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7|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燭光不只有浪漫:點亮生活的瑞士小鎮「光之城」

夏日晝長夜短,冬日晝短夜長,是高緯度地區的自然現象。10月底後,歐洲人為的冬季時間調整,大概4點半後天慢慢暗,5點就全黑了。天氣陰寒、陽光減少,一盞小小的燭光不只是照明,也是一個景致,給予無限的溫暖。
蠟燭製作是古老的行業。西元1703年,瑞士東部萊茵谷地上的古鎮 Altstätten,一位名為「Hongler」的師傅在10平方米不到的工作室,開始了他的蠟燭事業。時至今日,Hongler公司已經成為瑞士最古老的蠟燭製造商,佔地規模是創業時的百倍,歷史悠久而成功。這個小鎮也因此贏得了一個美名,人們稱之為「光之城」。

微小卻至關重要的角色
流縱西歐的萊茵河,上游源於阿爾卑斯山,再從瑞士東部的聖加侖州往北流,往德國而去。在瑞士的丘陵地上,萊茵河流域形成一片山谷間的平地,平坦而開闊,瑞士人稱之為萊茵谷地(Rheintal)。此處視覺屏障少了,人的視野放大了。萊茵谷地平坦的地形有利於修築鐵路和公路,交通順暢,往東開車10幾分鐘就越過國界,到達奧地利與德國。
萊茵谷地不但從以前就是外國人來去瑞士的通道,也是今日瑞士人在邊境地區越界購物的快速通道。瑞士的所得比周圍國家高,平均物價約是鄰國的三倍;而在高速全球化下,蠟燭和其他的瑞士商品一樣,都受到國外商品低價銷售的衝擊。身為資深員工,也是Hongler蠟燭公司的負責人Egger老太太說:「想買便宜貨的人,開個車15分鐘就到邊境了,不會買瑞士製造的蠟燭。不過我們每年仍有足夠的訂單,生意不錯。蠟燭在歐洲人的生活裡扮演著一個小小的、不易見,卻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般家用的彩色蠟燭。   方常均攝
一般家用的彩色蠟燭。 方常均攝
從孩子出生的領洗蠟燭、復活節彌撒的特殊蠟燭、成年禮的蠟燭、教堂婚禮象徵聖潔婚姻的蠟燭,告別式追思的蠟燭等,無論是人生的重要時刻,或是重要的宗教節日,在這充滿紀念意義的日子裡,點上一盞燭光,都是生命的紀錄。蠟燭在宗教的影響下,成了過聖誕節必備的物品。 在市集裡可以看到農家就地取材,製成各式擺著蠟燭的「聖誕降臨花環」(也稱將臨花圈)和裝飾品,都帶有地方色彩。為了迎接耶穌的降臨,在聖誕夜的前4週開始,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聖誕降臨花環」,花環上面擺放4個蠟燭,分別有4種高度,從最長的蠟燭開始,每週日點上一個,直到聖誕夜之前的週日點燃最後一根。燭光代表耶穌在黑暗的世界裡為眾人帶來光明;從生命之初到結束,對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古蠟燭工藝,藏著意想不到的文化細節
製作蠟燭是大城小鎮冬天的活動,自己手做蠟燭幾乎是每個瑞士孩子都有的生活經驗。Hongler的蠟燭工藝對外開放,歡迎家庭大大小小的成員一同來體驗。5歲以上的小孩就可以跟著家人來上課,學習把燭芯裹上蠟,為蠟燭塑形,從小體會自己製作生活必需品的樂趣,也了解「當思來處不易,恆念物力維艱」惜物的態度。做蠟燭也是許多大人的嗜好,現代生活步調快速,能有一個可以把心靜下來的愛好,比什麼都來得療癒享受。
在歲末的週末假日裡,從瑞士各地來Altstätten小鎮嘗試手做蠟燭的人絡繹不絕。冬季裡大家在工作坊的室外院子裡圍著爐火,唱歌、喝著熱飲、烤香腸,歌聲笑聲不絕於耳。在室內大人帶著孩子,大手小手拉著暖暖軟軟的蠟,一起塑起心裡想要的形狀,是美好難忘的親子時光。
Hongler的經營哲學是:「我們不想成為市場上有銷量競爭力的大公司,而要讓顧客從過程中得到樂趣,用蠟燭把人們連結起來。」所以這個家族企業仍然以工坊自居。Egger老太太說:「成為一個大工廠並不是我們的目標。」
現代的玻璃燭台。 方常均攝
在Altstätten這個光之城,早期有兩大做蠟燭的師傅,一起為小鎮打響「光」的名號;但在商品全球化後,瑞士的蠟燭需與大量的外國商品競爭,和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市場一樣,在地小店面臨了客戶流失的危機。因此,小鎮裡另一家工坊已經收起來了,目前只剩Hongler繼續光的事業。
Egger老太太說:「感謝大家對信仰的虔誠,我們有許多來自瑞士各大教堂的訂單,客戶來自四面八方。」是的,在瑞士古老的教堂裡,仍沿用百年的古老燭台、燭架,這些古物都需要量身訂做的蠟燭,一般工廠機器大量製造的產品插不上老燭台,不合用。因此,在Hongler工作坊裡的蠟燭師傅,仍然循古法,鑿出老燭台需要的洞,客製化手裁黏貼不同的文字圖案。就這樣,古蹟保存的細節也包含在我們想像不到的蠟燭工藝裡。這是一般參觀大教堂的觀光客,所看不到的文化細節。
聖誕節特製白蠟燭。 方常均攝
延續與創新,是每一個行業想長久發展必經的過程,蠟燭這行也不例外。Hongler按古法製作老蠟燭,也有新的機具製作新式教堂裡需要的蠟燭,為一種精神上的傳承,蠟燭在新時代裡繼續為信仰服務。

一盞燭光,點亮無限企盼
其他古老的行業也在這個蠟燭工坊裡再度相遇,激發火花。Hongler 和鐵匠合作設計藝術造型的蠟燭,搭配有設計感的燭台,點一盞蠟燭就兼具了時尚美感與視覺溫暖。鐵匠這個老行業,與蠟燭重新開啟了新的市場,在聖誕商品的競爭中吸引尋找限量手製商品的客群。同時,他們也在歐洲各地蒐集美麗的蠟雕作品,把蠟燭的藝術引介給來參觀的民眾,讓他們有不同層次的感受。
Hongler是一個30人左右的小型企業,一代傳一代。Egger老太太原是Hongler燭商的學徒,從隔壁村來學藝的年輕女孩,後來接手公司的經營,從學徒成了老闆娘,從青春少女成了銀髮奶奶。她對於兒孫輩的接手感到欣慰,300 多年的蠟燭工藝,她自己也說不清自己是第幾代的接班人了,只是守著本分,自豪地延續光的產業。除了教會的訂單外,也有一定數量的瑞士人認同這樣的理念,在價格取勝的市場競爭中,支持瑞士製作的手工產品。Egger老太太一邊解釋著,一邊開心地拿起義大利語區訂製的跨年晚會蠟燭,這都是他們工坊裡得意的作品。
Egger老太太拿著特製的2017跨年蠟燭,說明家族歷史的傳承。 方常均攝
沒有光的世界,就是黑暗的。一道光在黑暗之中,就算微弱,就算渺小,都能吸引住目光。光代表著希望。在宗教上,點一盞燭光代表追隨者無限的企盼。
光,是信仰力量的具體化,鼓舞人們相信更美好的未來。在瑞士,有許多小人物為自己夢想和事業努力不懈地奮鬥著,就像Hongler一樣,守著自己小小的、美好的夢想,他們不大,但幾百年來持續發亮著。瑞士人如何堅持自己的理想,下回再續。
補充【德語關鍵字】: 蠟燭 die Kerze 教堂 die Kirche 光 die Licht 工坊 die Werkstatt
內文圖片來源:方常均
封面圖片來源:截圖自Hongler Kerzen
編輯:葉菀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100年前瑞士還是一個貧窮的農牧國家,現在山上的人富起來了。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大量減少,如何分配資源,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如何安身立命,這是每個國家當前的問題。他們是如何創造出一個社會進步和樂的共像?究竟是一個外人眼中的幻想,或者人間真有天堂?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