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本事】這個地方叫Book──博克書局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真是一次特殊的採訪經驗,等在眼前的是間歇業兩個月餘的獨立書店──位於屏東市公園東路的博克。既有店址此刻已有其他行業入駐了,不過醒目的店招大字還在,一百坪的格局架構也在,走過公園東路,現在至少你還能夠指認:這個地方曾經有過一間書局,這個地方叫博克。

 

然而到訪屏東這日暴雨狂風,山區各地頻傳災情,坐在林常中老闆的小客車,聽他談著書局的大小事情。書局已經沒有了,我們該到哪處講話呢?父親一般的林老闆驅車載我來到大賣場,我們一起避雨兼吃午餐。我才發現關於博克的描述、敘事、說法,起手式都是過去式了,書局故事已經是你我心中的一件往事。

 

林老闆祖籍福建龍巖,先前服役於屏東空軍基地,一九九八林老闆退役之後,全力投身書店事業。事實上,早在博克書店之前,林家已於一九九二年,同樣在屏東市區經營上海書店。二〇〇〇年十二月,位在公園東路的新店:博克書局成立。博克書局只賣書:新書為主,舊書少量,如同他的店名,這個地方都是Book。

 

raw-image

林老闆在書店中的身影

 

失去真實空間作為想像依據,我必須努力從林老闆的言談去捕捉、重構消失的博克;或者林老闆也努力記住書店的樣子,於是我們就一起想像十四米寬、一百坪大,且有兩百支日光燈管集體放光的書局,像是海明威的小說──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我們一起想像店內的訪客或坐或站,穿著制服拿書細心閱讀;想像書櫃廊道擺滿為客人貼心放置的椅凳;想像多少孩子與家長就約在博克,說:「我在博克等你!」原來書店是最令人放心的接送區。我們就怕把博克忘了!林老闆說,博克書局位在文教區,鄰近就有屏師附小、中正國中、屏榮高中。到訪書局的老師學生,多年來就像是老朋友。博克書局這樣的好人緣,一名老師聞訊歇業,遲遲不敢前來。

 

二〇一六年春天,博克書局停止運作的消息傳出,散居全島各地的博克朋友奔相走告,附近小學來到書局獻唱〈望春風〉;或者親製卡片,寫下對博克的萬語千言。林老闆提及,不少孩子都是從小看到大的,從幼稚園看到讀大學,然後嫁人、離開屏東,又帶著小孩回來。有名客人特地拿來小學時代的作文影印,作文內容寫著: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博克。不知為何聽到這裡,我突然就想掉淚。一間書店的誕生與消失,何以總是牽動這麼多人的情緒?一間書局得以輻輳而出的情感地圖,究竟又有多遠?林老闆說,關於書局歇業的決定,前後掙扎了兩三年,然書局工作看似浪漫,箇中甘苦又豈是三兩句話就能說完,經營書店並不容易。林老闆提及若真要做,真的做不完啦!一天從開門到關門,上架、分類、點書、整書、抽退、查書、送書,還不包含環境的整理維護、客人的需求服務、玻璃窗面的海報殘渣。書怕水,颱風天也要擔心倉庫漏水……。林老闆說:他把客人當成朋友,凡事親力親為,這是他的書局管理哲學了。

 

raw-image

停止營業前,讀者留下對博克的感謝

 

午餐完畢,雨勢稍歇,我問林老闆:能不能去看看博克書局呢?車子離開大賣場,我們穿街走巷回到市區,隔著暴雨的車窗,我終於見到了博克。林老闆放慢車速,他說最初這裡只是一片荒地、長著兩棵檳榔樹。光是蓋屋,他就花去了半年時間。二〇〇〇年十二月一日,博克書局開幕,二〇一六年四月五日休業,前後共計十六年。我說:正是一個青少年的歲數,博克已經長大了。

 

結束博克書局的營運,林老闆提及心情其實沒有多大變化,清出了一百多個書櫃、十幾卡車的書籍,或者送人或者捐贈,走在路上時常遇到客人,博克其實已以另種形式在你我的心中長存。時間現在變的餘裕多了,四年級的他,最近開始接觸更多課程,重新當起學生。離開博克,最後我們來到距離書店不遠的全家超商,就著落地窗戶再說博克,眼看市區雨勢終於由強漸漸轉弱。林老闆讀書廣泛,尤以歷史書籍為喜,外省第二代的他,對於一九四九的歷史特別感到興趣。我們一起分享了關於王鼎鈞、齊邦媛、張拓蕪,乃至更多大江大海的戰爭敘事。林老闆說,他想向仍在書店經營路上的所有同業致上敬意,聽到這話,我對林老闆和他的博克故事更加感佩不已。

 

raw-image

熄燈的博克

 

台灣書店的消失與誕生意味著台灣知識的此消彼長。每間書店的出現,象徵著我們正在尋求新形式與新語言與新內容;每間書店的消失卻不只是消失,它會在另處生出新機,結出花果,因其精神終會被傳遞、被賡續、被牢記著。

 

多年以前只是兩棵檳榔樹,一塊雜草叢生地的荒地,然而曾經它被如此慎重的規畫成為一間書店,這裡是博克。

 

多年以後,我們不知它將會變成什麼?可請你千萬要記得,這個地方叫Book。

 

 


 

圖片提供:書店裡的影像詩

拜訪更多書店:

raw-image

 

 

avatar-img
10會員
16內容數
<p>最初與書、書架、書店接觸的場景,形成介面,長成影像,生成平台,而你伸出手指輕觸登入,下一秒就要重返現場;這些小鎮書局或連鎖書店,成為我們求學期間不斷穿越的所在。這個寫作計畫以全台灣特色書店為探索對象,一方面試圖梳理自身的知識養成;一方面也嘗試與書店空間進行對話。書店作為台灣教育的基樁節點,我在其中穿越也被穿越,沿途所見卻是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曾從中帶走、又留下什麼呢?</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 富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記憶裡的事總是和鹿城連在一起……」五年級世代的秋玲姊與凱鶴哥從前是鹿港國中相知相熟的一對戀人,分開多年之後兩人再度重逢,並於中年返鄉回返鹿城開設書店。我喜歡他們的故事,更巧的是書店就在母校不遠處,「人生像是一個圓圈」,凱鶴哥說,而這一切像是註定好的。</p>
<p>為什麼選擇回到故鄉,與為什麼選擇開書店,有時是同一個問題。VINCENT提及,也許是於對於生命的歸納與重整,從而進一步去正視內心的聲音,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又能兼及自己的能力專業?是這樣的思索、沉澱與長考的結果,逐漸形塑而出的答案,最後竟是一間書店的樣子。</p>
<p>在這自在舒適的草屯小鎮,陽光灑在全新裝潢的書店空間,我忽然發現這篇課文像是突然長出了插圖──插圖應該是窗外的中正街景吧,隱隱約約看到有間名為三省堂的書店,它開在現今店址的對邊,懷舊的泛黃的底色,石子路上走著你來我來,來來去去的草屯孩子。</p>
<p>那天來到同利舊書坊正是傍晚五點,算算正是夜市開張的時間。郭老闆的舊書坊是不是就像當年唯一沒有撤離的攤位,並在暮色將至之際,至今持續在原地放出光線。會不會有人因著同利的燈照,因而記起啊多少年前這裡也有過夜市?</p>
<p>我非常喜歡書架擺書、也擺罐頭食材的視覺效果,那意味著知識與生活就靠在一起,或者知識與生活即互為彼此。我在麥仔簝獨立書店的書區特別感受這份親暱,這些書或站或攤或躺,取走一本到客廳廚房後院翻翻看看,人與書的關係自自然然。</p>
<p>我喜歡鹿鹿與Eva稱呼來訪店裡的朋友為「旅人」,它像是一個敬詞與尊稱,因為旅人總是在路途中,書店為此也像是暫時歇靠的驛站。我相信不同旅人總在鹿途中帶走或帶回更多路途中的事,「世界」在這裡的意義是不斷的被拓樸與被改寫……</p>
<p>「記憶裡的事總是和鹿城連在一起……」五年級世代的秋玲姊與凱鶴哥從前是鹿港國中相知相熟的一對戀人,分開多年之後兩人再度重逢,並於中年返鄉回返鹿城開設書店。我喜歡他們的故事,更巧的是書店就在母校不遠處,「人生像是一個圓圈」,凱鶴哥說,而這一切像是註定好的。</p>
<p>為什麼選擇回到故鄉,與為什麼選擇開書店,有時是同一個問題。VINCENT提及,也許是於對於生命的歸納與重整,從而進一步去正視內心的聲音,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又能兼及自己的能力專業?是這樣的思索、沉澱與長考的結果,逐漸形塑而出的答案,最後竟是一間書店的樣子。</p>
<p>在這自在舒適的草屯小鎮,陽光灑在全新裝潢的書店空間,我忽然發現這篇課文像是突然長出了插圖──插圖應該是窗外的中正街景吧,隱隱約約看到有間名為三省堂的書店,它開在現今店址的對邊,懷舊的泛黃的底色,石子路上走著你來我來,來來去去的草屯孩子。</p>
<p>那天來到同利舊書坊正是傍晚五點,算算正是夜市開張的時間。郭老闆的舊書坊是不是就像當年唯一沒有撤離的攤位,並在暮色將至之際,至今持續在原地放出光線。會不會有人因著同利的燈照,因而記起啊多少年前這裡也有過夜市?</p>
<p>我非常喜歡書架擺書、也擺罐頭食材的視覺效果,那意味著知識與生活就靠在一起,或者知識與生活即互為彼此。我在麥仔簝獨立書店的書區特別感受這份親暱,這些書或站或攤或躺,取走一本到客廳廚房後院翻翻看看,人與書的關係自自然然。</p>
<p>我喜歡鹿鹿與Eva稱呼來訪店裡的朋友為「旅人」,它像是一個敬詞與尊稱,因為旅人總是在路途中,書店為此也像是暫時歇靠的驛站。我相信不同旅人總在鹿途中帶走或帶回更多路途中的事,「世界」在這裡的意義是不斷的被拓樸與被改寫……</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一年,就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就這樣離開了,你知道後來那十多年我是怎麼熬過來的嗎?你知道你被抓走之後,我跟媽媽弟弟過著怎樣的日子嗎?你知道我在學校是怎樣的被欺負嗎?你還記得那時候我只有十四歲嗎?十四歲!這些年來你有問過我們那段日子是怎麼過的嗎?」新芳嘶吼著,對著她的父親聲淚俱下。
Thumbnail
突然覺得空間如何變化、叫什麼店名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刻走進來的人共同建構了這個場域。書是一本一本賣出去的,熟客是一位一位聊開的,實體零售店面存在的意義,就是這樣在日常的接觸、交流上累積的。
Thumbnail
一直以為是旅行改變了我, 然後發現,沒有,它從來沒有, 它只是讓我知道,原來我是這樣的人。 看到這本書,是在巴黎的韓國爺爺家發現的。在眾多外文書中,中文書顯得醒目。於是開心的拿起來,在巴黎的日子裡走到哪帶到哪。 
Thumbnail
2017年出版的原著小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透過身為青年監工的特殊身份與視角,寫下主流社會長久忽視的底層勞工階層。比起改編後的戲劇,林立青的文字寫實許多,也更加未經修飾。相對於戲劇觸發的同情心,書中不只承載了對於弱勢的關懷,更有著因為藍領階級養尊處優的社會,無法輕易迴避的批判。
Thumbnail
我覺得難過的是,當一個人開始憤世嫉俗時,會開始有階級感。會對人分群和做其中之一的假設是他的行為聯繫著它們品質的心智。就像看到外籍移工在北車大肆喧嘩或席地而坐感到他們就是無禮和髒,想像用雞毛撢子撢去眼中不舒服的景象,揮落的灰塵若是看不見後就可以一掃陰霾。但那在於其本身,各位,就是一個謊言。
Thumbnail
作者從地球歷史脈絡,帶領讀者了解人類出現前後之於整個世界的影響。你將能從書中發現,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早在工業時代來臨之前就已經產生!像是我們的祖先智人的遷徙造成了許多大型陸地哺乳的滅絕、哥倫布之後因航行帶動的區域性物種交換、地球能源的使用使我們在地層中發現只有人類活動才能看到的特殊物質…
Thumbnail
「那一年,就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就這樣離開了,你知道後來那十多年我是怎麼熬過來的嗎?你知道你被抓走之後,我跟媽媽弟弟過著怎樣的日子嗎?你知道我在學校是怎樣的被欺負嗎?你還記得那時候我只有十四歲嗎?十四歲!這些年來你有問過我們那段日子是怎麼過的嗎?」新芳嘶吼著,對著她的父親聲淚俱下。
Thumbnail
突然覺得空間如何變化、叫什麼店名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刻走進來的人共同建構了這個場域。書是一本一本賣出去的,熟客是一位一位聊開的,實體零售店面存在的意義,就是這樣在日常的接觸、交流上累積的。
Thumbnail
一直以為是旅行改變了我, 然後發現,沒有,它從來沒有, 它只是讓我知道,原來我是這樣的人。 看到這本書,是在巴黎的韓國爺爺家發現的。在眾多外文書中,中文書顯得醒目。於是開心的拿起來,在巴黎的日子裡走到哪帶到哪。 
Thumbnail
2017年出版的原著小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透過身為青年監工的特殊身份與視角,寫下主流社會長久忽視的底層勞工階層。比起改編後的戲劇,林立青的文字寫實許多,也更加未經修飾。相對於戲劇觸發的同情心,書中不只承載了對於弱勢的關懷,更有著因為藍領階級養尊處優的社會,無法輕易迴避的批判。
Thumbnail
我覺得難過的是,當一個人開始憤世嫉俗時,會開始有階級感。會對人分群和做其中之一的假設是他的行為聯繫著它們品質的心智。就像看到外籍移工在北車大肆喧嘩或席地而坐感到他們就是無禮和髒,想像用雞毛撢子撢去眼中不舒服的景象,揮落的灰塵若是看不見後就可以一掃陰霾。但那在於其本身,各位,就是一個謊言。
Thumbnail
作者從地球歷史脈絡,帶領讀者了解人類出現前後之於整個世界的影響。你將能從書中發現,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早在工業時代來臨之前就已經產生!像是我們的祖先智人的遷徙造成了許多大型陸地哺乳的滅絕、哥倫布之後因航行帶動的區域性物種交換、地球能源的使用使我們在地層中發現只有人類活動才能看到的特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