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短評|《追緝聶魯達》

釀短評|《追緝聶魯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陳昀秀 

1945 年,身兼詩人與外交官身份的聶魯達(Pablo Neruda)在被智利共產黨提名、當選議員之後,公開反對智利總統魏德拉與其右翼政府,而後遭到政府追捕,1947 年開始了他的流亡之路。電影的起頭也從此開始: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ín)以追捕聶魯達的警探視角,將聶魯達躲避右派政權的逃亡史實糅雜於虛構的敘事之中,從鏡頭裡一探詩人流浪的冒險。

raw-image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並非全面性地歌頌聶魯達的文學傳奇與政治熱情,在某些橋段仍可感受到導演在聶魯達的政治生涯中插入許多質疑,例如他看似擁抱共產主義,卻過著布爾喬亞品味的生活。在電影情節裡有一段,聶魯達參加一個秘密聚會時,一位共產黨員向前詢問,當共產世界來臨時,過的會是像他一樣的生活(貧窮、勞動、困苦),還是像聶魯達一樣(品味、富足、安逸)?聶魯達回答:「像我一樣。」,大家莞爾一笑;導演也不避諱指出,寫著翩翩情詩、熱烈如柴火的聶魯達,事實上是個愛好女色的老頭子,也會流連酒店,貪圖肉慾的歡愉。聶魯達因追捕而流露出平凡、困窘的模樣,讓大家看見原來偉大文學家也有這樣的時刻,讓人物的描繪變得立體,聶魯達的性格不只有光亮的臉孔,還有複雜的面向。

raw-image

但大家不要誤會了,導演並沒有放棄聶魯達的文學成就與政治地位的重要性。電影中不只一次出現,聶魯達在作品裡為政治犯疾聲呼籲,控訴政府、追求平等,這是渴求思想自由的人們深刻愛著他的原因。更不用說聶魯達的文學作品傳布於社會各個階層,無論貴族菁英或底層勞動者,他們熟稔詩句、高亢朗誦的模樣,就是真切愛著詩、愛著聶魯達的證明。文字能這樣陪伴這麼多人走過一段路,記憶它、傳唱它,無疑是對聶魯達最高的讚美。

raw-image

這個追緝聶魯達的旅途充滿驚喜,終點的模樣並不如先前故事開頭如此單向,峰迴路轉,連警探獵捕的目的都從原先的政府任務,轉成尋父之旅。最後又像是聶魯達為自己打造的華麗詩篇。難道追捕原來就是一個文本裡的幻象?虛實之間,詩興盎然,在電影的成像裡,你也能追上聶魯達的腳步,看看過往史實與敘事交錯的光景。

※                    ※                    ※

raw-image

陳昀秀,新聞所 R03 妙麗葛蘭傑。希望下輩子可以投胎成為一隻無所事事的胖貓。

※                    ※                    ※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raw-image

《追緝聶魯達》劇照來源:前景娛樂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但她一點都不想當歐菲莉雅,不想當那種純潔、天真的女子。她想成為任何人、任何事物。要是她能繼續擁有隨意轉換身份的能力——也就是她在耶魯和歐尼爾劇場裡精通的——她就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女演員。</p>
<p>對於一部作品的優劣判斷,事實上真不如人們想像的具有共識或標準。即便要從動人的面向來看,每個人被打動的方式也完全不同,評委們對於獎項的評選指標或者基本精神,其實也存在不小的分歧。</p>
<p>我們或許都跟 Cecilia 一樣,出於現實考量而決定拋棄夢想(因為窮怕了),一步步走向更現實/實際的人生。最後,我們只能一再回到戲院,期待投射在銀幕上的光影,可以挽回(喚醒)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失去的做夢能力。</p>
<p>「聖露西亞」是個失去雙眼卻仍有視力的光明女神,她是波哥大短片影展的大獎名號,也是整個影展的精神象徵。看完今年的雄影波哥大短片影展精選後,若也能像聖露西亞那樣長出一對能夠看透一些什麼的新眼睛,就太好了!</p>
<p>這七部土耳其哈扎飛電影藝廊短片,每一部都用自己的方式,對社會現狀、陰暗角落裡各種細微現實保持警覺,用敏銳的眼光觀察萬象,翻找社會底下的哀愁。透過鏡頭,這些短片提醒著世界,保持自省能力,不要變得麻木。</p>
<p>情感是真的,記憶卻恐怕是假的,前一集的《銀翼殺手》就讓 Rachel 與 Deckard 不斷爭辯記憶的重要性,當你賴以為生的記憶,讓你活得如此燦爛,但如果只是複製於其他人的過往,那麼記憶還是真摯的嗎?</p>
<p>但她一點都不想當歐菲莉雅,不想當那種純潔、天真的女子。她想成為任何人、任何事物。要是她能繼續擁有隨意轉換身份的能力——也就是她在耶魯和歐尼爾劇場裡精通的——她就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女演員。</p>
<p>對於一部作品的優劣判斷,事實上真不如人們想像的具有共識或標準。即便要從動人的面向來看,每個人被打動的方式也完全不同,評委們對於獎項的評選指標或者基本精神,其實也存在不小的分歧。</p>
<p>我們或許都跟 Cecilia 一樣,出於現實考量而決定拋棄夢想(因為窮怕了),一步步走向更現實/實際的人生。最後,我們只能一再回到戲院,期待投射在銀幕上的光影,可以挽回(喚醒)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失去的做夢能力。</p>
<p>「聖露西亞」是個失去雙眼卻仍有視力的光明女神,她是波哥大短片影展的大獎名號,也是整個影展的精神象徵。看完今年的雄影波哥大短片影展精選後,若也能像聖露西亞那樣長出一對能夠看透一些什麼的新眼睛,就太好了!</p>
<p>這七部土耳其哈扎飛電影藝廊短片,每一部都用自己的方式,對社會現狀、陰暗角落裡各種細微現實保持警覺,用敏銳的眼光觀察萬象,翻找社會底下的哀愁。透過鏡頭,這些短片提醒著世界,保持自省能力,不要變得麻木。</p>
<p>情感是真的,記憶卻恐怕是假的,前一集的《銀翼殺手》就讓 Rachel 與 Deckard 不斷爭辯記憶的重要性,當你賴以為生的記憶,讓你活得如此燦爛,但如果只是複製於其他人的過往,那麼記憶還是真摯的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