,有多麼信心滿滿,沒有確定就是沒有。愛情沒有道理可言,沒辦法看選單打勾,不能量化為成敗機率,這整件事甚至不在生物演化的邏輯裡。終究沒有「試過」,沒有把底牌掀開,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而今天是2017年6月1日。我在臉書專頁上的【一天分享一首歌】計畫,至今剛好滿500天,所以我非寫這篇《戀夏500日》不可。然而當我回頭,想起那些對我而言真正「受用」的愛情片,從【愛在】三部曲到《藍色情人節》到《王牌冤家》,我發現把這些故事的「教訓」通通拼在一起,最後得到的卻是:一個空集合。
難道這表示,美好愛情的可能性根本是零?我想不是的。我想——或應該說我相信,這只是告訴我們:一個「全盤通用的愛情哲學」並不存在。愛的難題和困境,需要妥協和克服和小心處理的地方,是每一段、任兩個人,都不一樣的。這是為何它這麼艱難。這也是為何它如此值得。
而我相信,未來是值得期待的。所以我還是願意快樂一點。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