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女子不在家】青春不自由:「偽」青春片中的女人之苦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女子不在家」是個吸引我的好題目,它含有「女性出走」的意味,卻要比「女性出走」來得明確。女性要出走,到底是要從哪裡出走呢?「女子不在家」給了明確的答案:「家」,女性要從「家」出家──無論是實體建築的「家」,還是抽象意識的「家」。

若要找能夠對應「女子不在家」這個題目的文本,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亨里克.易卜生(Henrik Ibsen)的《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又譯《娜拉》)。《玩偶之家》雖然是十九世紀的古老劇本,但它一完稿即被搬上了歐洲多國的舞台,並在戲劇界乃至於社會上引起哄動。這全是因為女主角娜拉選擇離家──離開丈夫和三個小孩──的結局,對當時的大眾、不論男女而言,都是難以想像的。但也正是因為娜拉不顧世俗眼光地毅然出走,使她成為了逃家女人的原型。《玩偶之家》的影視改編,較近代的分別有1973年的兩部同名電影,和1992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拍的同名影集。但若要細數後世女性出走文本對娜拉原型的參照,則把文本延長至以萬字計,恐怕都未能盡錄。

然而,娜拉畢竟是西洋文學裡的逃家女人。而光是在西洋文學裡,逃家女人就不只一種,儘管或多或少可追本溯源至娜拉,倒也不是說只有娜拉式的出走才叫做出走。事實上,娜拉有沒有成功出走,這是易卜生沒有解答的問題。也許正是這個家門已踏出、前途卻未定的結局,成就了《玩偶之家》的不朽。

離家的娜拉不再是家的一部分,不再是丈夫理所當然要供養的妻子。她將如何在職業婦女仍屬少數、且待遇往往不如男性的十九世紀,獨自生活?易卜生的留白與其說是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不如說他也未必看得見娜拉的未來。說不定魯迅不幸言中:「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如果娜拉的出走仍有隱憂,那麼,西洋文學以外的華語片世界呢?撇下娜拉原型,我試著從最近代的華語片著手,首先浮現在腦海裡的,是一部新鮮出爐,且就各方面而言皆與《玩偶之家》八竿子打不著的華語片──不久前才締造了金馬獎雙影后創舉的《七月與安生》。

raw-image

易卜生寫《玩偶之家》的時候,電影才剛開始被發明,當然也還未形成各類片種,包括《七月與安生》所屬的青春片。然而,我對《七月與安生》的聯想,並非基於《七月與安生》與《玩偶之家》有上述的相似(或差異)。啟發了後世女性出走文本的《玩偶之家》,其目的不在於解答問題,而在於提出問題;不是要答「娜拉走後怎樣」,而是要問:娜拉為何要走?可以不走嗎?不走還可以怎樣?透過提出問題,易卜生其實回答了問題,但不是「娜拉走後怎樣」,而是娜拉不得不走。她在不知走後怎樣的情況下,仍然堅決要走。她的出走是寧為玉碎的有力控訴,多於對女性困境的實際解答。《七月與安生》也控訴,即使來自不同的背景與文類。

或許正是這個控訴,使《七月與安生》不那麼青春片......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2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紙飛機生活誌》:懂得微光中的美好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紙飛機生活誌的沙龍
26會員
51內容數
<p>紙飛機文創團隊在八年的時間出版了14本的紙本雜誌,內容從漫畫、女力、香港、ZINE、獨立書店、插畫、毛小孩,以專題形式報導不同的議題。而每一項主題,都將以美學的角度重新詮釋與報導,希望讓「紙飛機」上的乘客以嶄新的視野看待每一幀日常風景,拾起每一項脈絡,細細品味每一則故事。</p>
2020/06/20
佇立在桃園新屋的臺灣馬術治療中心前,放眼望去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乾草與馬糞的氣息隨著呼吸擴散體內,伴隨著咯噠咯噠的馬蹄聲,不絕於耳,填滿五感─馬場坐擁在偏僻的農地之中,和大自然達成和諧共生。
Thumbnail
2020/06/20
佇立在桃園新屋的臺灣馬術治療中心前,放眼望去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乾草與馬糞的氣息隨著呼吸擴散體內,伴隨著咯噠咯噠的馬蹄聲,不絕於耳,填滿五感─馬場坐擁在偏僻的農地之中,和大自然達成和諧共生。
Thumbnail
2020/06/10
推開半腰高的木門,來到Ivy's house life親子空間,庭院中的滑梯旁還停著一匹木馬,猶如孩子的樂園,屋內鋪貼著木地板,桌椅也採用木頭材質,包裹在家居厚實的溫度之中。上午九點鐘,老師們拿起掃具各自就位,為一天的課程準備適宜的環境,整理教室層架上的教具等待孩子們的到來─這裡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體驗
Thumbnail
2020/06/10
推開半腰高的木門,來到Ivy's house life親子空間,庭院中的滑梯旁還停著一匹木馬,猶如孩子的樂園,屋內鋪貼著木地板,桌椅也採用木頭材質,包裹在家居厚實的溫度之中。上午九點鐘,老師們拿起掃具各自就位,為一天的課程準備適宜的環境,整理教室層架上的教具等待孩子們的到來─這裡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體驗
Thumbnail
2020/05/23
夏日的海風吹起太陽曬熱的沙,一臺粉紅色的貓咪造型貨車停在蜿蜒的濱海公路,與海相望。貨車的主人身穿襯衫長褲,頭戴牛仔帽,他一手拉下遮住臉的面巾,露出粗曠的灰白鬍子─他是林群,綽號「貓哥」,厚厚的鏡片收納著法律和哲學的專業背景,說話時聲調緩而堅定,音量不大卻字字鏗鏘。 林群為他的貨車取名為「唐吉訶德」,
Thumbnail
2020/05/23
夏日的海風吹起太陽曬熱的沙,一臺粉紅色的貓咪造型貨車停在蜿蜒的濱海公路,與海相望。貨車的主人身穿襯衫長褲,頭戴牛仔帽,他一手拉下遮住臉的面巾,露出粗曠的灰白鬍子─他是林群,綽號「貓哥」,厚厚的鏡片收納著法律和哲學的專業背景,說話時聲調緩而堅定,音量不大卻字字鏗鏘。 林群為他的貨車取名為「唐吉訶德」,
Thumbnail
看更多