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的咖啡時光

    「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句流傳了數十年的經典名言,不只是膾炙人口的金句而已,而是許許多多的人,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最早也許只有文人知識份子,或者作家,會終日泡在咖啡館裡,但是現在業務員跟客戶約在咖啡館碰面,學生在咖啡館寫作業,情侶的約會在咖啡館,老友相聚也在咖啡館,咖啡館取代了家裡的客廳,公司的會議室以及學生的書房。
        「我們在某某咖啡館見!」是現代人每天會說上好幾次的話,而選擇什麼咖啡館也呈現了自己的品味,生活態度以及看待世界的方法。
        創立星巴克連鎖咖啡的霍華蕭茲三十多年前把米蘭咖啡館的氛圍帶到美國,讓咖啡館裡不只有咖啡香,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對話。咖啡館變成客廳空間的一部分這樣概念立刻席捲世界,很快在全世界複製出數以萬計的連鎖咖啡館。
        因此,咖啡館已經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咖啡館的空間,泡在咖啡館的時間,也彰顯出人與環境互動的氛圍及獨特的價值觀。
        二十世紀初,著名的作家阿登伯格就寫過這一段讚頌咖啡館的詩:「
    你如果心情憂鬱,不管是為了什麼,去咖啡館!
    深戀的情人失約,你孤獨一人,形影相弔,去咖啡館!
    你跋涉太多,靴子破了,去咖啡館!
    你所得僅四00法郎,卻願意豪放地花五00,去咖啡館!
    你是一個小小的官員,卻總夢想著當一個名醫,去咖啡館!
    你覺得一切不如所願,去咖啡館!
    你內心萬念俱灰,走投無路,去咖啡館!
    你仇視周圍,蔑視左右的人們,但又不能缺少他們,去咖啡館!
        我不常上咖啡館,除非有朋友邀約碰面,但是我也喝咖啡。每天早上起來,泡一杯咖啡坐在書桌前,看著窗外天色慢慢轉亮,城市逐漸清醒;第二杯咖啡是在午飯過後,在上班前泡的。
        我不是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藉由一杯咖啡彷彿在身邊圍出一個「結界」,一個不受干擾的時空,可以暫時停下一切,整理自己的情緒與心靈。
        是的,我的咖啡時光是一種儀式,就像跨年倒數,慶生會或祭祖一樣,儀式對渴望意義的人類而言,是重要的,而且儀式是一種轉換,讓之前與之後畫出一個明顯的區隔,讓自己確定從這個時間點之後是不同的。
        我們是龐大社會體系的一小顆螺絲釘,每天走著相同的路,搭同一班車,做著一樣的事,生命似乎在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流逝了,午夜夢迴,難免惶恐與迷惑。因此,如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儀式,可以給我們生命帶來一些新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著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與荒野同行》、《我在黃昏的日落前趕路》,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等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