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釀短評|《追緝聶魯達》

文/陳昀秀 
1945 年,身兼詩人與外交官身份的聶魯達(Pablo Neruda)在被智利共產黨提名、當選議員之後,公開反對智利總統魏德拉與其右翼政府,而後遭到政府追捕,1947 年開始了他的流亡之路。電影的起頭也從此開始: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ín)以追捕聶魯達的警探視角,將聶魯達躲避右派政權的逃亡史實糅雜於虛構的敘事之中,從鏡頭裡一探詩人流浪的冒險。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並非全面性地歌頌聶魯達的文學傳奇與政治熱情,在某些橋段仍可感受到導演在聶魯達的政治生涯中插入許多質疑,例如他看似擁抱共產主義,卻過著布爾喬亞品味的生活。在電影情節裡有一段,聶魯達參加一個秘密聚會時,一位共產黨員向前詢問,當共產世界來臨時,過的會是像他一樣的生活(貧窮、勞動、困苦),還是像聶魯達一樣(品味、富足、安逸)?聶魯達回答:「像我一樣。」,大家莞爾一笑;導演也不避諱指出,寫著翩翩情詩、熱烈如柴火的聶魯達,事實上是個愛好女色的老頭子,也會流連酒店,貪圖肉慾的歡愉。聶魯達因追捕而流露出平凡、困窘的模樣,讓大家看見原來偉大文學家也有這樣的時刻,讓人物的描繪變得立體,聶魯達的性格不只有光亮的臉孔,還有複雜的面向。
但大家不要誤會了,導演並沒有放棄聶魯達的文學成就與政治地位的重要性。電影中不只一次出現,聶魯達在作品裡為政治犯疾聲呼籲,控訴政府、追求平等,這是渴求思想自由的人們深刻愛著他的原因。更不用說聶魯達的文學作品傳布於社會各個階層,無論貴族菁英或底層勞動者,他們熟稔詩句、高亢朗誦的模樣,就是真切愛著詩、愛著聶魯達的證明。文字能這樣陪伴這麼多人走過一段路,記憶它、傳唱它,無疑是對聶魯達最高的讚美。
這個追緝聶魯達的旅途充滿驚喜,終點的模樣並不如先前故事開頭如此單向,峰迴路轉,連警探獵捕的目的都從原先的政府任務,轉成尋父之旅。最後又像是聶魯達為自己打造的華麗詩篇。難道追捕原來就是一個文本裡的幻象?虛實之間,詩興盎然,在電影的成像裡,你也能追上聶魯達的腳步,看看過往史實與敘事交錯的光景。
※                    ※                    ※
陳昀秀,新聞所 R03 妙麗葛蘭傑。希望下輩子可以投胎成為一隻無所事事的胖貓。
※                    ※                    ※
《追緝聶魯達》劇照來源:前景娛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