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童工」少女小蓮,異地生存下的語言現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德語是一個古老的語言,語言經過千年的流變,翻山越嶺,隨著人的移出移入,古字、新字、外來字,新舊混雜,戰爭後領域的劃分,區域擴大縮小。種種變因的交融,德語因此有了東西南北,不同的樣貌。

 

德國,德語系國家的最大國,國家的強大與否和人口的多寡,掌握了一個語言的詮釋權。所謂的「標準德語」就是德國漢諾威(Hannover)地區的地方話,語言出現了一個正統,國家境內的其他地方話就成了名符其實的「方言」。奧地利、瑞士還有列之敦斯登,這三個說德語的小國在大國之旁,都有德語說得「不夠標準」之嫌。

 

練習「說一口好德語」:源自不被接納的缺憾

 

少女小蓮的原名叫「Heidi」(海蒂),她是瑞士東南山區的人。在說德語的世界裡,這裡的口音對只說標準德語的人來說,帶著「強烈的土味」。不少瑞士人因為特有的口音,在國家還沒有富強起來之前,也常被德國人訕笑為山地人或鄉下人。說德語的地區幅員廣大,最南和最北的人已經有了語言聽辨上的困難。地域性特色影響語言發展,是歧視方言的人時常忽略的語言事實。

 

小蓮在法蘭克福的德國家庭裡,也因為名字被認為不夠大方,改了一個新名字。在他作為伴讀小童的生涯裡,也必須學習德國式的標準德語用字,矯正口音。語言上學習適應,是移工在異地新生活的一個過程。除了最直接的溝通理解外,還包括心理上被接納、被認同的需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新移民便在新的環境裡交出自主權,被同化了。

 

raw-image

 小蓮故事原著作者Johanna Spyri的故鄉位於蘇黎世郊區,仍是一個小村莊,目前約只有2100人。

 

少女小蓮有好幾個卡通版本,日本的作品大概是最為人熟知,在歐洲各國配音後播放過非常多次。德國的卡通公司也以日本的舊版本,重新用電腦的技術繪製成新版的少女小蓮,獲得卡通動畫大獎。

 

小蓮到今日已過了30年,這個老卡通仍大受現代孩童的歡迎。不過,瑞士人引進這部國外製作的本國故事時,立刻發覺這部卡通有相當大與事實不符的地方,問題不是出在情節,而是為了德國的公司為了配合本國的觀眾,小蓮被配上了德國式的標準德語,小蓮的外公和他們山上村裡的每個人也都說了一口標準德語——這幾乎是不可能在真實的世界發生的情況,卻在卡通裡發生了,完全與事實不符。

 

這就好像中國人製作了新版的台灣廖添丁,原本說台語的廖添丁到了中國被配上京片子一樣。廖添丁說京片子,雖然收視率高,卻是既可笑又不符合實情。德國的小蓮動畫也授權在瑞士的電視台播放,為了不造成兒童認知上的障礙,這部卡通回到了故鄉的頻道,就配上瑞士東南山區裡的方言。卡通裡面小蓮的阿公說的標準德語也略帶瑞士口音,如此一來才能符合真實狀況。

 

百年後主客易位,德國人前往瑞士尋求機會

 

直至今日時空轉變,不少德國人為了追求高薪,往南前往瑞士的工作,幾乎在瑞士的各行各業裡都有德國人的身影。以蘇黎世地區為例,德國人佔了外國人最大的比例,幾乎一半;有出版社為前往瑞士的德國人和奧地利人準備的「瑞士生存教戰手冊」,手冊裡除了不同風土民情的介紹外,也有瑞士德語(Swiss German)的教學;更有瑞士的語言學校特別開設瑞士德語課程,針對不同瑞士地區的口音加強訓練。但是,口音的轉換,有的人一輩子也做不來。

 

在德瑞邊境的人比較容易融入瑞士的口音,但從德國較遠地區來的人幾乎都有障礙。瑞士人甚至會告訴他們:不必勉強,說標準德語就好。瑞士人的這種說法,對德國人來說有兩種解讀:一是,我維持我原貌;二是,瑞士人保守拒外,並不期待外國人真正的融入。歐洲這塊大陸上的人在百年移動流徙後,有時從相貌並不容易判斷人從何而來,但一張口,口音一出,當場立見是不是當地人,人和人的距離也就此遠近拉合。

 

raw-image

幫助德國人了解瑞士的書籍。

 

瑞士處在大國之間,有德法義三大語言皆能溝通的優勢,在100年前是周圍國家的外籍勞工輸出國,為他國勞力密集產業注入勞動力;如今相反,蘇黎世地區多數的餐廳都有從德奧而來的廚師和服務生。不只是長期工作居留的,季節性的移工也頗多,夏天遊湖、冬天滑雪的兩大旅遊旺季,瑞士人自己無法補足服務業的人力需求 ,到處都是靠著與瑞士人才互惠條約免簽來打工的歐洲人。

 

若是有台灣鄉親來瑞士旅遊,請別以為替大家服務的都是瑞士人。旅遊業這個領域裡,多數的人力已由其他的歐洲人替補,從旅行社的經理到房間鋪床的清潔員,或是為客人端上一杯咖啡的服務生,皆可能由外國人提供服務。勞力密集產業由瑞士人親自服務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2015瑞士聯邦統計局(BFS)的數據顯示,薪資低且勞力密集產業的就業人口,外國人與新入籍的瑞士人比例,約佔就業市場的3/5。外國人搶著進來工作的榮景,是100年前多數生活困苦的瑞士人無法想見的。

 

一世紀世界情勢的轉變,瑞士人還保留著說母語的自信,不管是說伯恩話(Berndeutsch)蘇黎世德語(Zürichdeutsch)琉森德語(Luzerndeutsch),或是山裡一個無名小村的山谷話都是被認可的瑞士話。先學好家鄉話是每一個瑞士家庭給孩子的基本教育,學習標準國語(官方語言)是進入義務教育系統後學校的責任;學習四種官方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羅曼什語)的哪一種,則依地區決定。

 

raw-image

德國童書表現歷史,百年前人力和獸力仍是運輸重要的工具

 

德語區裡,在家裡學的瑞士德語與學校的教授的標準德語之間,存在詞彙與語法上的差別,某種程度上是兩種語言。也就是說,在尚未接觸法語、義語或英語之前,在瑞士生長的孩子都有自然的雙語環境。

 

不論在家裡說什麼話,都是每個瑞士人自我的一部份,也是自我認同的建立。自我認同與自信是同時生長的,家鄉話的自然習得,無形間促進了每一個個體裡對原生地域文化的了解,這也一種是所謂家鄉情感的滋長。有自信地說方言,表現的是對土地的熱愛;說標準國語是一個開放與他人溝通的態度;而喜歡說自己家鄉方言的習慣無意地透露了已經內化的瑞士特質,也就是維護在地文化的獨立精神。事物總有一體兩面,強調本土的同時,排他的氛圍也就無法避免地產生。

 

比起周邊的大國,瑞士的制度與生活有著自己的特色。天堂,是外面的人對此地的想像;真實的世界,下回再續。

 

補充【德語關鍵字】:

Hochdeutsch標準德語

Schweizerdeutsch瑞士德語

Akzent口音

Tieflohn低薪

Migrationsarbeit移工

 

延伸閱讀:

不同版本的海蒂

小蓮作者Johanna Spyri的博物館

少女小蓮與烏黑兄弟:19世紀的瑞士,貧困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情故事

 


 

全文圖片來源:方常均

編輯:葉菀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方常均的沙龍
115會員
86內容數
<p>100年前瑞士還是一個貧窮的農牧國家,現在山上的人富起來了。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大量減少,如何分配資源,如何解決社會問題,如何安身立命,這是每個國家當前的問題。他們是如何創造出一個社會進步和樂的共像?究竟是一個外人眼中的幻想,或者人間真有天堂?</p>
方常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12
瑞士的風景雖然如詩如畫,但是寒冷的日子長,有時候身體真的受不住。今天春天大雨成災,瑞德奧都有大水氾濫的災情,有陽光的日子真不多。這樣冷冷的天氣,瑞士與台灣的飲食習慣不同,想要滋補養身卻不一定買得到材料。綿長的雨季之中,想喝一碗熱湯還不容易呢?! 現在來告訴你,在瑞士哪裡可以找到台灣味的養身好料。
Thumbnail
2024/06/12
瑞士的風景雖然如詩如畫,但是寒冷的日子長,有時候身體真的受不住。今天春天大雨成災,瑞德奧都有大水氾濫的災情,有陽光的日子真不多。這樣冷冷的天氣,瑞士與台灣的飲食習慣不同,想要滋補養身卻不一定買得到材料。綿長的雨季之中,想喝一碗熱湯還不容易呢?! 現在來告訴你,在瑞士哪裡可以找到台灣味的養身好料。
Thumbnail
2023/11/08
2023年10月,台灣藝術共享媒合平台LEXPO帶領台灣藝術家們,百件作品參與法國當代藝術週衛星展覽-Art Shopping 與Business Art Fair 成群的博覽會在巴黎百花齊放。台灣上百位藝術家大放異彩,多元作品療癒人心,獲多方好評。
Thumbnail
2023/11/08
2023年10月,台灣藝術共享媒合平台LEXPO帶領台灣藝術家們,百件作品參與法國當代藝術週衛星展覽-Art Shopping 與Business Art Fair 成群的博覽會在巴黎百花齊放。台灣上百位藝術家大放異彩,多元作品療癒人心,獲多方好評。
Thumbnail
2022/10/05
在瑞士每年約有4萬個新移民是以結婚依親的身分來到瑞士的。家庭生活之外,如何與當地社會產生新的連結有許多可能。動物,也可以幫助剛到瑞士的人融入當地喔。Joyce來告訴我們,她如何與家中毛小孩展開瑞士新生活。
Thumbnail
2022/10/05
在瑞士每年約有4萬個新移民是以結婚依親的身分來到瑞士的。家庭生活之外,如何與當地社會產生新的連結有許多可能。動物,也可以幫助剛到瑞士的人融入當地喔。Joyce來告訴我們,她如何與家中毛小孩展開瑞士新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Grüezi! 每天朝九點午三點半的密集德語課程,將我們拉回高中時期的課堂上,身旁的同學快速的熟識,在正式開學前體驗了不一樣的校園時光。 上次收拾好書包,準備迎接通勤生活的時候,大概是唸高中的時候了;那時候每天早上都要六點二十走去「南新國小」附近的站牌,等著一班班的「嘉義縣公車」或「嘉義客運」,將
Thumbnail
Grüezi! 每天朝九點午三點半的密集德語課程,將我們拉回高中時期的課堂上,身旁的同學快速的熟識,在正式開學前體驗了不一樣的校園時光。 上次收拾好書包,準備迎接通勤生活的時候,大概是唸高中的時候了;那時候每天早上都要六點二十走去「南新國小」附近的站牌,等著一班班的「嘉義縣公車」或「嘉義客運」,將
Thumbnail
台灣人在德國會不會遇到種族歧視?德國人究竟友不友善?如果不友善,就是種族歧視嗎?此文章並非要教你如何處理種族歧視,而是從個人的經驗提供一些判定的依據,有些不友善未必是種族歧視。如果只是見到影就開槍,讓自己在德國的生活在負面情緒的煎熬之中,最終封閉自我、不和當地人來往,那會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Thumbnail
台灣人在德國會不會遇到種族歧視?德國人究竟友不友善?如果不友善,就是種族歧視嗎?此文章並非要教你如何處理種族歧視,而是從個人的經驗提供一些判定的依據,有些不友善未必是種族歧視。如果只是見到影就開槍,讓自己在德國的生活在負面情緒的煎熬之中,最終封閉自我、不和當地人來往,那會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Thumbnail
這學期擔任了學校的學伴,為自己增加文化交流與外語口說的經驗。很高興自己勇敢地踏出舒適圈。
Thumbnail
這學期擔任了學校的學伴,為自己增加文化交流與外語口說的經驗。很高興自己勇敢地踏出舒適圈。
Thumbnail
我說的不是口音也不是我們說著非母語時的音調,而是指人們說話的方式。
Thumbnail
我說的不是口音也不是我們說著非母語時的音調,而是指人們說話的方式。
Thumbnail
大學社團的學姊帶著德國籍先生和才三個月大的寶寶來訪,我們交換了一些學了對方語言之後的疑惑和想法,也有一些難以解釋的概念。
Thumbnail
大學社團的學姊帶著德國籍先生和才三個月大的寶寶來訪,我們交換了一些學了對方語言之後的疑惑和想法,也有一些難以解釋的概念。
Thumbnail
這次筆者很幸運地能夠採訪到這位前輩。在德國求學時期即受到前輩非常多的幫助,是筆者在生活與職涯上的貴人。由於前輩有非常多的跨國管理經驗,筆者覺得這些經驗太寶貴了,可以幫助大家成長,遂決定花時間做訪談,來汲取前輩的人生智慧。   希望以下的內容能夠幫助在德國打拼的各位,得到更多啟發以及成長。   經歷
Thumbnail
這次筆者很幸運地能夠採訪到這位前輩。在德國求學時期即受到前輩非常多的幫助,是筆者在生活與職涯上的貴人。由於前輩有非常多的跨國管理經驗,筆者覺得這些經驗太寶貴了,可以幫助大家成長,遂決定花時間做訪談,來汲取前輩的人生智慧。   希望以下的內容能夠幫助在德國打拼的各位,得到更多啟發以及成長。   經歷
Thumbnail
年輕時的陶修女最想去巴西傳教,為此她在瑞士時還學習了葡萄牙文,但教會的長上卻要派她到一個叫Formosa的地方,雖是葡萄牙文的地名,卻是相反的方向。40多年後台灣已經是她家。她說:「瑞士是我第二個家。」這就是台東初鹿陶修女的故事。
Thumbnail
年輕時的陶修女最想去巴西傳教,為此她在瑞士時還學習了葡萄牙文,但教會的長上卻要派她到一個叫Formosa的地方,雖是葡萄牙文的地名,卻是相反的方向。40多年後台灣已經是她家。她說:「瑞士是我第二個家。」這就是台東初鹿陶修女的故事。
Thumbnail
生活在國際大城蘇黎世,說英文其實是能通行無阻。但居住在德語區,擁有基礎的日常德語單字,對於安心生活下去是必要的。當然,學習新的語言需要下功夫也需要學習語言天份。像我就沒有這種技能了。
Thumbnail
生活在國際大城蘇黎世,說英文其實是能通行無阻。但居住在德語區,擁有基礎的日常德語單字,對於安心生活下去是必要的。當然,學習新的語言需要下功夫也需要學習語言天份。像我就沒有這種技能了。
Thumbnail
台灣出生,成長於德國的張友馨,是兩個男孩的母親,自2013年定居於瑞士。在多語的瑞士裡,德語是她最嫻熟流利的語言,而在孩子的教育裡她不忘了置入中文學習。第二代的移民如何教第三代遠方的母語是鮮少的案例,如何走出家庭,跨入群眾推廣,需要無比毅力。 母親節快到了,你記得母親為你做的事嗎?有些事是一輩子的
Thumbnail
台灣出生,成長於德國的張友馨,是兩個男孩的母親,自2013年定居於瑞士。在多語的瑞士裡,德語是她最嫻熟流利的語言,而在孩子的教育裡她不忘了置入中文學習。第二代的移民如何教第三代遠方的母語是鮮少的案例,如何走出家庭,跨入群眾推廣,需要無比毅力。 母親節快到了,你記得母親為你做的事嗎?有些事是一輩子的
Thumbnail
「我才不相信咧!這些都是妳家老闆娘的個人私事嗎?妳怎麼知道得那麼清楚?」我大叫。 跟我講這些事的是海蒂。
Thumbnail
「我才不相信咧!這些都是妳家老闆娘的個人私事嗎?妳怎麼知道得那麼清楚?」我大叫。 跟我講這些事的是海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