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阿依達的救援行動》:人權是一種虛妄嗎?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看到這是一部來自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並且敘述種族屠殺悲劇的電影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在「雪布尼查大屠殺」中犯下戰爭罪的前南斯拉夫指揮官普拉里亞克,2017 年他在國際法庭上服毒自盡,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無辜的!」

一個犯下戰爭罪的軍人,直到死亡都對自己的信仰堅定不移。記得在這則新聞席捲世界各大媒體之際,老師在課堂上問同學們,是否有解決波塞衝突更好的方法?我們提出了斡旋、劃界、請第三方協助談判等等,然而這些「更好」的方法,都不是「可行」的方法,因為若還有其他途徑得以撲滅巴爾幹半島的煙硝,我們將不用紀錄這些令人心碎的歷史。戰爭帶來和平,因為人們記得戰爭的慘痛,因為其中一方被徹底碾壓;隨著時間過去,記憶模糊、戰敗者捲土重來,煉獄將再度侵蝕人間。

raw-image

「宗教信仰」、「歷史因素」、「種族歧異」種種原因只能反映屠殺事件的某一個面向。《阿依達的救援行動》被比喻為南歐的《辛德勒的名單》,而我認為本片與許多屠殺電影最為不同的地方是,其主角富含「人性」,而非以劇情發展凸顯「人性光輝」。

阿依達是聯合國指派的管制區翻譯員,獲得聯合國及荷蘭政府的庇護,卻無法幫助仍被排除於管制區外的雪布尼查民眾,只能讓丈夫與聯合國軍官一起參與塞族談判,換取家人進到管制區的機會。綜觀全片,我們跟著阿依達的身影穿梭在戰場,甚至代替她,進入那些無法深入之處:她在管制區裡等著丈夫歸來,在管制區裡等待聯合國與北約早已承諾的行動,也在管制區裡夢見屬於雪布尼查的年輕面容。

阿依達奔波的無力與辛勞,即是小國於半島上舛舛歷史的其中一頁。在片中與她來往的人們,都代表了深陷連年衝突的每一方,聯合國的部隊駐紮於此,卻盼不到遠方馳援,身處在西歐、美國、亞洲的國家們,看似深陷其中但實為遠觀戰火,一旦非關自身利益,人權大旗便早早降了下來;身在管制區的軍人,真正與雪布尼查的居民生死與共,他們處於權力的中介,必須聽命於遠方戰鼓,比起平民,他們的生命卻又多了一層保障。

raw-image
「戰爭結束後,你要去哪裡?」
「去下一場戰爭。」

阿依達與軍官抽著菸,一個望著總會結束的戰爭,一個望著世上一個又一個被點燃的沙場,這是屬於聯合國、軍人,以及當地平民之間,無以為繼的和平之光。

阿依達的丈夫與兒子,正是這場屠殺事件中最首要的受害者。穆斯林被塞族軍人所仇恨,而「男人」又被視為擁有傷害、殺戮的能力,不論是老邁的身軀,抑或年輕的靈魂,都葬身於槍響之中。8000 多名男性死於「雪布尼查大屠殺」,是二戰後最為嚴重的種族屠殺事件,而悲傷的是,兩方之間並不存在理解的可能。至今依舊有部分人視當年的屠夫為英雄,那或許是一種難以名狀的仇恨,「種族」與「信仰」不過加速標誌了敵方而已。當旁觀者以困惑或憤怒的口吻要求扣下扳機的人們停止殺戮,總會聽到他們的背後早有一段被殺戮的故事,而這樣的我們,又如何能說出「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樣事不關己的勸說?

當人的名字被以「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穆斯林」、「東正教徒」等概括性地取代,人們在意識裡把他人「集中」、「單一化」了。他們從前可能甚至親如家人,或曾經同窗,但那也都成了歷史。阿依達在管制區外見到了過去的學生,他成了塞族軍隊的一員,隔絕他們的並不是管制線,而是一旦劃分敵我,就再也不存在共感的可能。

raw-image

片中出現了非常諷刺的一幕:塞族軍隊穿過管制區外的民眾,進到了管制區中,並以戲謔的態度向管制區內的人們發放麵包。波士尼亞人被管制線一分為二,反倒是塞爾維亞人穿過了這道防線,同時接觸到內、外的波士尼亞人,而設下這道防線的「聯合國」,把兩者分開,卻又放行塞族,使兩者接觸。最後聯合國棄守管制區,放棄了幾萬人的生命。從一開始,他們便掌握了平民的生死,他們被如此大的權力所支撐,卻沒有帶來和平。

這些人們望著的,不過是那些被明定於《世界人權宣言》中的基本人權: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而有區別,享有生命、不被奴役、拘禁等等。《世界人權宣言》原是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然而在 1995 年的巴爾幹半島上,卻發生了二戰以來最慘烈的種族滅絕事件,更加諷刺地證明了:生為大國的國民,才自由,才享有生命,而小國人民的生命與自由都是被施捨的,當他們足以使天秤的一端沉沉落下時。

raw-image

導演經常由正面拍攝這些角色,當他們直直地瞅著前方,彷彿打破第四道牆般,傾訴戰爭帶來的傷害。片中有兩次正面拍攝一張張臉的畫面,一是阿依達的夢中,眾人跳著舞,一一映入觀眾眼簾,二是透過攝影機移動,將表演中的孩子的臉一一收入。前者代表了過去,後者代表未來。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瀰漫著焦急與無力,阿依達總是跑著,但情況依舊停滯,甚至直到今日,那些未解的難題依舊牽動半島上潛藏的引信。男人們死去,女人與孩子們被留下,孕育著下一次的戰火與和平,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孩子共存在這個國家中,他們該如何正視傷痛,如何與過去和解,是屠殺經過 20 多年後,身處於此的人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全文劇照提供:ifilm 傳影互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阿塞德本來是一位眼科醫生,對政治毫無興趣,後來因為大哥車禍身亡,父親只好把位子交給他,而阿塞德上任後學了他爸的官僚、獨裁主義成為一位暴君。 敘利亞在戰爭在開始前受到長期高壓統治與高失業率,情況類似於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是秘密警察,2011年中東地區爆發阿拉伯之春運動後,敘利亞境內也
Thumbnail
阿塞德本來是一位眼科醫生,對政治毫無興趣,後來因為大哥車禍身亡,父親只好把位子交給他,而阿塞德上任後學了他爸的官僚、獨裁主義成為一位暴君。 敘利亞在戰爭在開始前受到長期高壓統治與高失業率,情況類似於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是秘密警察,2011年中東地區爆發阿拉伯之春運動後,敘利亞境內也
Thumbnail
在我們的人生中,是否曾被欺侮,產生仇恨,而且是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呢?如果有,仔細回想,當時是受到什麼樣的傷害?是身體,還是情感?是能夠痊癒的打擊,還是留下深刻疤痕的創傷?反過來說,自己是否曾經是那位加害者?在拾回良心後,是不是有想使盡全力彌補對方的念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受
Thumbnail
在我們的人生中,是否曾被欺侮,產生仇恨,而且是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呢?如果有,仔細回想,當時是受到什麼樣的傷害?是身體,還是情感?是能夠痊癒的打擊,還是留下深刻疤痕的創傷?反過來說,自己是否曾經是那位加害者?在拾回良心後,是不是有想使盡全力彌補對方的念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受
Thumbnail
這次所聊的較沉重些,但總有些東西必須直面,在有所選擇、自由允許的情況下,勇敢幾回!
Thumbnail
這次所聊的較沉重些,但總有些東西必須直面,在有所選擇、自由允許的情況下,勇敢幾回!
Thumbnail
在podcast節目裡我時常提到,所有類型的作者當中,我認為記者最擅長為讀者創造栩栩如生的閱讀體驗。比如《惡血》、《向我一樣黑》和《吃佛》等書,都是透過記者精采地描述和精闢的見解,將兩個元素揉合在一起,才讓我們得以拍案叫絕!
Thumbnail
在podcast節目裡我時常提到,所有類型的作者當中,我認為記者最擅長為讀者創造栩栩如生的閱讀體驗。比如《惡血》、《向我一樣黑》和《吃佛》等書,都是透過記者精采地描述和精闢的見解,將兩個元素揉合在一起,才讓我們得以拍案叫絕!
Thumbnail
戰爭之禍害 歷史不停重演 當望著阿富汗人民在機場追上美軍的飛機,不期然令我想起一套以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突襲安全區》(臺譯《阿依達的救援行動)。這電影以1992至1995年期間的波斯尼亞戰爭(Bosnian War)為背景,重現了在1995年7月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Srebrenica Mas
Thumbnail
戰爭之禍害 歷史不停重演 當望著阿富汗人民在機場追上美軍的飛機,不期然令我想起一套以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突襲安全區》(臺譯《阿依達的救援行動)。這電影以1992至1995年期間的波斯尼亞戰爭(Bosnian War)為背景,重現了在1995年7月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Srebrenica Mas
Thumbnail
雪布尼查(Srebrenica)大屠殺26週年 對於巴爾幹半島的認知大概只停留在課本上的「歐洲火藥庫」一詞,但實際上卻對其形成的背景與歷史甚少著墨。二戰後由六個國家(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以下簡稱波赫]、馬其頓[現稱北馬其頓])加盟而成的「南斯拉夫
Thumbnail
雪布尼查(Srebrenica)大屠殺26週年 對於巴爾幹半島的認知大概只停留在課本上的「歐洲火藥庫」一詞,但實際上卻對其形成的背景與歷史甚少著墨。二戰後由六個國家(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以下簡稱波赫]、馬其頓[現稱北馬其頓])加盟而成的「南斯拉夫
Thumbnail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Thumbnail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Thumbnail
雖然電影觸動人心,但導演從頭到尾都用冷靜、旁觀的調性,處理這麼殘酷而血腥的故事,雖然主題是大屠殺,但是沒有多少煽情的手法去演繹,真正集體殺戮的畫面,要到最後才出現,而且是用很冷冽的手法呈現。過去這類電影不是用一大堆假血搞到倒胃,或者過度二分地強調屠殺者的邪惡,把責任都推給「壞人」..........
Thumbnail
雖然電影觸動人心,但導演從頭到尾都用冷靜、旁觀的調性,處理這麼殘酷而血腥的故事,雖然主題是大屠殺,但是沒有多少煽情的手法去演繹,真正集體殺戮的畫面,要到最後才出現,而且是用很冷冽的手法呈現。過去這類電影不是用一大堆假血搞到倒胃,或者過度二分地強調屠殺者的邪惡,把責任都推給「壞人」..........
Thumbnail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Thumbnail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Thumbnail
希特勒所帶來的傷害遍及歐洲,如此視人命如敝屣、泯滅人性慘絕人寰的集體罪狀,經過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竟然似乎被淡忘了。如今種族意識再度因為政治的分化而被激起,德國社會的猶太人歧視依然嚴重,轉型正義又真正落實於德國境內與境外了嗎?這是在看遍生命悲歌後,值得人人仔細深思的問題。
Thumbnail
希特勒所帶來的傷害遍及歐洲,如此視人命如敝屣、泯滅人性慘絕人寰的集體罪狀,經過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竟然似乎被淡忘了。如今種族意識再度因為政治的分化而被激起,德國社會的猶太人歧視依然嚴重,轉型正義又真正落實於德國境內與境外了嗎?這是在看遍生命悲歌後,值得人人仔細深思的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