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重新回到能夠安詳辭世的世界:「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推薦序

         這是一本當下台灣最需要的一本書,不管是對每個民眾,乃至於整個社會國家,包括了長期照護臨終醫療與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所提到的課題是我們最好的參考書。
        因為日本的文化習俗,社會發展,乃至於個人或家族的生命態度與價值觀,都跟台灣很類似,因此,當日本現在所處超高齡社會所面對的問題,也即將是台灣未來的挑戰,只是日本花了三十多年才變得這麼老,而台灣從今年起以每年增加百分之一高齡人口的速度會在十年之內趕上日本,我們只有非常短的時間來因應從制度、軟硬體設施到個人觀念的改變,在此危急存亡之秋,這本書的確是場及時雨。
        作者以醫師的立場與親身經驗,懇切地訴之以情,說之以理,期盼能改變民眾的價值觀,讓每個即將臨終的長者擁有安詳辭世的尊嚴,而不是被五花大綁,全身插滿管子,痛苦異常的離開這個世界。
        作者很明白的指出,「只要人活著就好」只不過是還健康的人自私的行為而已,他質疑家屬及醫療人員把自己不想遭遇的待遇,用在無法開口的老人家身上,這究竟是為了誰呢?
        日本媒體這些年來常常報導的「年金寄生蟲」,其實多年來在台灣也成為隱而不宣的秘密,尤其那些軍公教退休的高齡長者,三年五年,甚至十多年全身插滿管子躺在醫院或安養院裡,痛苦又毫無生活品質,真的是生不如死,但是為了那七、八萬或者十來萬的終生俸,子女「捨不得」讓父母好好安息。
        現在醫療科技的進步,不管是葉克膜或人工呼吸器,的確可以讓人死不了,無論如何至少能夠維持著呼吸心跳,但是對於臨終高齡的長者而言,這些所謂的「延命醫療」其實不是在延長生命,而是拖長了死亡的痛苦過程。自古以來,我們最狠地詛咒是罵人不得好死,但是,為何有這麼多子女忍心讓自己的父母不得好死呢?
        作者也從醫學角度詳細描述了一個人最理想的死亡的過程,其中特別強調人會自然而然地減少進食,在身體沒有負擔下安詳辭世,因此他非常反對臨終前的腹部造口接管餵食甚至靜脈注射點滴,因為這只會增加身體的痛苦與延長死亡。
        現代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大約始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前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在家過世,但是這幾十年來,幾乎所有人都是在醫院死亡。甚至現在的死亡診斷已無法接受自然死亡這樣的觀念,換句話說,現代人已經沒有權利享受無疾而終這種人間最大的福分,醫療體系無論如何都會為每一個人安上一種死亡病因才甘願。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希望藉由這本書重新省視臨終醫療體制,讓我們每個人,以及我們的社會得以回到那個擁有安詳辭世權力的世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