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是一部來自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並且敘述種族屠殺悲劇的電影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在「雪布尼查大屠殺」中犯下戰爭罪的前南斯拉夫指揮官普拉里亞克,2017 年他在國際法庭上服毒自盡,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無辜的!」
一個犯下戰爭罪的軍人,直到死亡都對自己的信仰堅定不移。記得在這則新聞席捲世界各大媒體之際,老師在課堂上問同學們,是否有解決波塞衝突更好的方法?我們提出了斡旋、劃界、請第三方協助談判等等,然而這些「更好」的方法,都不是「可行」的方法,因為若還有其他途徑得以撲滅巴爾幹半島的煙硝,我們將不用紀錄這些令人心碎的歷史。戰爭帶來和平,因為人們記得戰爭的慘痛,因為其中一方被徹底碾壓;隨著時間過去,記憶模糊、戰敗者捲土重來,煉獄將再度侵蝕人間。
「宗教信仰」、「歷史因素」、「種族歧異」種種原因只能反映屠殺事件的某一個面向。《阿依達的救援行動》被比喻為南歐的《辛德勒的名單》,而我認為本片與許多屠殺電影最為不同的地方是,其主角富含「人性」,而非以劇情發展凸顯「人性光輝」。
阿依達是聯合國指派的管制區翻譯員,獲得聯合國及荷蘭政府的庇護,卻無法幫助仍被排除於管制區外的雪布尼查民眾,只能讓丈夫與聯合國軍官一起參與塞族談判,換取家人進到管制區的機會。綜觀全片,我們跟著阿依達的身影穿梭在戰場,甚至代替她,進入那些無法深入之處:她在管制區裡等著丈夫歸來,在管制區裡等待聯合國與北約早已承諾的行動,也在管制區裡夢見屬於雪布尼查的年輕面容。
阿依達奔波的無力與辛勞,即是小國於半島上舛舛歷史的其中一頁。在片中與她來往的人們,都代表了深陷連年衝突的每一方,聯合國的部隊駐紮於此,卻盼不到遠方馳援,身處在西歐、美國、亞洲的國家們,看似深陷其中但實為遠觀戰火,一旦非關自身利益,人權大旗便早早降了下來;身在管制區的軍人,真正與雪布尼查的居民生死與共,他們處於權力的中介,必須聽命於遠方戰鼓,比起平民,他們的生命卻又多了一層保障。
阿依達與軍官抽著菸,一個望著總會結束的戰爭,一個望著世上一個又一個被點燃的沙場,這是屬於聯合國、軍人,以及當地平民之間,無以為繼的和平之光。
阿依達的丈夫與兒子,正是這場屠殺事件中最首要的受害者。穆斯林被塞族軍人所仇恨,而「男人」又被視為擁有傷害、殺戮的能力,不論是老邁的身軀,抑或年輕的靈魂,都葬身於槍響之中。8000 多名男性死於「雪布尼查大屠殺」,是二戰後最為嚴重的種族屠殺事件,而悲傷的是,兩方之間並不存在理解的可能。至今依舊有部分人視當年的屠夫為英雄,那或許是一種難以名狀的仇恨,「種族」與「信仰」不過加速標誌了敵方而已。當旁觀者以困惑或憤怒的口吻要求扣下扳機的人們停止殺戮,總會聽到他們的背後早有一段被殺戮的故事,而這樣的我們,又如何能說出「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樣事不關己的勸說?
當人的名字被以「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穆斯林」、「東正教徒」等概括性地取代,人們在意識裡把他人「集中」、「單一化」了。他們從前可能甚至親如家人,或曾經同窗,但那也都成了歷史。阿依達在管制區外見到了過去的學生,他成了塞族軍隊的一員,隔絕他們的並不是管制線,而是一旦劃分敵我,就再也不存在共感的可能。
片中出現了非常諷刺的一幕:塞族軍隊穿過管制區外的民眾,進到了管制區中,並以戲謔的態度向管制區內的人們發放麵包。波士尼亞人被管制線一分為二,反倒是塞爾維亞人穿過了這道防線,同時接觸到內、外的波士尼亞人,而設下這道防線的「聯合國」,把兩者分開,卻又放行塞族,使兩者接觸。最後聯合國棄守管制區,放棄了幾萬人的生命。從一開始,他們便掌握了平民的生死,他們被如此大的權力所支撐,卻沒有帶來和平。
這些人們望著的,不過是那些被明定於《世界人權宣言》中的基本人權: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而有區別,享有生命、不被奴役、拘禁等等。《世界人權宣言》原是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然而在 1995 年的巴爾幹半島上,卻發生了二戰以來最慘烈的種族滅絕事件,更加諷刺地證明了:生為大國的國民,才自由,才享有生命,而小國人民的生命與自由都是被施捨的,當他們足以使天秤的一端沉沉落下時。
導演經常由正面拍攝這些角色,當他們直直地瞅著前方,彷彿打破第四道牆般,傾訴戰爭帶來的傷害。片中有兩次正面拍攝一張張臉的畫面,一是阿依達的夢中,眾人跳著舞,一一映入觀眾眼簾,二是透過攝影機移動,將表演中的孩子的臉一一收入。前者代表了過去,後者代表未來。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瀰漫著焦急與無力,阿依達總是跑著,但情況依舊停滯,甚至直到今日,那些未解的難題依舊牽動半島上潛藏的引信。男人們死去,女人與孩子們被留下,孕育著下一次的戰火與和平,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孩子共存在這個國家中,他們該如何正視傷痛,如何與過去和解,是屠殺經過 20 多年後,身處於此的人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全文劇照提供:ifilm 傳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